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光辉七十年,什么是青岛科技大学思政育人的中坚力量?

光辉七十年,什么是青岛科技大学思政育人的中坚力量?
2020年09月24日 11:10 新浪网 作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在新时代看中国的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提出,高校应努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一直以来,青岛科技大学坚持文化育人,注重在全校范围内寻找模范人物通过发扬他们的优秀事迹,从而带动学校思政育人工程的高质量发展。

  2008年,青科大年度人物作为校园文化品牌之一,正式写入了青岛科技大学的历史篇章。时至今日,青岛科技大学已经举办了四届青科大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涌现出了40多个优秀个人与团体、40多个洋溢着奋斗气息的鲜活故事。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整个集体,他们的光辉事迹犹如一股春风,将暖人的事迹吹进了每一个师生的心田,也成为了青岛科技大学思政教育的中坚力量。

  9月17日晚,青岛科技大学建校七十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第五届“青科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崂山校区第二报告厅举行。据了解,本届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以“乘风破浪勇向前”为主题,随着一段段生动展现人物感人事迹的视频播放、颁奖词宣读,12位“青科大年度人物”(含集体)当选者接受师生们的致敬,当晚的颁奖典礼也成为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典礼现场,每个年度人物的事迹构成了一篇值得歌颂的章节,他们的奋斗征程也感染着到场的师生,令包括陈克正校长在内的多位领导及师生数度泪下。

  这12位“青科大年度人物”,分别是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福胜教授,高密校区管委会,传媒学院苏立教授,机电学院学生王跃熙勇,海洋学院院长马翠萍教授,化学院学子路燕,支援三线建设十堰校友团队,材料学院王兆波教授,经管学院辅导员王聪,高分子学院学子李志成,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崔光磊。

  让我们一同走入青岛科技大学,看见榜样的力量。

  海洋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马翠萍教授:身先士卒,她是同心战“疫”的科研匠人

  在颁奖典礼现场,海洋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马翠萍教授由自己的女儿石乐舞为自己颁发了年度人物的荣誉称号。

  诗人汪国真写过,“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这或许是她求真求知道路“上下而求索”所坚守的信条。而在疫情之下,她更是身先士卒,带领团队潜心钻研、连轴作战,发挥科技优势研发实际,依靠科学的力量尽显职责与担当,彰显了科大人的工匠精神。

  子鼠年的钟声尚未敲响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春节的祥和。尤其是疫情初期,发病人数暴增,高传染性、高致病率导致医疗资源极度紧张,这让全国上下陷入了“危急时刻”,也正式开启掀开了战“疫”的篇章。

  作为科研工作者、作为教授,马翠萍不仅具备高度的职业敏感度,更有着崇高的职业责任感。马翠萍教授意识到,这将是非典以来我国面临的一次最为严峻的考验,她有能力,也有责任,必须运用自己的多年以来潜心研究的科研成果,奔赴抗“疫”的大方队中。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马翠萍教授带领团队陆续发明了多种等温均相核酸检测新方法,部分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食品安全、动物疫病与分子诊断等领域,与企业合作研发的食品致病微生物检测、宠物疾病检测、森林病害检测等试剂盒已经顺利投放市场。

  除夕夜,马翠萍教授与家人吃完年夜饭便匆匆联系团队,希望用团队的科研成果探讨更新技术的发展;大年初二,她便赶往实验室,整合讨论方向后便带领团队开展相关学术研究;而克服春节期间各种外界因素后,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团队就推出了研究方案。

  直到现在,马翠萍教授都在加速自己用科研战“疫”的步伐。

  “大疫当前,国家民族危难之际,科研工作者理应勇挑重担、担当作为,抢占科技创新高地,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之中。非常感谢学校为我提供了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培育科研成果的沃土,助力科研工作者能够真正把科研力量转化为生产力,为推进‘双创’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发挥自己的力量。如果没有学校和领导的支持鼓励,我也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   

