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那个改变美国中餐的女人,走了

那个改变美国中餐的女人,走了
2020年11月27日 22:00 新浪网 作者 酷玩实验室

  在美国餐饮界,有一个名字如雷贯耳——江孙芸。

  没错,这是个中国人。

  不夸张地说,她以一己之力改变了中餐在美国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中餐女王”。

  在很多中国人眼里,中餐有八大菜系,蒸煮煎炸炒、色香味俱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食物比得上中国美食。

  但在曾经的美国人眼里,中餐馆都是偷渡客开的,脏乱差,又难吃,就是“穷苦人的餐食”。

  可这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大小姐,第一个把川菜、湘菜、北京菜等地道中餐带进了美国; 

  因为江孙芸,无数外国人愿意走进中餐馆,其中不乏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瑞典国王、披头士约翰·列侬、歌唱家帕瓦罗蒂......都是她的座上宾。

  2013年,93岁的江孙芸荣获“餐饮界奥斯卡”——詹姆斯·比尔德基金会颁发的终生成就奖。

  在颁奖台上,她对着镜头说:

  “我所有的坚持和付出,就是为了让你们知道:全世界最好吃的食物就是中国菜!”

  没有她,中餐如今的地位不会有如此之高。

  10月28日,“美国中餐女王”江孙芸,在美国旧金山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而她的离去,又被人们称为:一个中餐时代的落幕。

  那么,这个跨越世纪,改变美国中餐的女人,究竟有着怎样超凡的一生?

  01

  江孙芸第一次在美国吃中餐时,着实吓了一跳。

  1958年,已经迁居日本的江孙芸,突然收到六姐夫去世的消息。

  听到消息后,江孙芸不远万里奔赴美国旧金山,前去照顾丧夫的姐姐。

  因为六姐在美国的家,住在克莱街和波克街一带,就在唐人街边上,所以那段时间,江孙芸和六姐吃遍了整条唐人街的中餐馆。

  在当时的美国,中餐是社会底层填饱肚子用的。

  中餐馆里没有菜单,也没有桌布、餐巾,只有一块黑板,上面写着几道菜的名字。

  这还算好的,有些餐馆甚至连黑板都没有。

  那时唐人街中餐馆流行一种“套餐”:三四个菜,再加一个汤。

  而且无论去哪个餐馆,其中一个菜必然是豆芽,也就是所谓的炒杂菜,所有的汤都是蛋花汤。

  口味也都是迎合外国人口味,做成了酸甜口。

  看到这番景象,江孙芸大为失望,她问姐姐:“炒杂菜是中餐?为什么自己以前从未在中国吃过?”

  姐姐的回答让江孙芸更加绝望:“是的,在这里就能吃到这个。”

  可从小会吃、懂吃的江孙芸知道,中餐绝对不是这样的,这简直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亵渎。

  她当时就想:这太糟糕了,我必须改变这个局面,把真正的中餐介绍到美国!”

  江孙芸之所以懂吃,与她小时候的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她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

  1920年,当时还叫孙芸的她,在江苏无锡一个拥有52间房的权贵家庭里出生了。

  父亲是留法归来的工程师,爷爷是中法铁路的总长,姨夫是哈佛海归,姑父是当时国民军中将参谋,蒋介石的亲信。

  家里共有十个孩子,孙芸排行老七,是个实实在在的大家族。

  后来孙芸全家搬往北平,住进了一座旧王府里,王府有7个院子,相当于一整条街道那么大。

  富贵人家,自然对吃饭方面极其讲究。

  孙芸家里光是厨子就请了两个,一个专做南方菜,一个专做北方菜,以便照顾到每个人的口味。

  而且每次吃饭,父母都会对菜品的口味做出一番评价。若是再碰上几道名菜,父亲还会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把菜品的出处和历史讲述一遍。

  所以在孙芸的记忆中,从小时候起,樟树鸭考究的制作工序、康熙皇帝偶然吃到锅巴汤……这些故事,她全都深藏在心。

  在当时那个年代,作为千金小姐,是绝对不允许进入厨房的。

  但因为对美食的热爱,每次买菜,孙芸都缠着要和母亲一起去市集,还时不时偷溜进厨房,听母亲与厨师交谈每道菜的做法。

  久而久之,丰盈的味蕾和丰富的美食知识储备,已然在孙芸的内心深处,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但风云年代,美梦易碎。

