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三叉戟之纵横四海:警察作家笔下的警察故事

三叉戟之纵横四海:警察作家笔下的警察故事
2020年12月18日 21:25 新浪网 作者 灼见

  还记得今年夏天那部火爆全网的电视剧《三叉戟》吗?

  三位即将退休的人民警察,遭遇好友老夏因公殉职,决心抓住凶手告慰老友在天之灵,陷入一连串案件纠葛。在案件侦破的过程中,他们历经磨难,但坚守梦想,塑造了“迟暮硬汉”的形象。

  这部剧的热播也引发了新一轮公安题材电视剧观剧热。同时令观众对于警察这一职业也有了新的认识。

  最近,《三叉戟》原著作者吕铮出版了他的最新作品《三叉戟之纵横四海》。同时,这本书也是《三叉戟》小说的前传。

  小说并不限于三叉戟年轻时的故事,而是依托二十年前的时代背景,书写了一群世纪之交雄起人物的跌宕起伏、巅峰谷底、爱恨情仇、生死搏杀。

  那时他们气盛、起范儿,自以为凭一己之力,能在这世上劈波斩浪、纵横四海,但一股时代大潮袭来,他们却跌入谷底、体无完肤,有的人梦想破灭,陷入挣扎、迷失、挫败,也有的人逆风而行,淬炼成钢、重新屹立。

  除三位主角大背头、大棍子、大喷子外,二冬子、老万、国生、老鬼、花儿等角色,都在新书《三叉戟之纵横四海》中有着强烈的存在感。不少读者看完,对于大棍子与花儿的感情史、大喷子与苗虹的相识大感意外。而新人物焦雄兵的结局,则为《三叉戟》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这次,我们有幸请到《三叉戟之纵横四海》的作者吕铮,让他来和我们讲述真实警察的生活。

  01

  在吕铮看来,《三叉戟之纵横四海》与上一本书《三叉戟》相比,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思想立意,都有很大不同。

  他讲道:“电视剧《三叉戟》里面,描述三位老警察年轻时事迹的内容不及《三叉戟之纵横四海》的前十分之一。”

  在写完《三叉戟》小说之后,吕铮将三位老警察年轻时候的故事在脑海中推演了一年半,整理成文字后,又修改了三遍,才最终定稿。

  这是他写过的15部作品中,唯一一部完善了三遍的小说。因此他认为,这本书的思想厚度和表达的理念都远超《三叉戟》的水平。

  吕铮并不想把自己的作品写成系列剧,他希望去接受更高难度的挑战。“因为我拥有的素材量比较大,所以我力求做到每一本小说都能与之前那本有所不同。”

  从业20年来,吕铮一直将自己定位为“警察作家”

  他的作品以警察为主视角,也因此形成了“正义必须战胜邪恶”的闭环。

  “《三叉戟之纵横四海》是我写的第15部作品,如何在这种封闭式的结构中推陈出新?怎样让正义第15次战胜邪恶?我在《三叉戟之纵横四海》中尝试了很多方法。”

  在他看来,《三叉戟之纵横四海》不仅仅是《三叉戟》的前传,它还是一个崭新的故事。

  被问到三位主角在生活中是否有原型,吕铮解释道,三位主角是对警察众生相的浓缩,是将警察类型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形成的三个典型人物。

电影《老炮儿》剧照

  较之电影《老炮儿》,《三叉戟》以警察为主视角,同时,里面不乏江湖往事的经典描述。

  “世纪之交那时对很多警察来说,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警察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制服也由军绿色变为藏蓝色。那个年代还有一批所谓的‘老炮儿’,认为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但时代的浪潮来临之后,很多人都开始经历阵痛。那时的年轻警察是看着他们消亡的。世纪之交是一个大转型,是江湖的破灭。很多人理想的丧失,新一代的崛起,就是我想写的《三叉戟之纵横四海》。这本书既是对‘老三位’二十年前故事的描述,也是对世纪之交时,时代发展中人物变迁的撰写。”

  吕铮希望通过新书《三叉戟之纵横四海》向读者传达一个信息:警察虽除恶务尽,但更多的是对迷失者的救赎,告知大多数人法律的边界在哪。警察就像是牧羊犬,他们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平衡的秩序。

  02

  对于吕铮来说,破案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偶然性、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十年前他曾经带人去珠海抓一名在逃多年的嫌疑人,在嫌疑人有可能出现的地方暂住蹲守。在发现嫌疑人的蛛丝马迹后,吕铮带人进入楼道,楼道里弥漫着一股炸鱼的味道。从楼道透过厨房的窗户,他看到逃跑多时的嫌疑人正在炸鱼,心里顿时五味杂陈。

  “我当时眼泪差点就下来了,我透过窗户看到这个人的身高、体态,都已经老了,这是师父那辈人直到退休都没有抓到的人啊。他们把这份责任传到了我们手中。”

  吕铮急不可耐地想要踹开他们家窗户,却还是硬生生压下冲动。“我们追捕这个人已经很多年了,是不允许犯错的,如果这个人是他的兄弟呢?如果只是长得像呢?”

