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钝感力”并不会让高敏感人过得更好,真正该做的是这一点

“钝感力”并不会让高敏感人过得更好,真正该做的是这一点
2024年04月12日 18:11 新浪网 作者 KnowYourself

  编辑 / KY主创们

  公司最近来了一个新的摄影团队,大家热火朝天地拿着机器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讨论,总是很忙的样子。

  但是,作为一名需要安静写作的编辑,以及一名对任何声光刺激都敏感的高敏感人,这种工作环境的改变我感到超级困扰。

  好吵啊——我的思路总是被打断,工作效率都下降很多。

  这仅是高敏感人日常困扰很小的一部分。因为我们不但对周围环境感到敏感,在人际方面也很敏感。

  当然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这些困扰,他们会说,钝感一点就好了。

  乍一听这可真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好方法。变得钝感,就可以从根源上解决敏感问题了,的确是一种皆大欢喜呢。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钝感力”

  一个被过度营销的概念

  几年前,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一书不知怎么地被国内的书商翻出来,各大网络平台都在宣传“钝感力”这个东西。

  在书中,渡边说到一个编辑因为挤牙膏的问题与妻子产生了争执的故事。编辑要求家里的牙膏管一定要挤得十分平整,但妻子总是在管子上留下指痕,直到有一天两人终于忍无可忍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渡边从中提取到的信息是,妻子对于丈夫的指责太过敏感了,才会有这样激烈的反应,要是她对此钝感一些,便不会这样了。所以他说,婚姻长久的秘籍一定是钝感力。

  不仅是婚姻关系,渡边在他的书中积极地宣扬这个钝感力,说必须要拥有这样的特质,才能在生活和事业中受人欢迎、获得成功。许多媒体也撰文,《成年人最高级的能力:钝感力》,或者什么《钝感力,是生活最好的解药》。

  但我们都知道,婚姻和生活问题都过于复杂,这些事情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解法。如果“不去感受”就能解决,未免也太偷懒和一刀切了。

  如今激进的功利社会经常要求人们变成“没有感情机器”,以便提高效率和利益最大化,因此高敏感的特质经常是被贬低的;

  而高敏感人也逐渐相信自己“低效率”,同时也经常被自己丰富的感受所困扰,就会很希望有一个方法能改变自己的本质。

  其实,高敏感人,并不需要,也并不应该把自己变钝。

  在处理感受和情绪这件事上,应该疏,而不是堵。钝感力要求的往往是,“这事情很麻烦啊,如果你一开始就没有感受到就好了”,更有甚者还会说,“那你能不能就别去想它呢?”

  但是如果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刺激和情绪,却要否认它,这就是一种压抑(Nezlek & Kuppens, 2008)

  压抑看似维持了情绪稳定,但被抑制的感受和情绪并不会消失,只会越积越多,使人不堪重负,更容易遭遇情绪崩溃(Flynn et al., 2010)

  敏感与否是天生特质

  不为意志所转移

  高敏感人,是无法阻止自己感受到更多的刺激和情绪的。

  我们在心理学中说的高敏感人格(highly sensitive person),在认知神经学上被称为感觉处理敏感性(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高敏感的人,在面对刺激时有更高的大脑激活水平(Acevedo et al., 2014),与不敏感的人对比,他们杏仁核等部位的反应会更敏锐。

  这种器质上的不同,会让高敏感者在同时间段、同环境下,比低敏感人获得更多的信息,无论是环境信息,还是社会信息,就像一台更高像素的相机一样。

  高敏感的人不但能在同一个时间段获得更多的信息,他们对信息的体验也更加深刻。高敏感的人对信息有更强的深加工(Williams et al., 2021),这就是在说,喝一样的果汁,高敏感人会对其中的风味有更深的体会。

  高敏感人在婴儿时期都是“高需求宝宝”,因为对光、声、温度等等有更强的感受力,一点点不适和变化,就会让他们恐惧和哭闹(Sears, 2001)

  因此,高敏感这种特质有其器质和先天基础,情绪和感受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钝不了一点。

  有25%的人群是先天的高敏感人群(Bröhl et al., 2021),这就好像他们是某种血型一样,都是人体正常工作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改变自己是什么血型,就像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高敏感体质一样。

  高敏感人:吸收一切!!!