  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被突如其来的战争终结。

  日军侵华后,孙芸的父母相继去世。

  为了保命,22岁的孙芸不得不和五姐一起,从北京徒步六个月,跨过五省,来到重庆投奔亲戚。

  在漫长的旅途期间,日本兵偷走了她的行李箱。而缝在兜里的几块金元,也成了孙芸仅剩的财产。

  因为出落得亭亭玉立,孙芸所到之处,必然会吸引不少达官贵族的目光。

  目光最为炙热的,当属蒋介石的二儿子蒋纬国。

  蒋纬国出身名门自然不用说,无论地位还是长相,在当时也都是众多名媛争抢的对象,可那些人根本就没入蒋纬国的眼。

  挑剔的蒋纬国,偏偏只对孙芸一见倾心。

  为了她,蒋纬国茶饭不思,整日辗转难眠。

  但同样出身权贵的孙芸,哪里在乎蒋纬国的财富。

  因为不想做一辈子笼里的金丝雀,孙芸最终还是拒绝了蒋纬国的求爱。

  后来在重庆,孙芸找到了一份兼职工作,在美国和苏联的使馆教普通话。

  工作期间,她遇到了在辅仁大学上学时,认识的经济学教授江梁,并最终选择嫁给了他。

  从此,孙芸冠上了夫姓,改名为江孙芸。

  1949年,江孙芸结婚生子。

  当共产党军队准备接管中国时,国民党驻东京大使馆向江梁提供了一个外交职位。

  于是,因丈夫派往日本工作,江孙芸也随即跟随江梁,带上孩子,举家迁居日本。

  此时的日本刚刚经历战乱,经济萧条,百业待兴。

  每天的吃饭时间成了江孙芸一家人最头疼的时刻,不仅自己和丈夫吃不惯日本菜,孩子们也时常因为日本菜难吃而哭诉。

  就这样,在东京居住两年后,一个念头突然在江孙芸的脑中闪过:

  “吃不到像样的中国菜,我就自己开。”

  于是,江孙芸第一次尝试了开饭馆,和一群朋友一起,在当地开了家紫禁城餐厅。

  餐厅生意还不错,也迅速吸引了众多华侨和日本食客的目光。

  这一次日本的开餐馆经验,自然为后来江孙芸去美国创办“福禄寿”奠定了基础。

  02

  巧合的是,当江孙芸吃遍唐人街所有中餐馆,想让美国人见识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中餐时,她遇到了两个老乡。

  老乡们想让江孙芸帮忙谈个生意,租个地方开餐馆。

  尽管江孙芸自己的英语水平也并不高,但还是硬着头皮,跟对方谈起了门店的租金问题。

  房东要求先付一万美元的订金支票,江孙芸没有半点犹豫,当场就垫付了1万美金。

  但万万没想到,刚刚签完字,两个老乡就消失了。

  要知道,50年代,1万美金可是妥妥的一笔巨款。

  但没办法,既然租金已付,人又找不到,只好死马当成活马医。

  骑虎难下的江孙芸,索性自己接下了这个餐厅。

  即使丈夫和孩子都在日本,她也咬牙承担起了这场骗局造成的后果。

  你们美国人不是觉得只有穷人才吃中餐吗?那我就开个高端的中餐厅给你们瞧瞧。

  江孙芸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招来了一对山东厨师夫妇,与他们一起复原出自己记忆里最怀念的家乡味道。

  就这样,那一年,坐落在旧金山波克街,只有55个座位的“福禄寿”餐馆,开张了。

  从门面的水墨图,到室内的墙面壁画,“福禄寿”里里外外都是满满的中式风格。

  江孙芸把烂大街的“杂碎”、“炒面”、“甜酸肉”、“芙蓉炒蛋”,换成了酸辣汤、锅贴、北京烤鸭和锅巴汤等。

  于是这些菜品,第一次出现在了美国。

  但对于初来乍到旧金山,人生地不熟的江孙芸来说,未知的挑战正一步一步向她走来。

  江孙芸明白,要想彻底改变美国人对中国菜的印象,就一定要和唐人街的其他中餐厅不一样。

  可她想得再好,实际操作起来也时常会感到有心无力。

  江孙芸并不知道当时的美国人喜欢吃什么,所以在菜单里放了非常多的菜品,可几个月过去了,有些菜还都没人点过。

  她还发现,有很多东西在美国是买不到的。

  比如在中国可以买到淡水鱼,美国就没有,而且也找不到八角和麻油。

  加上美国人不习惯吃北方菜,因此江孙芸时常受到他们的质疑:“你确定这是中餐馆?”