  直到第二天,警方用其他方法确认了窗前那个人的确是嫌疑人后,才终于出手,将他绳之以法。

  一位东北的老警察给吕铮讲过一个趣事,吕铮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年轻时这位老警察让兄弟去抓一名逃犯,当时这位警察还是个科长。当他兄弟终于把逃犯从外地抓回来时,他已经成为处长了。而他第一眼看到那个追了十多年的逃犯,第一反应是走过去拥抱他——终于见到你了啊。他对这名逃犯已经比他的亲戚都熟悉了。

  这种魅力是我盼望从《三叉戟之纵横四海》中表现出来的,警察行动的意外性、偶然性和突发性,以及自己的命运与嫌疑人之间的某种链接,才是好故事的开始。”

  03

  关于预审,吕铮学会的最基础的两件事,一是眼神对视,二是控场。

  他表示,预审是一场近距离搏杀,审讯人员和记录员进入房间的状态,决定了对话可以走到哪步。

  吕铮的师父第一次带他练习审讯时,是审北京的一名老炮儿。师父一言不发,让吕铮练手。

  “我那时才19岁,瘦瘦弱弱的,警服都架不起来,我看嫌疑人的时候,突然就开始恍范儿了。那老炮儿带着金链子,45度角斜视看我,我硬着头皮直视他。当人和人之间眼神对上的时候,一对上就不能躲,一旦躲了就是示弱。”

  开场白几秒钟的时间,在吕铮看来像十几分钟一样漫长。

  据吕铮回忆,当时他每说一句话,那位老炮儿都在反驳。那场预审结束之后,所有想问的问题都没有问成功,但是他认为自己并没有落败,他的眼神没有输。当别的警察把那位老炮儿押走的时候,他的整个警服都湿透了。

  “眼神不能落败,是师父教我的第一堂课。”

  吕铮学会第二堂课是一次110出警的经历。

  当他们到达现场的时候,双方正在相互谩骂,见警察来了,就开始七嘴八舌,各自说着自己有理。

  “当时我就觉得头晕,觉得手足无措,我师父从旁边搬了一把椅子,让我坐下,他自己也坐下。师父教我,警察到很多场合,别人都不欢迎,想成为警察的第一步先是在别人都不欢迎你的情况下,搬把椅子坐下,不但要坐下,还要坐舒服,你还要用你的语速、体态、微表情,控制住他们,控场。当你把这个场子控住了,他们按照你的语调语速去和你交流,这才是解决争端的开始。”

  讲到预审的趣事,吕铮想起审讯一位烟民的故事。那时吕铮20多岁,审讯对象是一位大老板。无论是社会经验,还是接触过的人都比吕铮要多。

  “我师父说,他已经进了看守所17天了,没抽过一根烟,但是经过咱们的调查,他每天是3包烟的量。如果想提审这个人,就需要在他比较虚弱的时候。”于是吕铮和师父选择在大老板吃完晚饭后,刚刚把身体放松,特别希望点上一根烟的时间点进行提审。

  吕铮的师父告诉他,作为烟民,最难受的时候是看着别人抽烟,自己却抽不到。

  打开预审室门,师父就递给吕铮一根烟。

  “我们就看着他,慢慢的吸烟,缓缓吐出,一副特别香的样子,他就有些受不了了。当我们审到一两个小时的时候,他突然发现我们一直在抽烟,这时候他的体态语就出来了。他低着头,开始咽吐沫,抿嘴唇。我师父拿着一根烟,从预审台走过去,面对着他,推心置腹地劝导,一边抽烟一边往他的脸上喷,后来他实在受不了了,抬头问,你能给我根烟抽吗?”

  吕铮讲,那根烟就相当于一把钥匙,把他的心门一下子打开了。

  在吕铮看来,预审是有很多把不同的钥匙,打开嫌疑人的心门。一位好的预审员拥有72变,预审员走进审讯室大门,就像演员拉开舞台的帷幕,走进预审室的那一刻,预审员就开始进入角色。

  04

图片来源:网络

  看一些公安类影视作品时,弹幕里经常会闪过相似疑问:警察去抓人,警车的灯一直亮,警笛一直响,嫌疑人不会因此逃跑吗?

  吕铮笑谈,如果一部戏里如果出现了下列镜头,可能就是一部不专业的警察戏。

  比如开头就出现一帮特警,如临大敌解救人质;动不动就摇着警灯、鸣着警笛、大张旗鼓地抓人;或者飞檐走壁,特警、刑警一通打,但是嫌疑人还是没抓到。这说明这些戏都把重心放在了惊险奇特上,而没有关注警察故事中人的部分。

  真实的警察办案,逻辑是付出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获。警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而警察故事也要体现出警察是为了百姓攻坚克难付出青春热血。

  吕铮认为,能把这些拍出来,才是一部好的公安戏。

  吕铮透露,《三叉戟》的话剧已经在筹备了。同时他也表示,《三叉戟》除了电视剧有后传,以“小吕”为主线的小说也在未来的创作计划之中,后续的故事会出现新一代的“三叉戟”。他近期的创作计划是《名提2》和新尝试的两部泛警察的作品。

  作家吕铮是北京警察,中国作协会员,全国公安文联理事,全国公安作协签约作家,五次荣获公安部金盾文学奖。出版有《三叉戟》《无所遁形》《名提》《谜探》《猎狐行动》等作品,有多部长篇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

  从2006年的《警校风云》起,吕铮就有意识地在构建自己的“警察世界”。在他笔下,经侦林楠、预审那海涛、刑警章鹏、视侦黎勇……他们各为主角,又互为支撑。他笔下的警察,就是你我身边平凡又伟大的人,在被需要的时刻,总会第一时间出现。

  ▼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