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发射井?还申遗成功了......

导弹发射井?还申遗成功了......
2020年07月12日 23:25 新浪网 作者 酷玩实验室

  文 | 谢芳 黄慧(实习生)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神秘

  关于福建土楼,很多人都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

  20世纪80年代,美国间谍卫星掠过福建西南地区上空时,发现深山密林之间藏着一座座或圆或方的不明建筑物。由于这些建筑物的形状酷似“核反应堆”或“导弹发射井”,美国中央情报局大为惊恐,以为中国正在大规模发展核武器。他们大费周章,派出情报人员潜入这片山林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奇特的建筑物其实是大型民居。

  当然,这种故事后来被证实是谣言。

导弹发射井?还申遗成功了......

  图为福建永定县下洋镇初溪土楼群。图源:张国俊|新华社,摄于2007年9月27日

  土楼为世人所知,并非因为所谓的“间谍刺探”,而是有赖于中国建筑学家们多年的努力。

  1957年4月,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建筑的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的专著《中国住宅概说》出版,这是国内学术界有关土楼的最早研究。

  同年,南下考察的建筑学家张步骞、朱鸣泉、胡占烈等人合著的《福建永定客家住宅》一文在《南京工学院学报》刊登。

  不久,日本鹿岛出版社将两者合为一书,定名为《中国的住宅》出版,土楼独特的建筑风格及神秘的文化底蕴,逐渐为国际建筑学界所关注。

  不过,由于地理等因素的限制,当时,建筑学者们对于土楼的关注限于永定县。实际上,还有一个地方,土楼比永定县还要多,只是都躲藏在深山之中。

  1981年,正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读硕士的黄汉民(后来成为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为了完成福建传统民居研究的论文,来到闽南山区进行田野调查。

  一位曾在南靖县打游击的老红军告诉他,南靖也有很多土楼。黄汉民立即动身,翻山越岭,第一次见到了南靖的土楼。现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怀远楼和和贵楼就是当时发现的。

导弹发射井?还申遗成功了......上图为圆形土楼“怀远楼”航拍内景,下图为方形土楼“和贵楼”航拍内景。图源:肖和勇|新华网

  1982年,黄汉民完成硕士论文《福建民居的传统特色与地方风格》,1984年该文在《建筑师》丛刊连载,文章发表了南靖县怀远楼、和贵楼和长源楼的测绘图。闽南南靖土楼第一次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比闽西永定土楼晚了二十多年。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的茂木计一郎教授看到黄汉民的硕士论文后,向中国建筑学会提出申请,要考察文中所列举的几座土楼。

  当时,福建山区尚未对外开放,几经周折,茂木计一郎和助手来到南靖,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关注。南靖县文化局开始将土楼列为文物普查的一项内容。

  1987年,茂木计一郎在日本《住宅建筑》杂志发表了研究土楼的文章,并于1986年至1988年在东京与大阪举办了3次图片展览,引起了日本各界的极大关注。

  1987年至1989年,黄汉民两次赴美参加学术研讨会,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明尼苏达大学等知名高校介绍福建土楼。

  1997年,荷兰著名学者赫曼·赫茨伯格教授和夫人第一次到中国大陆,点名要求参观福建土楼。

  随后,法国土建调查运用中心的秘书长爱莱·海勒来了;日本琉球大学工学部的福岛俊介先生来了;法国的建筑师艾德蒙来了……

  随着这股世界级的“福建土楼热”,问题也来了:

  其一,定义难。到底什么样的建筑才能被称为“土楼”?中国现存有多少?

  其二,起源问题。有人称,它起源于唐朝,堪称“千年土楼”;也有人称土楼到明末才出现。

  这些问题,都需要中国来解答。

  2

  溯源

  福建土楼,不仅仅包含原料“土”,还带有特定含义,黄汉民如此定义:福建土楼特指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地区那种适应大家族聚居,具有突出防卫功能,并且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载的多层的巨型围合式居住建筑。

  此前,永定县说福建全省“现存土楼两万余座”,南靖县称有一万五千余座。按照上述严苛定义,福建全省现存的土楼约有3000座,主要分为3大类:方楼、圆楼和五凤楼,此外还有一些变异的形式。

  【注:五凤楼被称为最富丽堂皇、豪华气派的土楼,因多为五层相叠的构造,犹如展翅欲飞的凤凰而得名。】

导弹发射井?还申遗成功了......

