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请问:面对怎么都说不通的伴侣/同事/父母,能怎么办???| KY人际交往练习室Vol. 2

请问:面对怎么都说不通的伴侣/同事/父母,能怎么办???| KY人际交往练习室Vol. 2
2020年10月22日 20:53 新浪网 作者 KnowYourself

  编辑 / KY主创们

  无论是在亲密关系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可能遇到以下这些沟通困难又令人疲惫的场面,结局也经常是不欢而散。

  比如,平时和伴侣感情挺好,但意见不合时会就控制不住发火。

  跟其他同事合作项目,由于想法不一致发生了争执。结果不仅工作难以推进,还觉得一天的力气都被掏空了。

  甚至跟朋友吃个饭聊到了某个热点事件,发现彼此看法不一致就吵了起来,还开始怀疑彼此是否适合当朋友……

  其实,这是一种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沟通困局。这种困难情况的本质,是在意见不合的场景中,双方没有掌握合适的沟通技术,因此难以推进沟通。

  特别是,在意见出现分歧时,人们还经常会出现激烈的情绪反应,使沟通变得更难。

  长此以往,可能导致更多不良后果,比如说:

  在前面提到的这种沟通困局中,涉及到的一种高级沟通技巧,就叫做——

  接受性语言

  conversational receptiveness

  在日常生活中,分歧很难被彻底避免。如何处理分歧,也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为只有经历不同意见并好好沟通,我们才可能拓宽自己的认知,获得对事物更全面客观的认识。也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能够提升自己的信息准确度,做出更合理和有效的决定。

  因此,我们今天要来聊一聊,意见不同的情境里,如何运用“接受性语言”,推进良性的沟通。

  01.

  意见不同时难以沟通,是因为对话中缺少了“接受性语言”

  接受性语言可以由对话双方中的任何一方给出,但因为你是正在阅读的一方,本文将指导你如何先发起接受性语言,并由此改变整个沟通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接受性语言这一沟通技术非常稀有。实验结果证明,大部分人都只是自以为做到了,其实不然(Yeomans et al., 2020)。

  那么,你到底有没有这种珍贵又稀有的能力呢?来测试一下吧~

   场景一 

  此时,你会:

  A“贵是贵了点,但你要有点远见,不要只盯着眼前利益。”

  B面对冲突,感到压力暴增,看着对方嘴巴在动,自己开始放空。

  C. “我明白你的顾虑,这样做确实会让部门这季度压力暴增,不过综合来看......”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场景二 ◦

  此时,你会:

  A“你是不是不爱我了??这点小事都要和我吵!”

  B觉得和对方没什么好说的。网上不是都说一起旅行就是恋爱的试金石吗?看来我们并不适合彼此。

  C“我以前大部分都是飞机出行,想着节省下来的路途时间,还能多玩几个景点。你比较喜欢坐火车吗?”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场景三 ◦

  此时,你会:

  A“都什么年代了,你们也不懂,就别瞎掺和了。”

  B反正再怎么解释也没用,他们爱劝就劝吧,反正我忍一忍,左耳进右耳出就好了。

  C“我明白你们是觉得现在这样更安稳,怕我创业太累,失败了还要面临打击。但我其实已经考虑过这些情况了,还是想要为梦想拼一下,即使失败也不想以后后悔。我特别希望你们能够支持我。”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选出答案很容易,真的想要做到却非常难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其实选出正确答案并没有那么难。然而,现实生活中,要真的这样做到却很难。道理都懂,上手就废…...

  难度就在于,很多时候,你不是真的不知道该这样做,而是当时情绪上头,不愿意去这样做。

  当我们一碰到意见不合的情况(特别是当对方缺乏沟通技巧时——“你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我们很容易直接被激怒,那一瞬间根本什么也控制不了。

  因此,想要使用接受性语言,你首先需要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

  如果你觉得这一点很难,很可能是因为背后有一些不够准确的核心信念在“作祟”。比如,

  ta提出不同意见,就是因为不重视我…

  ta和我意见不同,是在看不起我!

  当我们拥有这种推论时,就很容易将意见不合当作一件严重的大事。我们会感到格外恐慌,被情绪点燃的几率也大大提升了。

  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记得先提醒自己,深呼吸三次,不要直接发作。然后,你可以试试无评判地观察自己当下的状态:我的身体有什么感受?现在的情绪是什么?联想到了什么画面吗?