  以身作则,马翠萍教授立足科大校园,不断为全球的疫情防控贡献着“中国智慧”。

  经管学院辅导员王聪:润物无声,她是亦师亦友的引路人、筑梦者

  作为一名辅导员,她的职业成绩斐然:所带学生在各项主体赛事、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00余项,省市级奖项90余项,志愿服务参与率达100%,就业率超过95%,所在学工办连续3年获评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校五四红旗分团委、校思政先进集体。她深入开展工作研究,不断强化素质能力,先后获得全国省市校各类荣誉称号3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0篇,主持省级项目2项,在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中获全国二等奖、山东省特等奖,创山东省最好参赛成绩……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秉承“每名学生都是材”的理念,以辅导员专业素养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她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助力学生厚积薄发。

  以“价值引领”为核心,照亮理想;以“分类思维”为手段,指引方向;以“锤炼本领”为抓手,筑梦圆梦。润物无声,她引导学生个性发展振翅高飞;良师益友,她助力学生怀揣梦想厚积薄发。

  她就是青岛科技大学年度人物王聪。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王聪老师用爱和责任感来从事自己的教育职业,不仅育人,更育心。自2016年至今担任2016级本科生15个班共489名学生的辅导员以来,她对学生们说,“你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我的骄傲。”

  让生态大学跃动城市脉搏——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马连湘一直以来都有着一个生态大学梦。他说,“我理想中的生态大学就是象牙塔连接着工厂,学生的课堂连接着社会,花园一样的校园旁聚集着一个个的学科性公司和孵化基地,这里有肥沃的土壤,自由的空气,老师们自由自在地教书、科研创业,学生们脚踏实地茁壮成长。”马连湘说。

  而作为青科大的一份子,更作为一名辅导员,王老师用实际行动为学生筑梦,为学校的教育做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新时代的“青科大现象”添加了包容、开放的色彩。

  她可以忽视自己的私人空间,甚至牺牲自己和家人相处的时间,用两个月的陪伴训练带领学生拿下合唱团的冠军;可以在12月的清晨接起学生的电话,并及时赶到与学生畅谈心事,采取每周一次深度约谈的方式陪伴学生走出心灵寒冬;也可以为保研的学生提供最便利的条件,让学生将行李寄存在教工宿舍,并为了学生的顺利开学自己也提前一个月学校,帮助学生“搬家”……

  也正是这位她帮助搬家、今年推免至中国海洋大学读研的学生陈永洁,在现场为自己的老师颁发了奖项。在颁奖前期,学校和陈永洁一起保密,直到典礼现场王聪老师才收到这份“惊喜”,浓厚的师生情谊也感动了到场的每一个观众。

  王聪老师认为,辅导员有七宗“最”:有最多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掌握着最多与学生利益和发展相关的权力;所以,应该努力做最爱学生的人,最关心学生利益的人,最用心研究学生发展和工作规律的人;成为学生最难忘的老师,最快乐的老师。

  爱心关怀,用心陪伴,四年来她就这样默默守护着孩子们,静待每一朵花开。她为学生铺好花路,让学生的诗和未来触手可及,对于她自己而言,陪伴学生的这段路,成就了自己的诗和未来。丹心化作春雨洒,桃李不言满园香。有了四年的沉淀,接下来的王聪老师将持续身负使命,心有梦想,共同与学生开拓一个光明的未来。

  高分子学院高材172班班长李志成:青春本色,他用行动描绘新时代科大人的壮美轮廓

  少年强则国强。

  他的母校这样形容他:为一句承诺,他两赴新疆,用行动书写了志愿者华丽的篇章。面对疫情,他挺身而出,在风雪中坚守,诠释新时代科大人的大爱担当。为梦想跋涉,为使命出发,虽艰难险阻,但初心不改,他就是高分子学院学生李志成。

  一句承诺,两赴新疆。2018年的暑期,从小在大海边长大的李志成,受国家在“在志愿服务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精神感召,组建了一支12人的暑期支教团,将实践地点选在了遥远的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阿拉格尔乡中心小学,团队取名“绘梦新疆”。

  对于李志成而言,艰苦的支教环境和匮乏的师资条件从来都不值得放在心上,在那里,充满淳朴热情、对外界生活充满向往的维族孩子深深感染了他,他承诺,来年的暑假会再来看他们。

  2019年暑期,李志成没有忘记诺言,早早开始了再次赴疆的准备工作。这一次,他为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带去了在青岛募捐到的30余箱衣服和书籍,还有10000元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的善款、新的书包和文具。

