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2.5小时的半本《沙丘》:宏大的科幻宇宙,诗意的“王子复仇”

2.5小时的半本《沙丘》:宏大的科幻宇宙,诗意的“王子复仇”
2021年10月28日 12:37 新浪网 作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睿

  科幻电影《沙丘》在万众科幻迷的期待中上映了,157分钟的时长,六天收获国内票房1.72亿,在全明星阵容的加持下,这个成绩在同量级影片中的表现并不算亮眼,却也更新了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本人作品的国内票房纪录(《银翼杀手2049》7244万人民币,《降临》1.09亿人民币)。对于电影本身,欣赏和批评的声音都有,喜欢的人赞它是艺术、技术和故事的完美融合,不喜欢的人踩它令人昏昏欲睡。

  电影《沙丘》的故事线简单清晰,甚至可以说有点俗套,整部电影用两个半小时慢悠悠讲了一个“王子复仇记”的故事,还只是讲了个开头——主人公保罗是天赋异禀的公爵之子,在权力的斗争阴谋下,整个家族在沙漠星球被抹杀,身负血海深仇的保罗一路逃亡,前往神秘未知的沙漠边缘寻求原住民弗里曼人的支持,开启复仇之路。

  这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经典款的戏剧套路在各类型影视作品里几乎随处可见,比如近几年的爆款美剧《权力的游戏》,亦是“权力斗争—家族覆灭—历险成长—崛起复仇”的路子,其中艾德·史塔克因被背叛惨死的情节与《沙丘》中主人公的父亲雷托之死几乎一致。曾经掀起科幻风潮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实际上是在星际文明和科技外壳包装之下,融合了多种故事元素的“复仇”;就连动画片《狮子王》也在上演森林王国中的“王子复仇”。

  但维伦纽瓦的电影叙事偏文学化和风格化,对于“非粉”“非迷”的普通观众会产生一定距离。影片中,出现了很多由主人公保罗的梦所构成的情节,沙漠、摇曳的裙摆、不明所以的脚步、逆光的发尾……拉拉扯扯,迷迷瞪瞪,迷茫的气氛下,旁白毫无征兆地说出了全片第一句台词:“梦传递着来自深处的讯息。”大量的空镜和类似“恐惧是思维的杀手”等富有诗意的台词充满全片,极慢的节奏加上沉重如暮鼓的配乐,更加让人无法轻易理解。影片的高潮集中在背叛暴乱上,保罗带着母亲杰西卡踏上逃亡之路,然而就在刚刚找到弗里曼人的时候,电影戛然而止,花了两个半小时只吃到个前菜,也难怪有些观众会有怨言。

  除此之外,关于电影《沙丘》的争议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科技这么发达还要用冷兵器近身肉搏,这在电影中尚未做出明确解释。其实,在原著中,赫伯特写的很清楚,人类与人工智能曾经爆发过一场名为“芭特勒圣战”的战争,这场骚乱过后,“不得创造出机器,假冒人的思维”成为戒律。而为了替代计算机,人类的技能已经训练到惊奇的地步,比如片中的刺杀大师兼谋略家杜菲·哈瓦特就是一名“门泰特”,他的心智已经被锻炼出极端的认知与分析能力,可以像超级计算机一样洞察因果。

  弗兰克·赫伯特所著的《沙丘》系列小说在科幻文学界享有盛誉,第一部同名小说出版于1965年,最后一部《圣殿沙丘》完成于1985年,作者于次年去世。六本小说组成了《沙丘》正传,创造了具有完整世界观的“沙丘宇宙”。《沙丘》的影响力巨大,不仅因为其宏大的故事情节,小说中还涉及到了经济、生态学、政治寓言、神话宗教色彩等元素,更把人性放在一个“宇宙”的尺度上进行思考,引发了读者的共情和共鸣。

  有一点毋庸置疑,电影《沙丘》在技术和艺术上达到了顶尖水准,在磅礴瑰丽的视效和配乐中,导演清晰地将沙丘的世界观铺陈开来,影片非常细致地还原了“沙丘宇宙”中的重要设定,这让众多“硬科幻迷”感到满意。比如人物战斗前会开启装一个屏蔽场,一旦打开就能阻挡一下快速投射的刀枪和子弹,为了视觉化“场”的概念,影片为人物设定了一层薄而透明的光;还有许多关于沙漠生态学以及技术细节的展现,沙漠动植物、生态、气象,还有“蒸馏服”、“捕风凝水器”等设备。尤其是关于“沙漠之主”沙虫的展现,电影《沙丘》完美地将一种类似于全变态昆虫的巨大生物具象化了,强大的压迫感甚至让不少观众直呼患上“巨物恐惧症”。

  某种程度上,电影《沙丘》是书粉或者“维迷”的狂欢,六本原著小说中,赫伯特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介绍“沙丘宇宙”的宏大设定,而影片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仅讲述了第一本的一半内容,每一个具有震撼力的镜头都需要花费无数想象力去铺满银幕,就像彩蛋一样带给有有基础的观众惊喜。但这个节奏对于未接触过原著的观众来说,的确有些慢了,无聊之味也由此而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沙丘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