  2019年12月3日,航拍福建土楼的标志性景观——南靖田螺坑土楼群。图源:视觉中国

  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和闽南,两地就起源地争论不休,南靖主打“福建土楼,故里南靖”,永定则提出“福建土楼,客家永定”。

  那么,到底是哪个地方先盖起了土楼呢?

  这要看可靠的文献记载和实物例证,迄今所知最早建的方形土楼在闽南。

  有明确纪年的是漳州漳浦县的“一德楼”,其大门上石匾刻有“嘉靖戊午年季冬吉立”两行纪年楷书,可以确证建楼年代为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距今已四百六十多年。 

  福建圆形楼的根,也在闽南。

  明崇祯年间的《海澄县志》记载了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进士黄文豪的《咏土楼》一词,这是中国史籍中“土楼”一词的最早记载:

  “倚山兮为城,斩木兮为兵,接空楼阁兮跨层层,奋戈兮若虎视而龙腾,视彼逆贼兮如螟蛉。吁嗟四方俱若此兮何至坑乎长平。奈何弃险阻于不守兮闻虎狼而心惊,古云闽中多才俊兮岂无人乎请缨。谁能销兵器为农器兮,吾将倚为藩屏。”

  闽南籍进士、翰林院编修林偕春是福建土楼萌芽时期的历史见证者,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他在《兵防总论》中提到,“坚守不拔之计,在筑土堡、在练乡兵……凡数十家聚为一堡,寨垒相望……” 

  一些官方数据,也证实土楼起源于闽南。

  万历癸酉年(1573年),漳州知府罗青霄在《漳州府志·兵防志》中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

  漳州土堡旧时尚少,惟巡检司及人烟辏集去处设有土城……尤溪县土城二,土楼十八,土围六,土寨一;漳浦县巡检司土城五,土堡十五;诏安县巡检司土城三,土堡二;海澄县巡检司土城三,土堡九,土楼三。

  3

  避世

  土楼的诞生,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自唐宋以来,南迁人士来到重峦叠嶂、交通闭塞的山地地带并扎根于此。

  他们面对着闽南人与潮汕人的矛盾、地方起义军与朝廷的对峙、家族之间的械斗、横行的盗贼、山区中出没的猛兽……

  为了让家族在此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他们沿袭中原的夯土建筑形式,结合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建造了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的土楼。

  土楼布局规整,四周由1~2米厚的外墙和50厘米左右厚的承重内墙围合,构成第一道防线,起到最主要的外围抵御作用。底层和二层多为厨房和谷仓,基本不留窗户,三层以上是卧房,靠近外墙的一侧只开小窗,有的卧房如暂时不用就先不开窗洞。一座土楼基本只有一个大门,大门一关,土楼就成为一个封闭的堡垒,易守难攻。

  我们常在影视剧里看到,战争中一方士兵挖墙体,打地道,用大木桩撞击、火攻大门等方式攻占城楼。在土楼面前,这些招数统统失灵。

  土楼的墙脚通常用大卵石或者块石干砌到最高洪水位以上,不仅防水还使土墙墙脚更为坚实。工匠们在几经摸索后,将卵石的大头朝内小头朝外,挖墙的人看到卵石小头的一端或许会窃喜,但挖下去就会发现石头越来越大,想从外面撬开大卵石几乎是不可能的。