  连续两年远赴边陲,李志成为西部深度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孩子播撒爱的种子、点燃民族团结的心灯,不仅收到阿拉格尔乡政府的真挚感谢和中心小学的感谢信,他带领的“绘梦新疆”支教团队连续2年获批“团中央专项”并获优秀实践队表彰,李志成获得山东省暑期“三下乡”优秀学生,青岛市暑期“三下乡”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一腔热血,抗疫担当。作为学生,李志成早在疫情爆发初期就开始思考自己能为社会做什么更具价值的贡献——他选择成为山东省青岛市辽源路街道一名坚定的抗疫“守门人”,用自己的坚守点亮了社区“志愿红”。

  冷冻的考验和病毒的风险下,李志成坚持每天进行8小时的岗位值守和换班后3小时的社区防疫消毒工作,用自己的力量为大众展示了作为科大学子的担当与风采。

  在谈及自己的收获时,李志成表示,“多年的志愿服务经历,仿佛点燃了心中的一团火。国有难,操戈披甲,人有危,众士争先。能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是当代青年的无上荣光。”因突出表现,李志成获评山东省大学生“青春贡献奖”,被授予青岛市北区“抗疫先锋”荣誉奖章。

  学习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驱动和感召下,李志成结合专业所学,勇于创新钻研,不断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领域谋求发展,真正做到“同频共振,双创领航”:获批两项国家专利,发表一篇核心论文,大创项目获国家级立项,在双创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获评山东省大学生“优秀创客”。

  此外,李志成做到了“内外兼修,全面成长”:获得国家奖学金在内的各级各类奖学金22项。获评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第三届“青科好班长”、高分子学院“十佳好班长”等荣誉称号,被山东省推荐至全国参评“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

  他全力以赴,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当代大学生”。

  高密校区管委会:初心不改,他们十年一剑辛勤耕耘

  今年是高密校区管委会连续进入青岛科技大学年度人物的第三个年头,而正是这样一群普通人组成的领导班子,在近三年中为学校争取到了含工程实训中心建设在内的各类投资近1.2亿元,极大地改善、提升了校区的办学条件;为学校大数据学院成立跑前跑后,不仅争取到卫星基站的安置权,还协助学校争取到了“青科大一号”的冠名权;不仅入选了山东省“党建标杆创建单位”,还成为全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跨越距离的阻碍,高密校区管委会班子成为高密校区联通总校区的一座桥梁,而这群普通人,亲自为学校、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系起一条又一条纽带,以联络员的身份心甘情愿的奉献。

  他们工作只有一个宗旨:“为校地发展奉献一切”。在任管委会主任陈克正、刘光烨的带领下,高密校区管委会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多年来,他们少有闲暇的周末时光,少有温馨的家庭时光,他们往来于校地之间,常有紧张的加班时间,常有激烈的讨论时间,他们用盒饭填饱肚子、在班车上休息小憩,永远把校区的发展和全体师生的利益放在首位,用长远的目光布局校区建设。

  今年也是高密校区的成立的十一年,也是校地融合发展的十一年。立足高密,管委会意识到想要做好服务,必须加强与高密、潍坊全市的互动,进而促进资源的耦合,带动校区与城市的深度融合。

  对此,管委会与高密市积极促成了工程实训中心大楼的建设,作为高密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校地合作办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与多家优质企业开展合作,运用校地企三分的资源优势,助力学校打造高端人才和专业团队,政产学研进而深度融合;此外,高密校区还成立了大数据学院,随着2018年4月由学校冠名的“青科大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大数据学院也驶入发展快车道……

  后疫情时代,复工复学是整个社会都在密切关注的话题。据了解,4月初,各高校都积极准备迎接核验复学,在学校疫情防控指挥领导小组的带领下,高密校区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的重重困难,以优异的成绩连续通过了省、市两级核验。除此之外,在整个上半年,校区学生的课程、考试、实验、实训乃至体育锻炼一样都没有落下,考研、就业成绩再上新台阶,工程实训中心建设如期封顶,各项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井然有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高密校区管委会班子相信,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只要以坚定的初心,怀有为人民、为祖国育才的博大胸怀奋斗前行,“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校风朴实、质量立校、产教融合、校地一家、奋发有为、万人大学”就一定会实现。

