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命运多舛的德州“上码头”

命运多舛的德州“上码头”
2021年12月03日 09:13 新浪网 作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文|随心

  德州城的上码头村因运河的改道,而注入了德州城史册。现80岁左右的老德州城人,特别是住城西一带的,对它的新址还略有印象,可对他的旧址多数人已没有记忆了。百年来,上码头村随着德州城的发展而几经动迁,最终还是于上世纪70年代初,在德州的版图上消失了。

  修兵工厂·上码头迁址

  今之所以回忆这个在德州城的历史上,微不足道的村子上码头村,是因为它在消失的过程中,记录了德州城兴衰和耻辱的现代史,希望德州城的后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现在能记起“上码头村”的朋友,多数的记忆是从“老电厂①”的东门,直线向南走50米左右(即现黑马蔬菜批发市场里)的那个小村落(本文以下称其新上码头)。

  1946年德州城才解放时,新上码头村大约有十五、六户人家,是桥口街的一个居民小组。自古在我国像这样的小村落,一般情况下都是只有一、两个姓氏,可新上码头村却有七八个姓氏,这是何原因呢!这还得从百年前(1902)的“兵工厂”说起。

  1902年前的上码头村,并不在此处,也不是个小村落。那时它坐落在原山东航运局德州港南头的旧运河西岸,估计现胜利桥北的运河东大堤上,可能有它的部分旧址。

  据清·乾隆《德州志》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2),绕上码头西另开引河,而张家嘴出河东”。 另据民国《德县志》记载:“乾隆二十八年,因皇殿河险,又在上码头筑坝遏塞旧道,于三里庄挑引河四百九十五丈长,至浮桥口接合旧流,自上码头至皇殿又为废河矣。”两部史志的记载,虽有点差异但均记载了曾在上码头西开凿新运河的事,说明老上码头村的旧址,就在胜利桥北的运河东岸,即现旧河海子(运河公园)景区的北岸。

  顾名思义,上码头它肯定是运河边的一个码头,可它并不是码头,因该村坐落在盐店口盐码头和豆腐巷南码头之间,是一个由诸多搬运工人和小商小贩群居的村落。

  老上码头村的居民多是从事为航运服务的行当,即除了装卸搬运工,还有服务业和商业等(小商小贩)。且它坐落于两个码头之间,人口如果少了绝对承担不了如此繁杂的任务,起码该村是一个近有百家住户的中型村落。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2)后,由于运河的改道,上码头村极少的住户仍留在了河西(如许家摆渡口),而多数居民搬迁到了东头,致使村子整体东移到了原“商业局储运站”一带。

  它这次最大变化是:整个村落由河西北移到了河东。而且,由于运河的改道,德州城原来较分散式的码头布局,变成了相对集中的格局。致使城南及河北省几个县,所有物质的装卸、转运,相对都集中到了德州城的南码头(豆腐巷),故住上码头村搬运工人的任务更加繁重了,致使该村人口剧增,便出现了“上码头”和“下码头”两个村名。

  清·光绪二十八年秋(1902)直隶总督袁世凯,要在此处修建北洋机器制造局(本文称兵工厂),上码头村的位置正处在它的“子弹厂”和“弹药库”的位置上。上世纪90年代初,原兵工厂高大敦厚的土墙,还屹立在现旧河海子西头的北岸,倒映在碧水清波、柳绿荷塘之中。2012年,佰利房地产开发商在原市商业局储运站院内挖地基时,用炸药炸毁的“三七灰土”地基面层,就是兵工厂的车间地面。可惜,“德县兵工厂”最后的残影古迹,就全部被他们给毁灭了。

  修兵工厂是朝廷的工程,上码头村的臣民只好“谢主隆恩”自寻出路了。在这次迁移中,上码头的居民有亲的投亲,无亲的投友,大部分居民迁居到了石家园、豆腐巷、魏庄、三里庄等附近的村庄,以便继续靠着运河码头挣饭吃。

  在拆迁中有少部分住户因生活困难,仅靠那寥寥无几的拆迁费,实在是买起地,盖不起房子。还有些住户,不愿意离开在一起住了几辈子的乡亲们。

  这时,该村有位姓石的老汉,他家原在新上码头处有几亩薄地,石老汉常年在此以种菜为生,平时就他一个人住在看菜园子的小屋里。

  这次拆迁,他家就将是看菜园子的小屋扩建成了住宅,全家都搬到了此处。当石老汉听说部分乡亲在拆迁中有困难时,就对大伙儿说:“谁家要是愿意来此处与我家作伴,我家的地可少算点钱(贱卖)”。就这样十几户原老上码头的居民,就在此处安了家。

