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不烂的运输线,炮火中的英雄精神

炸不烂的运输线,炮火中的英雄精神
2020年10月23日 20:00 新浪网 作者 极客电影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座不朽丰碑。

  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作战,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

  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不得不低下头,第一次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

  为了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做出了牺牲,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留下不少石破天惊的经典战例。

△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图源:环球时报

  英雄的历史,孕育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此前就有优秀的文化作品记录了这场意义重大的战争:

  例如,作家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

△ 《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数代中国人

  还有乔羽先生的著名歌曲《我的祖国》,以及许多我们记忆中的经典影视剧。

  为了铭记70年前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战争题材电影《金刚川》10月23日全国上映

  《金刚川》集结了三位“硬气”导演首次集合,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执导拍摄。

  众多“实力硬汉”组成的演员阵容,齐力塑造志愿兵战士的“英雄群像”:

  领衔主演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特别出演邓超,共同演绎生死之交的战友情、保卫祖国的赤胆忠心。

  主创们的共同努力下,《金刚川》用光影铭记英雄,也是当代电影人对志愿军不朽精神的追寻和致敬。

  这次《金刚川》的故事聚焦在大众不太熟悉的工程兵部队防空部队,今天我们就把影片故事反映的部分背景与大家做个探讨。

  “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抗美援朝战争,是“志愿军迈出国门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现代化战争”[1] 

  由此带来的最大变化,在后勤补给方面。

  与以往国内作战时就地补给和取之于敌的方式不同,抗美援朝作战必须拥有充足的物资保障、和发达的运输体系,才能保证部队的作战行动。

△ 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中朝军队连续发动五次战役,将敌人赶回三八线,敌我双方转入战略对峙  图源:新华网

  美军当时拥有“制空权”,为了破坏志愿军“补给生命线”,他们进行了令人窒息的狂轰乱炸。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先后采取了“全面控制”、“空中绞杀”和“重点破坏”三种方式,妄图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

△ 美国空军的轰炸  图源:BBC中文网

  他们还利用“饱和式轰炸”和“蓖头发式扫射”,使得当地公路和铁路网彻底陷入瘫痪。

  面对敌人的“空中绞杀”,志愿军的各种运输工具也几乎遭到摧毁。

  以第一次战役为例,志愿军损失了600余辆汽车,而当时志愿军的汽车只有1300余辆。

  在第一次战役时志愿军的粮食供应仅有需求量的四分之一,弹药也只能进行重点补给。每名志愿军战士只能依靠人力携带各种弹药和粮食,每次携带的数量为200发子弹和几枚手榴弹,以及可以维持10天左右的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的干粮。

△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追击敌人  图源:新华网

  在每名志愿军负重达到六、七十斤的情况下,每次作战依然只能维持7-10天的攻击,因此被美军称之为“礼拜攻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志愿军成立了后勤司令部,从国内和全军集结了大批工程兵部队,以及大量的物资和器材进入朝鲜,大力修整公路和铁路;

  提出了“建设铁路、公路、小路相结合,火车、汽车和手推车相结合”的方式,并且要做到面对敌机的轰炸做到“随炸、随修、随通”

△ “随炸、随修、随通”的志愿军后勤补给线  图源:CCTV.com

  同时,为了有效保障交通运输线的安全,志愿军将朝鲜境内的铁路划分为四个防空区,集结和部署了大批高炮部队。

  由于高炮部队加强为了防空力量,大大降低了美国飞机轰炸效果,有效的保卫了志愿军的运输线路。

△ 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射炮部队猛烈射击敌机  图源:新华网

  经过工程兵部队和高炮部队的艰苦奋战,志愿军建设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2]

  桥:运输线上的“咽喉”

  在地形多山的战场上,“桥”起着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甚至会决定双方的命运。

  1950年11月的第二次战役期间,志愿军第九兵团为了围歼美国海军陆战1师,先后在12月1日、12月4日、12月6日三次组织力量炸毁了“水门桥”,想要彻底断绝陆战1师的退路。

  但是,拥有强大工业能力的美军,利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三次在很短的时间里修复了水门桥。

  与此同时,志愿军想要保证运输线的“咽喉”——桥梁,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发扬艰苦卓绝的精神,才能做到快速有效的修复桥梁的任务。

△ 被美军空袭炸毁的桥梁,和在战火中通行的军列  图源:晨晖军事,凤凰新闻客户端

  比如,电影《金刚川》的原型,志愿军工兵第十团第三连就曾在其连长张振智的率领下,让美军见识了一下“什么叫中国奇迹”