  支援三线建设十堰校友团队:一生奉献,他们用满腔热血谱写令人荡气回肠的奋进之歌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而对于支援三线建设十堰校友团队来说,为了背井离乡投身国防建设,他们心甘情愿地将“他乡”变成了“吾乡”。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响应国家建设大三线的号召,青岛科技大学支援三线建设十堰校友团队积极投身国防建设,并为此奉献了一生。

  他们始终发扬着团结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秉承着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奋进之歌。在现场,获奖团队大学时期班主任周立方老教师为团队代表牟乃照颁奖。

  而在之前青岛科技大学相关人员赴湖北十堰采访1969届、1970届橡胶工艺和橡胶机械专业校友崔军武、牟乃照、艾永兴、石绶先、耿战修、阎玉福、王月香、唐冬梅、周文莉、庄彩华时,他们回忆起当年的岁月,祖国、组织、革命是他们永恒的指向标:“只要组织需要,我们就去!”“最重要的是要有家国情怀!”“在我们心里,‘山化’永远是别样的存在!”

  跟随校友团队“穿越”到那个时代,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防的需要,国家决定实施“三线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厂址,选定在符合“靠山、分散、进洞”条件的秦巴山腹地的小镇十堰。为二汽军用汽车配套的东风轮胎厂,急需大批橡胶专业技术人才支援建设。

  三线的艰苦条件和工作任务的繁重在组织的号召面前宛如沙砾,入选在他们看来是无上的荣耀。在工作上,以牟乃照、崔军武、艾永兴、石绶先等校友被分配到的315车间为例,他们从实习工人做起,而那个车间也最早生产出为我国第一辆军用越野车EQ240配套的轮胎。大家发扬团结自强、开拓进取的精神,把315车间成功建成年产十万条轮胎的生产线,还不断为厂里的其他生产线培训人才。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培训的员工后来到其他车间或者单位工作也屡获好评,在各类技能比赛中常获嘉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支援三线建设十堰校友团队用他们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谈到这些,70岁的牟乃照表示,真希望时光倒流,自己永远是18岁,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去拼搏,为新时代做出新贡献。

  新的时代给了当下莘莘学子新的命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引领,在崭新的时代下砥砺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这却是揭开时代命题的不变答案。

  在奋斗的年纪,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这也是一直以来青岛科技大学思政教育想要带给学生的真理。在最好的时代,拥有“团结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工作上“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从这一角度来说,不仅仅对于学校,面向整个社会,支援三线建设十堰校友团队为当下的年轻人都做出了榜样。

  青岛科技大学,因橡胶而兴,为橡胶而荣。

  把握橡胶产业这一核心优势,青岛科技大学用宝贵的橡胶品格树立起了一面激励全校师生团结拼搏、敢为人先的旗帜,这面旗帜不仅是青科大过往七十年奋斗历程的荣耀缩影,更将指引着学校,向百年老校的征程不断跃进,为青岛乃至全国培育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接下来,学校要将立德树人的“青科大模式”不断发扬光大,助力青科大的师生不断创新报国,贡献人才强国的“青科大力量”。

  古言,五十为圩,六十为圆,七十为进。

  陈克正校长在近日表示:过去的70年,是青科大人团结自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70年。70年的发展历程,虽历经风雨、几度沧桑,但一代又一代青科大人吃苦耐劳、同心协力、励精图治、百折不挠,在曲折中前进,在困境中崛起,在探索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书写了一部壮丽的诗篇。建校70周年,既是对学校办学成果的检阅,也是学校新征程的开始。

  70年的青岛科技大学,依旧“正年轻”:从科大人身上汲取着榜样的精神力量,让他们学会用坦荡和不卑不亢的态度,积极地面对生活。校园内不断踊跃坚守理想信念、扎根岗位的老师和学生,他们也将用实际行动,继续诠释学校70年来所形成的科大精神。

  “青科大年度人物”作为学校响亮的校园文化品牌,从另一种层面来看正是学校对思政教育课堂的创新:评选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身边事身边人教育、感染、带动全体师生投身学校建设与发展。

  作为生动的思政大课,年度任务的评选激励着整个校园,为学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而本届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的举办也将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成长奏鸣曲上的重要音符,为建校70周年谱写最动人的乐章。

  通讯员:曲明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青岛科技大学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