  由于迁来此处的居民,都是老上码头村的老住户在此集聚,所以,外人仍称其为“上码头”,貌似老上码头村整体迁移到了此处似的。

  历经磨难·上码头消失

  1937年,日寇侵占德州城后,原已经废弃了的“兵工厂”驻地成了日本鬼子的兵营。新上码头村的东南方都成了日本鬼子的营房;南边成了他们的军马场,在此修了好多马圈和饲养设施;西边成了他们的储煤场,并强行占领“福记码头”,此处便成了日本人转运煤炭的基地;北边系运煤的铁路和他们的电灯房(发电所)。这个历经磨难的新上码头村就处在了日本军营的中心。

  在抗日战争中,各地的抗日烽火越烧越旺,德州城当然也不列外③。所以,这些日军自进驻此处开始就没有安静过,不是丢马料就是军马被毒死;不是丢煤就是煤垛起火。其中哨兵无端的丢失和大堆的煤炭不翼而飞,让日本人大伤脑筋,因此,周围的几个街道的居民,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洗劫,还因此抓了不少人。

  虽然,每次出事后,新上码头村都会遭到日寇的搜查打砸,由此而造成他们的家里没有一件完整的家具。虽然日本人每次都找不到证据,可他们还是以丢煤为由,于1943年冬,强令新上码头的居民,必须在五天内全部搬走,五天后他们要将所有的房子烧毁。

  上码头村前两次的拆迁,人们虽感到有些不讲理,可朝廷还是给了点拆迁费,并允许部分年青人到兵工厂里当了工人。在他们中间,涌现了不少的知名工匠,后随着兵工厂的转移,不少的工匠人随兵工厂迁移到了济南、重庆等地。

  35年后的这次拆迁,却没理可讲了。只因这时的我们成了“亡国奴”,只好无奈的在日寇的刺刀、拳头和皮鞭下,享受“不走就烧”的待遇了。所以,1943年左右,新上码头的居民又各奔东西了,村落一时成了空巷。

  新上码头村的居民被日寇赶走后,因村周围多是(煤垛)易燃品,日本鬼子只将房顶子给掀了,部分墙体被推倒、损坏外,并没有放火烧房,给新上码头村留下了残亘断壁。

  1945年日本投降后,新上码头的居民,欢天喜地的又回到自己的故土,重新修缮了自己的住宅,敲锣打鼓的又搬回了自己的家园。1946年夏德州城解放后,新上码头村划归桥口街管辖,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过上了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生活。

  1965年,为了德州城的建设和发展,德州市(现德城区)政府在米市街西头路北,王家楼东的空闲宅基地里,盖了几排红砖红瓦的平房。将新上码头村的居民,整体搬迁到了米市街,从此,上码头村就在德州的版图上消失了。居民们也脱离了整天煤灰飞扬,满目黑乎乎的日子。

  2013年,在米市街棚户区的改造工程中,原上码头的居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再次显现了上码头的优良传统,原上码头的老居民们,就彻底的东奔西走了。

  一百多年来,上码头村先后经历了四五次动迁,他们的每次搬迁,都描绘和记录了每个时代的画卷。虽然上码头村在德州地图上消失了,但他们的那种忍辱负重、不怕牺牲和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是值得我们纪念和弘扬的。

  注:

  1、德州老电厂:运河边老建筑。

  2、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1902年,袁世凯的北洋机器制造局,于1904年10月正式投产。1926年2月,张宗昌将机器设备拆迁至济南。

  3、文中的河西、河东是德州城的习惯性说法,实际位置有的是河南边、河北边。

  4、上: 王安石有文曰:“……得一士哉,即可以南面而称王……”句中“南面”即面朝南面的意思。由于以南为尊的思想,古代君王在大殿一般都是坐北向南,由此而观之,古时称“南上”和“北下”也就不奇怪了。

  (2013年5月20日) 

  随心,本名马惠彬,男,1944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大学文化,企业退休员工。由于我生在运河边、长在德州城,对运河、对德州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后,便介入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350余篇、200万余字。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260余篇。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300余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里发表了百余首。已出版《德州史话》 一、二集,《北厂志》、《桥口街志》、《水兽旱船》等书籍。

  壹点号玉河微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德州市乾隆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