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寡妇门前是非多”上半句是什么?现在还适用吗?

“寡妇门前是非多”上半句是什么?现在还适用吗?
2021年09月24日 15:33 新浪网 作者 杨培川1996

  “寡妇门前是非多”上半句是什么?现在还适用吗?

  “寡妇门前是非多”是一句比较耳熟能详的俗语,也属于非四字的成语,是从古时流传下来的。

  

  这句话对寡妇来说,显得很不友好,其实它的上半句,却恰恰是针对男人的,叫做:

  “鳏夫房顶炊烟少”。

  但是这句话很少被人使用,从平仄和文义来说,这两句话大部分是相对的,不相对的地方,可能是古今发音不同,或者有入声字。

  且鳏夫的针对性更广,更显得凄凉,寡妇只是单指丧夫后独立生活的女人,鳏夫却是既包括丧妻的男人,也包含无妻和老而无妻的男人。

  《孟子•梁惠王》说:

  “老而无妻曰鳏。”

  

  所谓“鳏寡孤独”,属于弱势群体,所以戴圣才在《礼记》中提倡和构建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现在很多不婚的男人,要么没能力结婚,要么不想结婚,或二者皆占的,都属于“鳏夫”,不止三千万光棍躺枪,还有很多宅男。

  鳏夫房顶炊烟少,也很好理解,没有妻子儿女,一个人很多时候也懒得做饭,孤独,寂寥,冷清,压抑,别人的热闹,自己看来很吵闹,别人的温馨,自己看来很喧嚣。

  在古代,寡妇的处境,比起鳏夫要更难很多,因为古时律法并没有规定鳏夫不能娶妻,丧妻可以再娶,丧夫的寡妇,就很难再嫁了,有时候即使律法不规定,礼法却是规定的,古时候礼法的规训与要求,往往要大于律法。

  

  古代女人被要求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其中四德当中的妇功是女红,就是针线刺绣、纺织之类,符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和社会分工之需要。

  还被提倡守节,立贞节牌坊,通过立牌坊来打压女子再嫁。在古时候,有一个村的人,敲锣打鼓、欢欢喜喜地送一个哭哭啼啼的守节妇女去殉情,因为地方府衙县衙,向朝廷给他们村申请了贞节牌坊,这样他们一村人就脸上有光。

  当时人只觉得正常,也就没有人去体会和在乎,那守节女子到底愿意与否?

  大唐盛世时,帝女甚为开放,为士林所不耻,宋理学兴盛,明继理学而兴八股,裹小脚之风大起,女子更为束缚,清续之,近代始废。

  

  封建家长制下,不仅女有三从四德,男的也有三纲五常,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君为臣纲,仁义礼智信。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鳏夫房顶炊烟少”倒是没有多少变化,不婚或者被迫不婚的男人们,蛰居在城市里,现代生活不需要柴火,所以没有炊烟,但那份孤寂和冷清,还是有的。

  庆幸和欣慰的是,现代生活有很美好的一面,我们这些千千万万的“鳏夫”,可以从小说、漫画、动漫、游戏等方面找到寄托和慰藉,也可以继承古人的修道修心。

  对于鳏夫的形容,大体上还是适用的,鳏夫很难进入和融入主流社会,因为没有家庭,就很难形成自己的人脉、后盾和“势”,所谓“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也就更难得到更多的资源。

  

  寡妇则是不然,现代信息迅捷,很多时候女人的生存空间比男人更大更多,比如谈恋爱和结婚,女人大概率是处于主导和优势地位的,只是说普遍性上,不说个例。

  再说寡妇,现在的寡妇只要不低于普通水准,大概率也是不难再嫁出去的,不论男女,恋爱、婚姻都很自由了,三从四德早已消弭得无影无踪,反倒是家长的“纲常”,多多少少弥留未散。

  且现代大家都很忙,大多数人也无心和无力去讨论和关心寡妇的事情了。

  因此“寡妇门前是非多”,到现在几乎已经完全不适用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