【轻阅读】“旅美”的荫余堂

【轻阅读】“旅美”的荫余堂
2020年08月11日 13:16 新浪网 作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几十年来,西方文化的盛行,我们对纽约、巴黎、东京等大都市的繁华街市心生向往,但是在在美国波士顿东北边,宽敞明亮的高楼大厦之间,却矗立着一处极具东方文化色彩的古徽州民居,每天吸引上万游客前去参观!曾经我们叫这所民居为荫余堂,现在我们只能叫它美国波士顿的碧波地?艾塞克斯博物馆。

  谁也想不到,1997年这座因为未被列入保护名单,即将被拆除的建筑,却在大洋彼岸获得新生!

  一座中国古宅为何坐落于此呢?

  这还要从20年前说起,1993年,一个名叫南希的美国女孩来到安徽休宁县黄村旅行。那是她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古村落深深将其打动。甚至在临行之前,她竟萌生了带一座古宅回美国的想法。

  中国徽派建筑

  1997年因为而根据当时的认定标准,荫馀堂无法挤进文物行列。缺乏保护经费,如果不卖,最终逃脱不了坍塌的命运。多亏一位叫南希?波琳的美国人才死里逃生。

  南希是个中国迷,曾在北京中央美院学习中国艺术史,她是中国内地对外开放之前,最早访问徽州地区的西方人之一,也是美国赛勒姆迪美博物馆的中国馆负责人。早在1980年就到过中国,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也是最早访问徽州地区的西方人之一。

  荫余堂是徽州黄氏一族的祖业,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栋拥有200年历史的中国木结构古建筑。荫余堂占地400余平方米,是一栋二层四水归堂式的天井院落,内有16间卧室、中堂、贮藏室、鱼池、马头墙,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筑特色。

  黄家人在这里聚居了约200年,这座老宅目睹了整整八代人的生老病死,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动荡的历史。

  1982年,最后一代迁出。老宅院从此不再有人居住,年久失修。黄家人最后用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卖掉这座房子,而这,正是乡下老屋普遍的命运。

  从1993年开始,南希在1000多座不受保护的老房子中,选出着一座极具徽州古建筑特色的建筑,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一个项目。耗时7年,斥资1.25亿美元,保存下这一座200年历史的中国徽派建筑。

  1997年起开始解体调查。荫余堂被拆之前的1997年盛夏,荫余堂第35代传人向祖屋作了最后一次告别。

  自此这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建筑,不再黄家所有,成为,美国人的博物馆!

  异地重建式的拆除比盖新房子难多了,拆除工作整整持续了两个多月,在完成了解体调查之后,工程师开始绘图、拍照,工匠们则给各个部件做上了记号。这其中不仅包括700个木件、9000多块砖瓦、500件石雕,还包括了当时屋内摆放的家具、生活用品,甚至连同院墙、门口铺设的麻石路板,动用了近四十个国际标准货柜。

  接收古宅后,开始策划组装和保修工作,并规定古宅的所有部件间不得用任何钉子,全要用积木等套件组装起来,除了屋瓦之外,古宅一共有4000个构件,精密程度相当惊人。

  “几层小阁傍山隈,六尺地重三尺开。游客不知人逼仄,闲评都说好楼台。”

  这是俞正燮《徽州竹枝词》中的名句。诗中描绘了皖南山间村居,荫馀堂是此建筑风格的代表作。而现在我们去看,只能到美国了!

  在拆卸荫余堂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发现了黄家主人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经商时与家里的通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记、杂记等各种文物。工人还在地板夹缝,墙角等处发现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和贴有清国邮票的信封,在当今的国际古董市场,这些文物都价值不菲。

  但是和荫余堂的侥幸相比,其他上百座在城市的发展中荡然无存的古建筑的命运则悲惨许多。若建筑有灵,它该做何感慨呢,当初同意搬走它是认为它的文物价值最小,而现在看来,福兮祸兮,难以言说。

  1997年11月荫余堂拆散装船,1998年的中国农历新年,抵达美国萨勒姆镇迪美美术馆。到美国后,仅仅核对部件及卸货又花去了三个月的时间。每一个环节都是无比繁重、琐碎,考验着工作人员的耐心与细心。随后的5年筹备期间,中美两国的文物专家和博物馆特意从安徽聘请的能工巧匠,对荫余堂各个部件进行测量、登记,将损坏腐烂的木质部件按原样重新打造。

  复建时,美方建筑师遇到了不少挑战。比如宅院不符合现代建筑安全规范,内部也没有电源,屋顶瓷砖没有上釉,难以适应新英格兰地区的严寒冬天。经过中美专业人员的合作,克服了种种挑战,最后不仅按照原貌复原,同时让这座老宅符合了现代的建筑规范。

  更难以想象的是,为了高度还原,博物馆还将荫余堂修复成了80年代的风貌,购置了原陈设在该屋中的家具、摆设,彻底还原了屋主黄氏家族最后居住时模样。

  整个团队前后历时7载,2003年6月,荫余堂才正式向公众开放,第一天参观的人数就突破一万。

  荫馀堂连同扩建后的博物馆一起正式对公众开放,目前其主题网站已跻身美国十大网站之列。

  出于对民居的保护,每天限制参观人数,参观时间仅限半小时,且必须跟随导览按批进入,严禁拍摄……

  当人们走进这座宅院时,仿佛真切地穿行在安徽休宁的村落间。岁月的气息和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使每个人参观者都忍不住惊叹。

  青石板铺成的庭院

  全木建筑的阁楼和天井

  雕刻精美的镂空木窗

  旧时上海的士林布染料和香烟的招贴画,文化大革命中的毛主席语录…每一样东西都生动记录着中国的历史,记录着百年间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图景

  老式钟摆和向雷锋学习的宣传画

  欧式壁纸,中式家具

  沉浸在这样一座中国古典老宅里,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都可以从一件最日常、最熟悉的物品作为起点,了解中国文化。

  多年以后,荫余堂第36代传人黄秋华受邀来到了迪美博物馆,在看到老屋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她说:“当时就觉得我已经穿越时空了,因为我们的房子在我的记忆当中已经被拆掉了,这时候突然展示在我面前,我觉得非常激动。

  许多年前,他们曾是这件房子的主人,现在到这里却只能是客人的身份!

  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欣慰的故事,但同样也是让人略感悲哀的故事。

  何以属于我们中国的古老建筑,珍存了丰沛的民族历史文化,却无法留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而被外国人以无比细致和专业的精神保护得如此完整,令人倍感汗颜。

  如若当初南希未曾抵达中国,这座有着200年历史的宅院,最终又会落得怎样的命运呢?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