  除了高敏感,很多与生俱来的特质,都难被所谓的心理训练所转移。

  比如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也有显著的遗传特征。神经质强的人更有可能焦虑和情绪波动,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特质与染色体区域8p23.1有很强的相关性(Lo et al., 2017)

  甚至人们的内外向程度,也能在遗传特质中找到相关,有些人确实是天生内向。强扭的瓜不甜,人生下来就是一人一色的,没有必要强求大家都变成同一个样子。

  当然,任何心理特质都有两面性。高像素的高敏感人能够体会到更多细节与质感,因此会有深刻的艺术欣赏能力,更丰富的同理心,但在复杂的环境中可能会面临信息过载的情况,从而出现焦虑等负面的情绪反应(Benham, 2006)

  而低敏感的人,虽然不会获得那么高清的体验,但低像素的朦胧美,也会让我们不那么纠结于小瑕疵。

  然而,一个人天生敏感,或是天生神经质、天生内向,并不直接导致他们就更不能适应社会,或是注定要得心理疾病。

  我们天生是什么样的人,就好像厨师拿到了什么样的食材。要做好人生这道菜,这些食材和调料要怎么使用,最终的成品是否美味,还是得看厨子本身的功力。

  能帮助高敏感人过得更好的方式

  其实是这个

  别说外界经常给高敏感人贴上“脆弱”、“拖后腿”的标签,作为高敏感人,很多时候自己也深受困扰。环境比较嘈杂,但别人都能继续工作,怎么就我不行?别人只是随口一说的话,为什么一直萦绕在我的脑子里盘旋不去?

  如果改变天生特质、让自己变钝并不是解法,那么什么才是呢?它就是——

  培养注意力意识

  Attention Awareness

  注意力意识是指,我们是否对自己的注意力资源大小有着明确的认知,是否注意到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了,以及是否能有效地调节注意力(Carlson & Brown, 2005)

  注意力并不是无意识的,它受到内外两个方面的控制。外界突然强烈的刺激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这是注意力的外部控制;但我们仍然能通过内部的控制,将注意力拉回自己的身上来(Posner, 1971)

  有时候高敏感人显得“脆弱”,并不是高敏感体质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通过注意力,处理好已获得的那些信息。

  对于高敏感人来说,外部的一些普通人并不在意的刺激,都会是一种高刺激,所以我们经常会觉得环境很吵、很热。

  一些普通人不能感受到的情绪变化,比如邻座的同事好像在生气,或者伴侣今天情绪有些低落,高敏感人都能敏锐地察觉到。

  当高敏感人缺乏注意力意识时,他们不会注意到自己的注意力被这些线索分散了。需要专注地工作,却被嘈杂的环境打扰,注意力全在那些嘈杂的信息上,就开始觉得心烦。

  要解决这种困境,除了感受到刺激以外,还需要经历好几个心理过程。第一步,就是感知到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了;

  并且在进一步产生负面情绪之前,有意识地问一句:我如何才能重聚我的注意力,接着去寻找重聚注意力的方式。

  因此,拥有注意力意识的高敏感人,可能就会很快地找到解决办法,无论是挪到更安静的地方去办公,还是下单隔音耳机,而不是沉浸在心烦的情绪里。

  同样地,察觉到周围的人情绪不良,缺乏注意力意识的高敏感人,下一步的动作可能是开始疯狂内耗,我惹到 ta 了,怎么办怎么办。

  而对注意力更有意识的人,则会将自己的感受重聚到过往的经历上,分析对方情绪是否真的不好,以及这是否有可能解决,再针对问题进行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高敏感人的感受力其实没有变化。他们的体验依旧非常丰富,但通过对注意力的把控,这些体验能更好地运用在工作中,或是问题的解决上。

  研究发现,高敏感人的心理韧性可能是更高的,前提是需要对注意力有意识(Gulla & Golonka, 2021)

  高敏感的人因为有大量的处理纷杂信息的经验,所以即使负面环境给他们的打击更大,但他们因为“熟练”,反而更有可能回弹,低敏感的人面对挫折却有可能因为不曾处理过这样的情境而倒下。这种回弹能力,就是心理韧性。

  当我们因为高敏感而变得困扰,根本的解法并不是变钝、不去感受,更不是明明感受到了,还要去压抑,而是为这些感受规划好道路,让它们去向更好的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钝感力
来自于:上海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