  土楼外墙所用泥土就地取材,最理想的是水田下层的泥土,挖掘出来后掺入一定比例的细河沙或者石灰,进行搅拌发酵,这样的泥土粘性极强。

  挖墙不管用,炮击也不行。

  1934年,永安县当地农民起义军退守裕兴楼内,国民党中央军挖墙失败后,动用平射炮轰击,19发炮弹只将外墙打了几个小凹坑,土楼岿然不动。

  这样看来,大门似乎最薄弱。

  其实不然,土楼大门选用耐火性能极好的槁树木或梓木,厚度达13厘米,均由实心木板拼接,双扇门板后面用横闩杠顶门,门框用条石砌筑。

  撞不开,火攻也没用。

  除了木料耐火之外,大门外层还包裹上铁皮,并在门顶置有“水槽”,与二楼的水箱或竹筒联通,这样从中灌水,水就通过门顶的水槽或过梁均匀地沿木门外皮流下,形成水幕迅速浇灭大火,抵御敌人的火攻。

导弹发射井?还申遗成功了......
图为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衍香楼,历经百年,水槽灭火依旧可以使用。图源:央视10频道《探索·发现》栏目

  在流寇横行的漳浦县,现存的土楼中几乎没有一座不曾经历战火的蹂躏。土楼木门上烧焦的痕迹,就是那个战乱年代的见证。

  除了避守,土楼在进攻方面也做了精心设计。

  例如,漳浦县几乎所有的土楼都在墙脚四周广设枪眼,枪眼外部开口很小,高约20厘米,宽6~7厘米,内部开口放大,呈内宽外窄的喇叭状,既有利于对外观察射击,又能减小目标,降低对自己的威胁。

  进攻不行,围困是否可行?

  答案也是否定的。福建土楼不仅有足够的手段打退敌人进攻,还具有固守的能力。

  土楼二楼的谷仓每年都会存满收获的稻谷、地瓜干等粮食,还有自制的咸菜、凉粉等,楼内饲养家禽家畜,柴草充足,每座楼院内都有水井。

  这样,即使被围困,一座楼内数百人也能照常生活数月之久。反而是进攻者要考虑是否能承担在深山中数月的消耗。

  20世纪30年代,数百名红军独立团战士和赤卫队队员,驻扎在永定县的遗经楼。漳州国民党49师张贞部和参加围剿的民团,用枪击、炮轰均无济于事,动用炸药包连爆三次,大门边的土墙才塌了一个角,在围困两个多月后,不得不撤退。

  4

  宜居

  远观土楼,蔚为壮观。走近土楼,则完全是另一个天地。世上再也没有比土更简朴的建筑材料了,不加粉饰的墙身布满了岁月的纹理,走进楼里,映入眼帘的不是雕梁画柱,而是没有上漆的杉木,作为土楼构建的一部分,相互穿插、拼合,作为柱体、楼板、楼梯、门框片使用。

  土楼就是生态型的生土建筑,不仅在于取材于自然、废弃后回归自然,还在于其特殊的结构体系和平面布局营造了一个宜居的生态环境。 

  首先,土墙让室内温湿度处于适宜状态。

  夏天,高墙的围合、巨大的出檐和走马廊遮挡住炽烈的阳光,厚厚的土墙阻隔热气,十分凉爽。土楼的大门和侧门是土楼的进风口,形成“巷子风”,门厅成为土楼最凉快的地方,是人们纳凉聊天的最佳场所。

  【注:大部分土楼只有一个大门,一些大型土楼会增设两个侧门。】

  严冬,高墙围合使冷气无法侵袭土楼内部。楼内数百人聚居,兴旺的“人气”和底层厨房炉灶的烟气,使土楼内部形成独立的小气候,温暖宜人。

  雨季,闽西闽南空气潮湿,厚厚的土墙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墙面不会返潮。干燥时节,土墙又能自然释放水分,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室内湿度。

导弹发射井?还申遗成功了......

