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出门旅游有这个怪习惯,真不算什么坏事

出门旅游有这个怪习惯,真不算什么坏事
2024年04月30日 18:00 新浪网 作者 KnowYourself

  我敢说你的朋友圈里一定有个这样的人:

  - 旅行途中的门票、收据、地图指南通通留着,塞进行李箱当纪念品带回家;

  - 别人收藏艺术品,ta 收藏贴纸、杯套和纸袋,会为了好看外包装买东西,自嘲当代买椟还珠;

  - 尽管无人可寄,但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买明信片,多年下来攒了一大盒,许多都全新未拆,然后这个盒子每次搬家都原封不动跟着 ta 去下一个家;

  - 柜子里收了很多漂亮的贺卡,等待有朝一日能用上......

  对号入座完了吗?请告诉我:

  如果你选的是A或B,这篇文章是为你而写,如果你选的是C或D,不出意外未来几天您将会在朋友圈看到类似的行为,我提前邀您一窥这美丽的新世界:

  👇

  在豆瓣,纸袋收藏博物馆小组里有 52374 名「纸袋收藏家」,捡垃圾是艺术里则有六万多「流浪艺术家」,小红书话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有 4000 多万的浏览。

  图源:小红书用户@PLAR王、小红书用户@EDWIN、豆瓣用户@moises、作者和同事们。左右滑动查看。

  那么问题来了,这和老一辈爱囤塑料袋,有啥不同吗?收这些破烂能有啥用啊?

  作为「破烂爱好者」本人,我要告诉你,区别很大,并且有很大的心理益处。

  可以摸得到的精神安抚

  当你想要扔掉老一辈爱囤的塑料袋、手纸时,他们常常会说的一句话是:「别扔啊,以后还有用呢」。这句话恰恰暗示着这些物品是关乎未来的

  而我们年轻一辈爱攒的小破烂,则相反,大多是关乎过去的

  人类对故地、故人、故事的回忆,并非能在脑中任意完成的,总是要通过物的引导才能成就[4]。

  就旅行这件事来说,旅行期间最大性价比的纪念品,莫过于随手带回来的纸制品。好看、不花钱、不占行李箱,且带有时间和空间信息。如果按照「当天用掉的东西」这种单一功能的视角来看它,便是看浅了。

  小红书用户@逃离重力、@话不惟勿。左右滑动查看。

  有心理学研究发现,每当生活让我们感到焦虑、不确定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希望回到那个(看起来相对)确定而美好的过去。研究认为,这种怀旧能够在我们面对负面情境时,起到一种补偿性的作用,帮助我们平静和镇定下来[1]票根、收据们正是通过这样的机制,使得精神层面的安抚有迹可循。

  更重要的是,这些小破烂看得见、摸得到,和那些存在硬盘深处的文档和脑海里模糊的记忆相比,它能更直接地提醒我们:人生其实是充满了珍贵的、有意义的瞬间的——正是这种感受,帮助我们和无意义感抗争,在虚无世界里竖起一座座精神地标[2]

  涂尔干说,人的生活总是在世俗和神圣之间摆动。可触摸的小破烂,向前一步代表世俗生活,往后一步便能跨进这个神圣的领域,牢固地连接着过去和当下。

  图源:同事、小红书用户@不二佳的旅行箱、豆瓣用户@烏普西侖巴。左右滑动查看。

  因为与人有关,所以更显珍贵

  有些小破烂之所以珍贵,还因为它与我们的重要他人有关,寄托了我们的依恋。收集这类物品的人,收集的是一种安全感[3]

  小红书用户@愿愿

  这有点像我们从小地方带去大城市的被子、枕头,又或者发小送你的御守、平安符,它们的气味和触感,还有附带的祝福叮咛,提供的是一种花钱也买不来的感受,那就是:你是被记挂着的、被爱着的,你是安全的。

  有了它们,我们就能意识到,即便无法相见,关系也依然在,温暖的爱不会就这么断掉。我们也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的世界里锚定自己,始终记得自己的来处。

  消费是容易的,但这种感受是很难复制的,必然要依托人的参与。

  有一个「精神角落」

  真的很重要

  图源:作者的同事

  因为好看、联名去消费,然后留下外包装和周边赠品的人,不只是在为商品的功能价值买单,也为了投射在其上的自我。嘲讽年轻人买椟还珠的人,恰恰是没懂,这部分自我价值才是最昂贵的。