  而且餐馆地方偏僻不说,附近没有停车位,餐厅里不卖烈酒。

  所以前两年,江孙芸经营的十分辛苦。

  为了节省成本开支,江孙芸自己接订座电话、当跑堂、点菜、收帐及买菜,打扫卫生,刷马桶。

  每天忙得天昏地暗,可是几个月下来挣得钱连房租都付不起。

  姐姐不忍看到妹妹如此辛苦,劝江孙芸尽早关店回家,可她却执意要坚持下去。

  长时间的付出与沉寂,在一年之后终于迎来了转机。

  某天,著名旅美华裔作家黎锦来到店里,在品尝过这里的菜之后感叹道:“我很久没吃过这么地道的家乡菜了。”

  之后在听到江孙芸描述餐馆的不易后,更是直接揽下这个忙:“今天先来吃,让我来想办法。”

  果然,言而有信的黎锦,没几天就领着《旧金山纪事报》的著名专栏作家赫伯·凯恩来到“福禄寿”。

  赫伯·凯恩同样对菜品赞不绝口,并在第二日亲自在《旧金山纪事报》上,刊登了一篇内容为“新发现一个提供真正中国食物的餐馆”的文章。

  一夜之间,“福禄寿”火遍全美。

  一百多个订位电话,让江孙芸接到手软。

  而福禄寿,也终于迎来了它的曙光。

  03

  有了人气的福禄寿,情况逐渐好转起来。

  不到两年时间,就搬离了唐人街。

  1968年,新的“福禄寿”餐馆在Ghirardeli Square购物中心开张。开张当天,宾客云集,三百个座位全部售光。

  但就像江孙芸初来美国时所说的,福禄寿现在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绝不仅仅只是做地道的中餐这么简单。

  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美国人了解中餐文化,了解每一道菜的精髓,并改变对中餐的固有印象。

  与其他中餐馆不同的是,大家闺秀出身的江孙芸特别注重进食礼仪。

  像小时候听父亲讲那些美食故事一样,江孙芸每天都会身着一身精致旗袍为外国人讲解每一道菜的亮点。

  “叫花鸡的精髓,“除了香菇丁、鸡肉丁、熟火腿丁等丰富的配料,还加入了马蹄碎。然后,用新鲜荷叶包裹起来,放入陶土器皿内烘烤制成。”

  为了帮助美国人更好地理解中餐文化,江孙芸还在菜名旁边,写下了自己的注解。

  而且江孙芸发现,美国人对很多事物都有好奇心,唯独在食物方面,他们却显得很胆小。

  当江孙芸把带着头的鱼端上桌时,他们会说:“请把这个菜送回厨房,把鱼头剁掉,我们不想看见鱼头。”但江孙芸仍会把鱼类菜肴全须全尾地呈现给食客。

  美国人不喜欢带壳的虾,通常都会动手剥掉。但对中国人来说,虾壳也是有滋味的。

  吃鸡也是,他们见不得骨头,觉得太麻烦。可是在中国,大家都觉得连着骨头的肉是最好吃的。

  江孙芸给美国人普及,唐人街其他餐馆里用豌豆或胡萝卜做的炒饭,并不是正宗的中国主食。

  中国人真正吃的,是福禄寿里做的这种蒸米饭。即使它一点味道都没有,但这就是最地道的中国白饭,就是要配着菜吃。

  在这里,没有迎合美国人的酸甜口味,菜单上也不会出现炒杂菜。

  渐渐地,美国人开始用白米饭搭配菜品,而不再是炒饭。

  习惯单人用餐的他们,也逐渐适应了中国人讲究的一起吃饭的习俗。

  除了输出文化,服务态度也是福禄寿吸引众多食客的必杀武器。

  某天晚餐时分,6个造型奇怪的年轻人点了一瓶唐培里侬香槟王。

  其他服务人员看着这些身奇装异服的年轻人,觉得他们不可能买得起这瓶高端酒,于是便叫来了江孙芸。

  江孙芸来了后眼都不眨,亲手给他们开了一瓶冰的香槟。

  结果餐都还没吃完,其中一人就从破烂牛仔裤里掏出一卷百元钞票,点名要江孙芸亲自拿。

  饭后离开时,更是递给她一个信封,内附一张卡片,上面写着:

  “谢谢你以人本态度对待我们!”

