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俞敏洪:一个孩子最难越过的坎,不是成绩退步,不是父母离婚,而是......

俞敏洪:一个孩子最难越过的坎,不是成绩退步,不是父母离婚,而是......
2024年04月28日 06:30 新浪网 作者 有书

  文 | 枫子 · 主播 | 依米

  俞敏洪曾在演讲中分享过一个故事。

  他第二次参加高考时,和他一起落榜的是同乡的一个男孩,比他还高一分。

  他和那个男孩想一起再战高考,结果那男孩的妈妈死活不同意,还骂了男孩一顿:

  “还考什么?

  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你就老老实实回来给我干农活、盖房子、找媳妇、生孩子。”

  而俞敏洪妈妈态度则完全相反,她特别支持俞敏洪读书学习。

  他妈妈在听说县里有个高考培训班后,一声不吭去了县城。

  一个普通农妇,在城里无亲无友,硬是饥一顿饱一顿,生生扛了三天三夜。

  最终找到培训班老师,并说服老师收下了俞敏洪。

  回来的那天晚上,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他妈妈脚下打滑,几次跌进路旁的水沟里,又硬撑着爬了上来。

  当俞敏洪打开家门的那一刻,看见母亲俨然一个泥人。

  而这一幕,也成了俞敏洪最直接的动力源。

  一年后,俞敏洪最终考上了北大,成就了他今天的辉煌。

  而当年的那个同学,一辈子困在了大山里,延续着过去贫农的生活。

  有句话说:

  “这世界,拉开人与人之间阶层的,是认知。”

  在孩子未成熟的世界观里,父母即尺度。

  父母的认知水平,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可能也是孩子发展的天花板。

  一个孩子最难迈的坎

  莫过于父母的低认知

  还记得北大神童张炘炀吗?

  3年学完小学全部课程,9岁开始备考高考,10岁上大学,13岁上研究生,16岁考上北航博士。

  可之后,他却从“天才少年”一步步沦落成“啃老一族”。

  他还一度扬言,父母欠着自己一套北京一千万的房子。

  好吃懒做,还要求父母买房,他怎能如此大言不惭?

  但看了张炘炀的经历后,就不难理解他今天的摆烂了。

  因为,他原本有三次改变家庭命运的机会。

  第一次:

  张炘炀10岁,从初中一口气跳级到高三,首战就拿到505分的成绩,天赋尽显。

  当时张炘炀有意复读,冲刺985,但张父为了保住儿子“10岁上大学的神童”美誉,一口拒绝了,硬生生把他推进了一所二本大学。

  第二次:

  张炘炀13岁,学校导师看出他的学习天赋,有心培养,于是特别为他争取到德国留学的机会。

  但德国规定14岁才能独自留学,建议张父再等一年。

  可张父却急着让儿子拿下“年龄最小研究生”的头衔,反对儿子出国深造,执意要他大三后直接读研。

  张炘炀只能再次妥协,也因此错失了增加国际化思维和视野的机会。

  第三次:

  是错过在北京买房的机会。

  当时正逢北京房价下行,张炘炀自己有奖学金,再加上父母的积蓄,家庭完全可以负担。

  然而,父母却只是租了套房,骗他是买的。

  此后,北京的房价一骑绝尘,他们再也买不起房。

  为此,张炘炀和父母起了一些争执,结果他父母转头就跟媒体爆料说,张炘炀以读博逼父母买房。

  这导致年仅16岁的他,被无数人网暴。

  而他的心态也一度崩溃,最终摆烂泯然众人矣。

  一手好牌被父母打得稀巴烂,网友都忍不住吐槽:

  “张家祖坟冒了3次青烟,愣是被父母盖得严严实实。”

  康福凯博国际学校总校长刘煜炎曾说:

  “如果不解决父母认知的缺陷,认知的错误,我们的孩子很难有发展。”

  很多时候,教育最大的障碍,并非是孩子自身知识与能力的不足,而是父母认知的贫瘠。

  他们用自己狭隘的已知,画地为牢,牢牢锁死了孩子本该无限的未知。

  你永远养不出

  自己认知以外的孩子

  教育学上,有一个“腌萝卜效应”。

  把萝卜扔进20年老汤的咸菜缸里,不需要萝卜努力,萝卜都会变成腌萝卜。

  同样的, 把人参放进腌萝卜的缸里,几个月后,人参全是萝卜味。

  于孩子而言,父母的认知,就是那锅老汤。

  日积月累的浸染下,父母的认知,不管高低,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让孩子成为他们的复印件。