  外在事物除了功能性和技术性,还能带来心理投射意义。人们之所以会赋予物品额外的价值,是因为将部分自我投射在其身上。

  ——《理解物质文化》

  旅行、看书、观展、看电影,确实都是一次性体验。但留下与之相关的纸制品偶尔重温,甚至展示和分享它们,是因为它们暗含自我价值的延伸,代表我们的品味和追求,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它们是一种对外的无声宣告:我和我喜欢的东西一样,很特别,很棒。某种程度上,收藏这些「小破烂」也是在收藏我们自己。正是这样的收集与展示,帮助我们确认自己的存在,使我们得以远离泯然于众人矣的焦虑。

  图源:豆瓣用户@Norloth、小红书用户@Allabnoutanna,作者本人及同事。左右滑动查看。

  我们不会牢牢记住过往经历中的每一处细节,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小破烂」,还原那份余韵悠长的感受,感受到这段经历为我们带来的认知变化。当人感到孤独、脆弱、无意义的时候,你就知道能去哪里找回来这些感受。

  小破烂所构建的精神角落,是反焦虑的,也是疗愈的。

  花小钱不花钱买大快乐

  极尽所能从日常生活里开发这些精神需要,还代表着一种能够从日常中收获幸福、为自己创造多巴胺的能力,与近年大火的抱树、citywalk、捡秋一样,是一介普通人活得尽兴的证明。

  有人像集邮一样集杯套,总结杯套美学:

  豆瓣用户@Sune

  有人把博物馆免费海报带回来,装点房间,让艺术继续流淌在家里的各个角落:

  豆瓣用户@本阿彌

  有人把喜欢的联名 IP 一点点剪下来,爆改成能反复使用的万年历、冰箱贴;

  小红书用户@B酱下班后 、@哎呦杨小珣

  有人用包装纸和水果贴,做手账,做书衣。

  小红书用户 @萌萌孙、@Nmyh-

  还有人以正式记录无法做到的方式,展示了过去时代的情绪和风俗。

  豆瓣用户@lcs8601 收集了几十种信签纸:「各种单位抬头挺有时代内涵~」

  豆瓣用户@马TT 收集世界各地古今中外的车票,著有《北京公交车票史话》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里,我们越来越难从平凡的日常里,自发地感到幸福和满足。但这些「小破烂」却是反例,从它们身上,我看到当代人,尤其是收入并不丰厚的年轻人们,想尽办法把日常生活过得有姿有色,从平凡生活里持续创造幸福,过出一种英雄主义来。

  我们总以为是身外之物助长了烦恼,断舍离了就能快乐,排斥消费便能换来精神纯粹,但这都是错觉。普通人的生活,是无法靠粗暴的断舍离维系的。

  反之,重新审视物品和自己的关系,用生活边角料为自己创造巨大的精神价值,其实就是一种身心可持续。不花钱不代表买不起,只是这快乐更有性价比!

  收集≠囤积癖

  收集和囤积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有大量获取的动作,但要达到囤积的程度,一定是已经影响了正常生活空间的使用,比如当你走进ta的房间,会无处落脚;

  其次,真正的囤积癖是不会想要跟你分享这些的,但收集「小破烂」的人会,给他们个机会,还会跟你讲个不停。收集能促进社交,囤积不行[3]

  当然,不想收集变囤积的话,还是建议把精神角落好好收拾一下,至少能给「妈妈们」一个信号:我这不是破烂,别扔!

  以下方案供你参考:

  1、变装饰画

  优点:有手就行

  主要工具:挂画夹、画框、美纹纸。

  2、收集簿

  适合票根一类回忆价值比较高的纸制品。

  优点:避光、减缓氧化过程,保护到位。

  推荐工具:票据收藏夹(强推豆瓣的「豆荚」,有不同尺寸的格子,适配多种美丽废纸~)、活页卡册、桌游卡套(可单张封装,再收进盒子里)

  3、包书皮

  小时候用旧挂历包书皮,长大了换奶茶纸袋和免费海报,主打一个童年回响。而且超环保好不好!

  主要工具:剪刀

  4、爆改家居用品

  很多官方号还出教程带头做

  主要工具:剪刀、胶,主要是一双灵巧的手

  5、垃圾手帐

  考验小学手抄报能力

  主要工具:剪刀、胶、本子、彩笔,以及一双灵巧的手,再加上乱中有序的审美。

  人不一定要剪除所有过去才能好好生活,做不到极简也许意味着你对生活有一种更为饱满的热情。

  下一次如果还有人嘲笑你的「小破烂」收藏,甚至想替你扔掉它们,记得把这篇文章甩给对方😉。咱们收小破烂的人,精神超灿烂的!

  来源:小红书用户@LDD_Diary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上海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