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乐活课堂 ▏不能再忍了,你对疼痛可能有些误会

乐活课堂 ▏不能再忍了,你对疼痛可能有些误会
2020年10月25日 19:32 新浪网 作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疼痛到底是不是病,要不要治?“打封闭”真的治标不治本吗?镇痛药物会上瘾吗……调查显示,超七成疼痛患者“忍痛”不就医,仅28%患者首次疼痛1-10天内就诊。其实,我们对于疼痛还有一些误会。

  超七成人选择“忍痛”不就医

  10月18日,世界镇痛日·中国镇痛周主题发布暨中日医院疼痛医学周及疼痛专科医联体大会在京开幕。会上发布了“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项目疼痛防治主题口号——“发现痛,认识痛,解决痛”,并联合呼吁公众了解疼痛,正确认识疼痛。

  据了解,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为近期突然发生且持续时间较短的疼痛,常为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持续反复时间长,往往是急性疼痛的延续。骨关节炎、颈痛、腰痛、头痛、癌痛等,均是常见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人口老龄化、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慢性病等是引发疼痛疾病持续增加的因素。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张达颖教授介绍,对待疼痛,我们常常将它看作一种症状,或者某种疾病的附属品,我们期待它会随着疾病的痊愈而消退,也会在面对它时习惯于“忍忍就过去了”。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面对疼痛千万不要忍。但据研究显示,超七成疼痛患者“忍痛”不就医,仅28%患者首次疼痛1-10天内就诊。

  专家提示,许多患者都是无法忍受疼痛时才会就诊,甚至长期“忍痛”而没有得到妥善的治疗。与会专家等联合呼吁公众早期发现疼痛,正确认识疼痛,并及早解决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帮你揪出疼痛的“始作俑者”

  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的专家介绍,严重疼痛可以导致人恶心、呕吐、头晕、出冷汗、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慢性疼痛会导致失眠、便秘、食欲不振、抑郁、烦躁等;顽固性疼痛可能会引起肢体的活动受限,长期不活动以后甚至形成残疾,功能完全受限。在心理上,疼痛还可能会引起忧郁症导致恐惧、焦虑、绝望等情绪。

  什么原因可以引起疼痛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直接的刺激,如刀割等。

  2. 炎症,感染。

  3. 一些无菌性炎症,如由组织感染引起的炎症。

  4. 缺血,心肌缺血,下肢动脉闭塞引起的疼痛。

  5.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痛风。糖尿病会引起一些和疼痛有关的疾病,一个是糖尿病的周围末梢神经病变,会引起手脚麻木和疼痛。另外,糖尿病还会引起动脉硬化,好多人的下肢供血不足,发生坏死,后期严重者甚至要截肢。

  6. 免疫系统疾病。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还有其他一些风湿免疫性疾病,都会使脊柱、关节受累,引起疼痛而致功能受限。

  7. 老年性疾病。常见有骨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胸椎和膝关节发生问题。特别是老年女性更容易发生此类疾病,因为女性从年老后雌激素下降迅速,容易引起骨质疏松,进而导致骨折、骨性关节炎等。

  8. 一些神经系统的疾病。

  9. 一些手术引起的损伤。

  10. 由精神方面问题引发疼痛。

   这些病别做“忍者” 去疼痛科看看

  北京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的专家介绍,诸如一些软组织的疼痛、头痛,骨关节病、椎间盘突出、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神经痛、癌痛、风湿免疫性的疼痛,还有慢性的外部缺血性疾病,这些在疼痛科都有一定的方法去治疗。疼痛的一般性治疗,也就是传统的治疗,主要是对症状缓解起到一定作用,比如,传统的按摩、针灸、拔罐、理疗等都属于中医的治疗方法。同时,药物治疗也很重要,包括各种类型的西药、活血化淤的中成药,但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因为有些药对某种疼痛有效,对另一种疼痛一点效果都没有。此外,在疼痛学科里,微创介入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包括颈、腰椎间盘突出的介入治疗,一些顽固性内脏痛的介入治疗,还有一些特殊神经痛的介入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有一种疼痛急症必须引起重视。什么叫疼痛急症?其实这种疼痛是一个症状,不是一种疾病,它反映的是你的身体重要器官发生问题了,是一种警报。” 专家举例说,诸如突发心梗、老年病人肺动脉栓塞、消化道穿孔、主动脉夹层等引起的剧烈疼痛。出现这种疼痛时,要尽快去医院。如果有既往病史就要到相关的科就诊,不至于跑错地方耽搁了抢救时间,比如,有冠心病的突然胸痛了,胸背压榨性疼痛,要赶紧到心内科去做一些检查,看看是不是发生了心梗,并做相应的治疗。

  文/记者 李洁

         来源:北京青年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