  2018年2月9日,福建漳州,土楼人家为庆祝新春佳节的到来,盛装聚会舞起火红的中国巨龙。图源:视觉中国

  其次,户内空间设计尽显智慧。

  闽西客家土楼一般底层为厨房,二层做谷仓,三层以上为卧房,这也是一种精心布局:二层做谷仓,上下挑运方便,楼下的厨房一日三餐不间断烟熏烘烤,使得二楼空气相对干燥,谷物不易生虫,有利于储藏。此外,油烟还给楼内梁栋涂上了保护层,庇佑百年土楼屹立不倒。

  客家土楼中卧房都布置在三、四层,卧房外墙开窗,内院回廊以木窗门隔断,很容易形成穿堂风,干爽且通风,采光佳,更适合人居住。

  土楼的内院则是全楼公共活动的场所。几十户同宗同族的人们,在一起做农务、话家常,过着共门户、共厅堂、共庭院、共水井的和睦生活。

  福建土楼遵从中式审美。

  正如梁思成所说,“中国建筑,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无论东方、西方,再没有一个民族对中轴对称线如此钟爱与恪守。”

  土楼也不例外,无论厅堂、卧房、楼梯都极讲究对称性,让人感觉井然有序。内部的公共空间都集中在中轴线上,前后排序、主从关系合着严密仪轨,给人一种平衡稳定的感觉。

导弹发射井?还申遗成功了......

  2019年2月15日(正月十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土楼环聚楼里的居民正聚集在一起吃团圆饭,每年祭祖完后,族人们都会在楼里摆上宴席。图源:视觉中国

  不过,具体到各个样式的土楼,又各有不同。

  其中,五凤楼“三堂两横”的空间布局,与中原非常相似。三堂是位于中部南北中轴线上的下堂、中堂和主楼,两横是位于两侧的纵长方形建筑。这里面,接待宾客、举行宗礼的中堂最为宽敞,尊长住在体量高大的主楼,凸显出一家之主的统帅地位,其他辈分较次者分居两侧横屋……是中国传统尊卑亲疏和伦理秩序的生动写照。

  圆楼和方楼则与五凤楼不同,楼内每户居民无论辈分高低所占有的空间均平等划分、环绕中心布局,除了祖堂仍处在至高无上地位之外,家族内部的尊卑秩序完全看不到。

  学者们推测,饱受流离失所之苦的汉民南迁定居闽南、闽西后,首先考虑的是安全,对建筑防卫性能的要求远超家族内部尊卑秩序的要求。这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绝无仅有的特例,也是福建圆楼、方楼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在子孙后代的教育上,土楼居民同样执着于沿袭中原的儒家、道家文化,从家中的楹联就可窥见一斑。

  楹联蕴藏的传统家训内容十分广泛:

  有为人处世、和亲睦邻——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去相见,最宜注重人伦。有读书治学、立身成才——种德多,随居藩衍;读书好,出口生香。有做官任仕、经邦御民——干国家事,读圣贤书……

  楹联内容大多来自家族长者对子孙的谆谆告诫,他们希望子孙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5

  申遗

  1999年开始,福建土楼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直以来,土楼都是作为民居使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要知道,在世界遗产保护项目中,保护管理是很重要的一个审核要素。

  2001年,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集庆楼,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抢救性修复成了当务之急。但由于工程量大,危险系数高,无人敢承接。

  “当时,整个楼都歪歪斜斜的,实在太危险,大家都怕呀!村干部找到我,说这事儿非我做不可。”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人徐松生回忆道。

  临危受命后,徐松生方知任务艰巨。集庆楼整楼采用木构架,全靠榫头工艺搭接,不仅看不到外连接,连一枚铁钉都没有。其破坏程度,也很严重:檩椽腐朽不堪,楼层高下不平,挑梁腐朽折断,墙体严重变形,楼内72架楼梯残损歪斜,特别是510根立柱全部歪斜,最大角度超过30度,楼层间最大的层差超过80厘米……

  徐松生和团队顶着巨大压力,熬夜思考和修改抢修方案,最终,通过矫正和更换蛀蚀的立柱,克服了圆楼向心力的压力,成功避免了整楼倒塌的危险。维修后的集庆楼面貌焕然一新,重现往昔古朴、恢宏的风采。