  机场安检员@林一舟自述自己最后悔的事,就是没能摆脱父母的低认知,活成他们的另一个版本。

  农村出身的她,寒窗十几年,最终考上一所985大学的金融专业。

  大学期间,她专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各种比赛中斩获不少奖项。

  在当时,她这种名牌大学毕业,专业紧缺的,市场都抢着要。

  而她也确实凭借实力收到了很多大公司的offer。

  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她会大展身手,有一番成就时,她却突然放弃优渥的工作,跑回了老家。

  为的就是,去面试家乡县城一份机场安检员的工作。

  看着她放着大城市前途无限的工作不要,去做安检员,老师、朋友都纷纷劝她想清楚点。

  但她却固执地认为,一份稳定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

  而这份认知,就源于父母日常的观念。

  从小,父母就时不时告诉她,稳定的工作有多难得,身边但凡有个人进了体制,她父母更是止不住地夸那人厉害。

  如今她才认识到,这份认知,害苦了自己。

  她之前的同学,一个个早混得风生水起,唯独她每个月领着四五千的工资。

  不仅如此,她还要担心这小机场会不会被关闭,害怕自己被社会抛弃。

  很认同一句话:

  “父母,是孩子的宿命,你的认知和行为决定了孩子未来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每个孩子生来好比做瓷器的黏土,父母给予怎样的引导,就有怎样的雏形。

  父母格局狭窄,孩子往往也看不到视线之外的风景;

  父母无知浅薄,孩子也不太可能从心底生发出鸿鹄之志。

  父母只有站得高

  才能托举起孩子看得远

   “我的孩子刚上初一,就已经注定了肯定能上北大。

  为什么呢?

  我提前早都设计好了。”

  这是素有“高考战神”的著名教师王金战,在一则演讲中的讲话。

  要知道,她的女儿,智力普通,就读的也是普通学校,以这样的条件,上北大,几率几乎为零。

  王金战为什么敢这样断言?

  他曾带过一个55名学生组成的班级,其中37人考进清华、北大,还有10人被牛津、耶鲁等世界名校录取。

  在他看来,与其说孩子之间差的是分数,倒不如说是规划能力。

  他在研究了清华北大的招生政策后,便决定让女儿走特长生的道路。

  他还为女儿选了相对冷门,竞争也不激烈的乐器,让女儿最终获得加分权,为上名校加了份保险。

  之后,他还从心态、自信、习惯、方法、目标,这五个方面激发女儿内驱力,让女儿在学习上不断努力进步。

  在他的努力下,女儿最终同时接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三张录取通知书。

  孩子脚下的路,始于父母。

  父母心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孩子才能走出阳光大道。

  清华网友@小崔刚进大学时,认识一位“官二代”,性格平平,成绩也一般,跟他差不多。

  直到快毕业时,两人再次相遇,小崔突然发现,两人早已拉开巨大差距。

  对方不仅去了伯克利大学交换,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论文,最后还去了世界排名前四的一所大学读博。

  而自己,浑浑噩噩过了4年,如今还得为找工作各种苦恼。

  小崔便开始复盘,他发现:

  对方在父母的指导下,考大学、转学院、发论文、考雅思、出国留学……

  每一步怎么走,早就有了明确的规划和方向。

  而自己的父母,则没有给过他任何建议,所以到了大学后,他不知道路在何方,只能懒散混日子。

  其实,不同的孩子之间,固然有天赋的差异,但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真正的差距,是父母的认知差拉开的鸿沟。

  父母打开格局,提升教育认知,孩子才能打开未来世界的窗户。

  ▽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一句谎言?”

  高赞回答说:

  “这句话不是谎言,只是用错了对象。

  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将来往死里折腾孩子,而是现在往死里折腾自己。

  实际上,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是父母决定了一个孩子从哪儿开始跑,往哪儿跑,怎么跑。”

  是啊,在教育这件事上,父母的认知、见识和格局,才是决定孩子人生高度的关键。

  认知开阔的父母,才能帮助孩子实现人生的觉醒和逆袭。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