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袁孝民谈制片人的修养:不断学习,不怕被拍在沙滩上

袁孝民谈制片人的修养:不断学习,不怕被拍在沙滩上
2020年08月12日 08:35 新浪网 作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宋说

  袁孝民,上海电影集团策划部策划、电影制片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担任张艺谋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场记工作,获得过第九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制片人”大奖,主要电影作品有《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给太太打工》《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等。810日,袁孝民在山东影协承办的“全媒体时代电影创作思路与方向培训班”上,通过线上直播,从影视剧的策划、制作与营销方面,向青年电影创作者分享了制片人的从业心得。

  永远年轻

  制片人需要不断学习

  一部电影的诞生,从导演到制片主任都不可替代,但唯独制片人仿佛是位隐形人,这让袁孝民感慨万千,“有叫我主任的,有叫我导演的,没有人叫我制片人,好像很不顺口。”

  在几十年的从业生涯中,袁孝民对于制片人这一职业感觉既热爱又痛苦,制片人不是全能的,但却必须时时刻刻在艺术质量和经济成本间寻找平衡点。拍摄人物传记片《我是医生》时,剧组导演需要一场大轰炸的戏,当时作为制片人的袁孝民头一下蒙了,“大轰炸的戏份就是经费在燃烧,但这场戏又的确是艺术需要,真的很纠结,感觉很分裂。”回忆起几十年前的制片人工作,袁孝民感慨简单又纯粹,“之前电影剧本由文学部出品,生产办公室就像制片人,会把导演、制片主任给配好,摄影、灯光、美术等也会相应配齐。”而现在制片人的工作内容越来越繁琐,“一个人就是一个电影制片厂,搭班子、策划制作都需要自己去完成。”

  作为合格的制片人,袁孝民反复提及素质和保持年轻心态的重要性,在袁孝民的制片人生涯中,做出判断的底气来自几十年沉淀的经验,还有强大的学习心态,“我从1996年开始独立做片,第一部片子是黄丹担任编剧的《给太太打工》。20多年的从业生涯,一直在做小白鼠般的尝试。新的工艺、新的东西更新换代,从1996年的胶片到数字时代,声音从1996年的单声道到立体声,到杜比,到环绕沉浸式立体声,一直需要不断地了解学习。”

  不仅是技术上的学习,从编剧到制片人的身份转变,袁孝民提醒青年电影创作者更需要重视文学功底和阅读量,“我的师父说,一个人在导演方面的技能和功力是可学的,是学有止境的,技巧好学,但导演间比拼的还是文学功底。制片人又何尝不是?提出策划做决定的时候,有了文学功底才能做出判断。”

  营销和细节

  是电影成功的要素

  策划、制作与营销,是制片人袁孝民的基本工作。袁孝民在云培训中说,好的策划是第一步,制作又是策划的体现,营销更是出圈的根本,三者缺一不可。

  一部电影制作成本少说几百万,但没有营销就意味着失去市场,放在片库里颗粒无收,“电影其实是种非常昂贵的艺术表达,还记得在1994年拍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时我还是个小场记,当时在剧组中有两个人专门拿着DV记录,在筹备期演员体验生活的时候,纪录片组就开始跟拍,所有的营销资料都搜集得很齐全。”营销应该是从一部剧作的开始就想好营销的概念,“只讲策划、制作,如果没有营销的策划制作就等于白做,什么都不是。”

  袁孝民曾经问过一位好莱坞的制片人,制作中最容易毁掉一部电影的是什么?好莱坞的制片人回答说,每一个环节。袁孝民分享了一次细节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每一个环节”对于电影的重要性,“还记得在鄂尔多斯拍摄《杨门女将》时,整个剧组女演员100多人,冬天零下20摄氏度左右,女生古装的衣服繁琐厚重,很多女演员在戈壁滩上没有上厕所的地方只能憋着,后来我们用了平板卡车拉着五六个移动厕所到处跑,还配上了专门的场务清理打扫。”

  袁孝民说,只有每个人合作舒服的时候,才能提供更快的进度,每个细小的环节对电影来说都至关重要,“英国摄制组以前规定吃饭要搭帐篷,不能看天,法国摄制组一定要有大餐台,菜的种类要多不能只给盒饭……”尊重善待每一个摄制组人员,都会成为电影成功的因素。

  袁孝民对青年电影创作者抱着很大的期盼,“现在电影发展迅猛,随着科技的发展,我这朵前浪总要被后浪拍在沙滩上,中国电影的未来在青年创作者中间。”袁孝民现在拍起电影来依旧上瘾,“当连续几个月甚至一年都在剧组中度过,确实很耗费人的心力。但为什么又会上瘾?可能还是因为拍电影充满着挑战。”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