导弹发射井?还申遗成功了......福建初溪土楼群中集庆楼俯瞰图。图源:姜克红|新华社

  同时,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土楼内外陆续添加了一些与本体格格不入的建筑。为了“申遗”,这些都要拆除。

  振成楼楼主林日耕是第一个靠土楼生活的人——早早做起了旅游住宿和饭店的生意,为此他专门在楼前加盖了两层楼房,都在拆除的范围内。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林日耕放弃了自己红火的生意,在当地第一个拆掉了自己加盖的楼房,支持“申遗”。

  一对将要结婚的新人也拆掉已经装修好了的新房,并为此推迟了婚期。

  原永定县申遗办主任郑新彩回忆起这些拆迁故事,一直感叹,土楼能够申遗成功,当地老百姓功不可没。

  终于,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国土楼保护得到世界的认可。

  目前,列入世界遗产的土楼,有龙岩、漳州两市所属的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即永定县的初溪、洪坑、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河坑土楼群及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大地土楼群共计46座土楼。

导弹发射井?还申遗成功了......图为福建初溪土楼群,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是中国土楼的代表之一。图源:姜克红|新华社

  6

  纠结

  “申遗”成功只是一个开始。

  土楼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维修都需要进一步完善。2008年,永定县编制的《福建(永定)土楼保护规划》,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中的杰出项目奖。2011年,永定县制订“世遗”土楼五年维修计划,规划筹措8000多万元对23座“世遗”土楼进行全面维修。

  福建依托这一世界级旅游名片,结合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大力发展以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体育赛事、温泉度假、红色经典等为内核的多元化产品,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

  不过,现任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黄汉民,对此有新的担忧:福建土楼的保护,会不会只限于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楼?

  福建土楼现存约3000座,具有典型意义和独具特色的聚落和单体,绝不仅限于目前列入“世遗”的这些。

  南靖县的石桥村、塔下村、下坂寮村和永定县的实佳村等土楼聚落,漳浦县的锦江楼,平和县的绳武楼、西爽楼、厥宁楼,永定县的大夫第、遗经楼、环极楼,安溪县的辉斗楼,都各有特色。对于它们,也应该妥善保护和修复。

  此外,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问题。

  首先,过度商业化,势必“侵占”居住空间,打破村民原先的生活结构,破环当地的原生环境,造成其原本功能分区发生置换,比如,大型停车场建在土楼门口,土楼内像小商品超市……

导弹发射井?还申遗成功了......随着游客不断增多,土楼原住民纷纷做起了旅游小生意。图为2017年8月9日,正在等待客人的老爷爷与老奶奶。图源:视觉中国

  其次,乡村人口减少、闲置房屋增多、乡村活力丧失等会导致百年土楼人去楼空,最终难逃坍塌的命运。

  这些问题与困难,都需要我们做出努力,未来的土楼保护之路,还很长。

  早年,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曾登高鸟瞰土楼,并赋诗:

  步步相携望景台,方圆楼顶似花开。

  溪村错落梯田绕,无限风光扑面来。

  希望福建土楼,可以一直延续无限好风光。

  参考资料:

  1.《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黄汉民,三联书店,2009年

  2.《刘郭桢:研究永定土楼第一人》|东南大学《校友通讯》2019年第24期

  3.《千年土楼,活态保护》|钟自炜,《人民日报》2018-5-22

  4.《浅析客家人文背景对福建土楼建筑的影响》|薛圣言、陈晶,《安徽建筑》2012年第4期

  5.《福建土楼的申遗之路》|郑国珍,《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第1期

  6.《非遗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人:土楼寄乡愁,古技盼传人》|赖志昌,《福建日报》2019-7-24

  7.《福建土楼群的商业化与空心化演变解析》|魏宇东、秋原雅人,《探索发现》2019年第7期

  8.《土楼映象》|张胜友,《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3-12

  9.《文化是土楼的灵魂》|李文星,《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5-24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福建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