  之后江孙芸才知道,他们是杰弗森飞机乐队,最受嬉皮欢迎的乐团之一。

  后来,杰弗森飞机乐队每周都来餐馆一次。

  乐队每次进城都会拜访江孙芸,江孙芸有空也会去他们的演唱会。

  然而树大招风,随着福禄寿在美国的名气越来越大,江孙芸也陷入了巨大的麻烦之中。

  当时美国实行工会制度,但工会并不像明面上的那样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贪污腐败盛行。

  整个旧金山,包括“福禄寿”在内,没有一家中餐馆加入工会。

  而为了让中餐馆加入工会,美国人决定先拿福禄寿下手,并采取了一些卑鄙手段。

  餐馆外面经常站着几个人,举着牌子阻止客人进入。

  时不时还有恐吓电话威胁江孙芸,甚至扬言要在餐厅放炸弹,江孙芸的性命曾一度难以保全。

  然而,坚毅的江孙芸决心要维护自己和同胞们的合法权益,与美国方持续了长达七年的斗争,誓死不加入工会。

  最终,正义来临,法院判决江孙芸获胜。

  从此,中餐彻底扬眉吐气,在美国立住脚跟。

  “福禄寿”也收获了众多餐饮业荣誉:

  《Holiday Magazine》杂志连续32年的推崇;

  连续三年,唯一得到MobileAward五星奖的中国餐厅;

  《花花公子》杂志专文推介:“福禄寿”是最好的中国餐馆之一。

  自此,“福禄寿”在整个餐饮界名声大振。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丹麦国王、奥斯卡奖得主丹尼·凯、歌唱家帕瓦罗蒂、著名芭蕾演员纽瑞耶夫、著名嬉皮乐队杰斐逊飞机等,都成了她的座上宾。

  尾声

  2013年,詹姆斯·比尔德基金会向江孙芸颁发了终生成就奖。

  这个奖项,堪比烹饪界的奥斯卡。

  在颁奖台上,江孙芸身穿中式喜庆的大红旗袍,笑着对镜头说道:

  “我所有的坚持和付出,就是为了让你们知道,全世界最好吃的食物就是中国菜!”

  显然,一辈子为弘扬中餐文化而付出的她和她的同行们,做到了这一切。

  如今,中餐馆、中式快餐等在国外越来越多地出现,一股“中餐热”正在海外崛起。

  曾经,外国人对中餐不屑;

  而今,为吃一顿美味的中餐,美国密西根州一名6岁男孩驾驶家里的汽车,独自奔驰了3公里,直到被其他司机拦下;

  《生活大爆炸》中,主角们经常为吃宫保鸡丁还是蚝油炒虾而争论不休。

  澳洲人吃上了饺子和炒饭,英国人对锅贴和麻婆豆腐喜爱有加。

  过去,“吵”一直是外国人对中餐厅的评价,以至于中国人一度被认为就是如此嘈杂地活着。

  但现在,所谓的“吵”,已经慢慢被外国人所接受。他们知道,这是中国人豪爽的一面,应该把它理解为“热闹”。

  许多在中国餐厅就餐的外国人,也双手端起了酒杯,喝起白酒,红着脸对彼此说着祝词。

  他们认为,这才真正体验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而这股热潮的掀起,离不开像江孙芸一样的华侨华人,在海外的文化输出。

  美国当地时间10月28日,被誉为“中餐女王”的江孙芸,在家中自然离世,享年100岁。

  从1958年误打误撞在美国开店,到1991年,古稀之年的江孙芸把餐厅卖给儿子,潇洒退休。

  斯人已去,但中餐文化正在美国盛行。

  而且,下一代人已摩拳擦掌、继往开来。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江孙芸孙芸中餐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