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马上就评|平台一年被罚20次:网络时代的秩序,我们都需知责任

马上就评|平台一年被罚20次:网络时代的秩序,我们都需知责任
2021年12月08日 23:01 新浪网 作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孔雨童

  近日,曾经被称作“文艺青年精神角落”的豆瓣,迎来第N次停顿整改;同时,以“11个月内被20次处置处罚”这种不太体面的方式上了热搜。

  虽然只是一个APP,豆瓣的这些消息还是触发了各种“情绪”:多年老粉们感怀青春、为其“唱挽歌”的有之;出来力挺“阿北(豆瓣创始人别称)还是那个阿北”的有之;写下《豆瓣是中国互联网骄傲》文章的作者再次转发此文,想让大家重温这个“早期执着于技术和用户体验,错过几个商业化风口以至于后来行走缓慢”的平台的固执与不易……当然,还有很多拍手称快的声音,他们打下“谣言发源地”“撕逼圣地”等字样赠送给这个今年被一罚再罚,各小组关得七零八落的平台,透出一丝“终于有今天”的快感。

  从“文青精神角落”到“撕逼圣地”,虽然这两个名字都不能完全代表豆瓣,但其中的转变,却反应出这些年豆瓣呈现出的生态变化。在早期图书影音分享,和金子招牌一样的“豆瓣评分”功能后,各样的小组(论坛)成为这一平台流量最大的板块。然而近年来,这些原本作为不同圈子文化交流空间的小组,日益成为粉圈“重地”——尤其在一些娱乐小组,各家粉丝抢山头一样“混战”,发自家“红贴”、对家“黑贴”,甚至不惜造谣攻击拉踩;各大营销号更是常年驻守,一有风吹草动就往微博搬运,吸引流量、引导舆论。以至于,很多明星演艺公司会安排水军在豆瓣发帖,包装自家艺人同时打击异己,抹黑、造谣已成常态。

  不止“娱乐圈”,当下一些的社会事件,在一些几十万人的大组中,也常常会有激烈讨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两年能感受到越来越重的戾气、对立和价值观的割裂。今年多次舆论事件中,都能感受到这一平台的“失控”,撕逼、喊打喊杀等网暴性质的帖子刷屏出现,几天几夜不止息——这也许不能全然怪平台,作为一个观点集中展现的空间,它一定程度上承载的是大众价值观、情绪的碰撞;但另一方面,平台又不能因此回避责任——近期一系列整改表明,平台是有能力和机制进行管理疏导的。因而也有人质疑,豆瓣部分小组发展至鱼龙混杂、谣言滋生“暴力场”的结果,是不是也有其平衡用户需求,甚至为追求流量,放任不管的责任。

  ——比如,一些明显造谣的账号、水军、谣言,常常得不到及时处理;又比如,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排在豆瓣小组热度前几的一个小组名叫“拉踩组”,其定位就是泼脏水、互撕,其引导体现的,尽是人性“恶意”。

  在2021年最后一个月,豆瓣被总结性的披露“11个月被罚20次、900万”,这其实也是政府部门的一种警示和提示:在这个网络已宛如“第二社会”的时代,平台应当肩负起管理的责任,这里不仅仅有那些文字图片体现出来的秩序,也反应的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秩序,以及“心灵的秩序”。

  而除了豆瓣,今年还有很多平台也经历了史上最严厉的处罚和处理,比如微博,关停了它曾经引以为傲的明星势力榜、超话排行;比如爱奇艺,因为有粉丝集资打投和倒奶事件,终止了《青春有你》的比赛……虽然当下粉圈文化是网络乱象的原因之一,但永远别忘了“源头”背后的源头:粉丝们打榜、控评、互撕,是因为“榜”在那里,生态圈在那里,流量“胜负”和金钱都被平台和商家“看在眼里”。

  在这一年即将过去的时候,很多平台迎来的是“密集处罚”的年终总结;很多网友吃瓜的同时,也因网络乱象频频收到“情绪炸药包”或一地“鸡毛”;在这个浩漫的网络世界里,也有人因为这些戾气、暴力,遭受的是真实的冲击和伤害。不论如何,这些罚单之后,作为网民的我们和平台都应常反思,知责任,多一些理性和平和;清朗行动之下,也希望那些以煽风点火为生的水军、营销号能消停点,哦,不祝他们消停点了,祝他们早点被“清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