  过程中,要尽量不带偏见地、客观地去观察自己。此时,我们就能够自然地与自己的情绪产生一定距离,不被它所掌控。也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能为自己赢得一段必要的空间,以将接受性语言的技巧加入到对话中去。

  *接受性语言能够带来奇妙的效果

  研究发现,在困难对话中加入接受性语言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Yeomans et al., 2020)它可以帮助我们:

  *接受性语言的起点是开放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接受性语言的使用,是基于一种“我愿意倾听、思考,并公正评估不同观点”的开放式态度。当我们根深蒂固地认为,“我说的就是对的,是ta不懂......”时,即使没有言传,对方也往往能感受到这种傲慢的态度,无法觉得自己被听见、被尊重。

  只有先抱着平等、尊重,以及能够从不同视角中学习的态度进入对话,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改善对话的氛围和走向。

  这确实很难。在完美情况下,我们可能都希望对方是能够这样做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毫不费力地享受顺畅的对话。

  但事实上,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这种能力比它看上去要稀有的多。只有当我们自己掌握了这种能力,我们才有可能确保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亲密关系中的更多对话是流畅有效,又令人舒适的。

  因此,虽然过程确实具有挑战性,但训练自己的这一能力是值得的。

  02.

  那么,到底如何培养”接受性语言“的技巧? 

  1. 承认(Acknowledgement)

  在分歧场景中,我们都可能感受到反驳甚至攻击对方的冲动。此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无效化(invalidate),也不要急于改变对方的观点。

  承认并不等于赞同对方所说的,它只代表着我们真的听到了对方所讲的内容。你可以通过点头、重复等方式传递出这一点。

  2. 模棱两可(Hedging)

  通过限定条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强调不确定性(目前来看)以及程度性(有一点点)等方式,柔化呈现己方观点。

  与之相反的,是将自己的看法当作是唯一真理,或是(在不确定时)当作确切信息,刚硬地呈现给对方。

  3. 多肯定词,少否定词(Less Negation)

  多关注对方视角中那些我们也同意的部分,并表达出这种肯定,能够令对方确认“虽然我们也有观点不同的地方,但我说的话ta也有在听”。更进一步,你也可以试着多加入一些积极的情绪词汇,更有助于对话的顺利进行,例如:开心、兴奋、喜欢......

  相反,过多的否定词会令对方感到你们已经站到了彼此的对立面上。这不仅于沟通无益,还会令对方感到自己被攻击、被否定,并可能因此竖起更强的防御。

  4. 第一人称代词(First Person Single)

  多使用以”我“开头的句子,更方便我们陈述事实和自己的感受,并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对于对方的肯定。

  以“你”开头的句式也可以使用,但要特别注意,我们要尽量“对事不对人”——将描述专注在对方的行为上,而不是对对方整个人的评价。

  5. 减少争辩性言论(Explanatory Reasoning)

  当我们过于关注在“讲道理”这件事上时,我们往往会听起来过于冷漠,缺少和谐沟通中必要的温情,还很容易携带攻击性和争辩性。

  最后,我们想要再次强调,沟通的目的,既不是为了争出高下,也不是要强行扭转对方的看法、使其与我们自己的观点完全一致。

  我们的目标,是利用沟通,创造出一段空间,使拥有不同观点和感受的人们,都可以和谐地生活在某个共有的团体里,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沟通是涉及两方的事情。有时候,即使我们已经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对方依然可能固步自封,就是无法成为一个足够好的沟通对象。

  但我们仍愿相信,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是愿意,也能够为此付出努力的。那么,你愿意成为率先做出改变的那个人吗?

  点点「在看」, 沟通顺畅~

   今 日 测 试  

  使用“接受性语言”确实能帮助我们有效沟通。但很多时候决定我们沟通表现的,往往不在于是否懂得技巧,而在于我们对沟通的认知和态度。

  沟通能力包含沟通态度、沟通技能和沟通认知三个方面。如果你感觉自己“技巧都懂,但总是做不好”,例如表达总被误解、说不适合场景的话......或许你需要一份【沟通能力提升手册】。

  在沟通上,我存在哪些欠缺?

  良好的沟通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如何切实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真挚而准确的交流,或许能为生活带来许多意外的快乐。

  References:

  Yeomans, M., Minson, J., Collins, H., Chen, F., & Gino, F. (2020). Conversational receptiveness: Improving engagement with opposing view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60, 131-148.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伴侣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