  当时,志愿军准备在金城展开反击。要想获得战争的胜利,除了需要足够的兵力配备,以及合理的作战安排,最为关键的就是后勤保障。

△ 1953年的金城战役歼敌5万余人,迫使侵略者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图源:新华网

  张振智带领9连就需要在金刚城附近岩里渡口架设一座载重桥梁,保障部队运输物资畅通无阻。

  为了能在这条宽60米,水流湍急的河流上架设桥梁,张振智带领全连指战员,冒着敌人日夜不停的炮火打击,将木排披上伪装,通过水路运到造桥点。

  经过7天7夜的奋战,终于架设起一座载重桥。

  结果,美军第二天派出多架战机,向这座桥梁倾泻了700多枚炸弹,将这座桥梁炸毁。

  为了保证将弹药和补给送到前线,工程连战士在张振智的指挥下,再一次冒着美军的狂轰乱炸,开始了第二次架桥的工作。

  此次架桥,张振智头部、肩部多处受伤;但他轻伤不下火线,指挥全连仅仅用了1小时15分钟左右,就第二将桥梁重新成功架设。

  之后,志愿军与美国空军之间就展开了“斗法”的行动,修了炸,炸了修。

  为了炸毁这座桥,美军先后投下炸弹1000枚左右,炮弹超过2500枚;而张振智带领的战士们先后7次在金刚川上修复这座37米的桥。

  当然,金刚川这座桥梁的保卫战,只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诸多桥梁保卫战的一个缩影。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共出动飞机58967架次,累计破坏桥梁1607座次,比如连接丹东与朝鲜新义州的鸭绿江大桥就先后遭到5000余次袭击。

  但是,面对美军疯狂的轰炸,志愿军补给线上的“桥梁”依然能够屹立不倒。

  其中,志愿军铁道兵先后“抢修、抢建、复旧正桥2294座次”,志愿军工程兵“架设、抢修桥梁1347座”。

  以至于美第5航空队情报部门发出了这样的哀号:

  “他们的修路人员和修桥人员已经粉碎了我们对平壤铁路的封锁!”

  志愿军铁道兵部队和工程兵部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迫使自己的对手都不得不进行赞颂,除了发扬敢于牺牲、艰苦耐劳的精神之外,志愿军战士们更是利用简陋的工具,创造出多种抢修桥梁的方式。

△ 在美军空袭下,快速搭建“简易桥梁”保证运输通畅 图源:晨晖军事,凤凰新闻客户端

  比如,铁道兵团第1师第1团第1连任副连长杨连弟,带领一个排12次在清川江搭设浮桥,并创造出“钢轨架浮桥”的方法,使几次中断的大桥顺利通车。

△ 铁道兵在炮火中抢修桥梁  图源:晨晖军事,凤凰新闻客户端

  而工程兵4团则在鸭绿江两个渡口架设桥梁时,利用“堡篮作桥脚、铁轨为桥桁、木板作桥面”的方法,在不到六天的时间里,架设了出两座载重60吨,长度分别为217米和180米,隐入水下10厘米的“水下桥梁”。

△ 中国人民志愿军架设水面下桥,该桥特点是隐于水面之下,不被敌机发现,是工程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创造之一  图源:新华网 / 晨晖军事,凤凰新闻客户端

  此后,志愿军将“深水植桩法”、“堡篮下水法”等推广开来,使得志愿军工程兵和铁道兵各部都能拥有了遂行架桥、抢修的能力。

  可以说,志愿军工程兵和铁道兵,用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智慧确保了运输大动脉的畅通无阻!

  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

  那时的新中国,为保家卫国与世界第一强国美国交手,最终志愿军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美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更确保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所以,用毛泽东主席的话说,就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3]

  那些默默无名的志愿军战士,他们在战场上进行了艰苦作战,守护了祖国的和平;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确立了“和平的规矩”,并划下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不管是谁,如果胆敢破坏这条和平的“红线”,必然会头破血流。

  如果你想看到更多关于《金刚川》背景知识的解读,欢迎今晚来我们的的直播间,届时会有多位嘉宾从不同角度现场科普,带你回到70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

  本次直播我们邀请到了极客电影创始人@李东东 担任主持人,与资深军事评论员@CD老天,《军武次位面》创始人@CRAZY262,志愿军后代、达瓦未来影像首席技术官@朱子威 一同聊聊这部电影,铭记这些最可爱的人。

  我们将于10月23日 22:00点,在B站发起直播,诚邀各位影迷参加。

  《金刚川》IMAX预告 >>

  

  参考资料

  [1] 《军事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作者:魏延秋

  [2]  党史纵横——2007年第05期

  [3]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第230页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中国人民志愿军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