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可惜啊,她都糊了…

可惜啊,她都糊了…
2022年05月19日 22:02 新浪网 作者 抬头见喜的K社

  责编:K.  

  排版:mini鱼

  不瞒你说,我被唱哭了。

  Beyond的《海阔天空》不好唱是共识。

  唱得烂被万人嘲,唱得好就捧上天。

  可叶倩文、李玟一开口,你就知道是那个味道——

  无惧岁月苦难磨砺的从容,向前看的勇气,与向后看的释然......听得人眼泛泪花。

  这首歌在太多场合被演绎过。

  汶川地震唱过,刘翔退赛唱过……

  它的意义向来重大,在低估时有振奋人心的力量。

  在《声生不息》再次被唱起,像是一种宣告——

  “港乐不死”,或再往大了说,“华语乐坛不死”。

  而我作为一个听众想不到那么多,只想问——

  我们有多久,没在音乐综艺里听到这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了?

  搞音综,芒果台属于家学渊源。

  当年的《超级女声》火到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不为过。

  在它之前,两岸三地的音乐综艺参加门槛极高——韩红年轻时参加了四次《青歌赛》,没有一次进入决赛。

  而《超级女声》走了平民化、无门槛的路子。

  当一档不需要专业背景,不限制外貌年龄,只要有嘴巴就能去海选现场在明星面前嚎两句,上电视的节目出现。

  换我,也想去试试。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

  李宇春一头碎发的摩登中性风写真,登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

  周笔畅的《笔记》谁都能哼上几句,她的同款黑框眼镜,卖到脱销。

  全国都知道有一个叫张靓颖的女孩,会飚一种叫海豚音的高音。

  那时候的投票也需要真金白银来砸——每票0.1元,每人最多能投15票,最终05届超女的累积票数超3亿。

  愣是在物价相对低的2005年,用如今来看也是巨资的数字,砸出了华语乐坛的新生代偶像们。

  开启全民追星时代的同时,也能看到选秀带来的乐坛震荡。

  老牌唱将们不理解,为什么歌手不看唱功看人气。

  拿下冠军的李宇春首当其冲,被质疑。

  彼时就有过歌坛大姐拒绝与同台的传闻,杨坤嘴上从不饶人的,发言更加刺激,直言李宇春唱得没张靓颖好。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立场与对专业的支持,多年之后杨坤、那英共同现身另一档音乐竞技类综艺——《中国好声音》

  那年夏天,无数人的回忆里全塞满了华少的加多宝快嘴,和杨坤魔性的,“我有32场演唱会!”

  以及神仙打架的翻唱舞台。

  一头脏辫,张玮的《high 歌》《三天三夜》,光炫技也炫得人心服口服。

  《someone like you》,19岁的郑虹一鸣惊人,有了中国阿黛尔的名号。

  流行、摇滚、R&B;英文、粤语,曲风、语言多样。

  丁丁《爱要坦荡荡》、梁博《私奔》、金池《夜夜夜夜》、关喆《领悟》、金志文《为爱痴狂》......丰富了未来数年的歌单。

  “货车司机”、“高考生”、“曾经三百五十斤的东北爷们”......

  各种奇奇怪怪的标签,拓展了大众对歌手的定义。

  虽然后期爱上了讲悲情故事,但不可否认《中国好声音》曾经带来的惊艳和树立的标杆。

  两年后,另一档与它相似度极高的音综播出了——《中国好歌曲》

  ‍导师相似度百分之五十,杨坤、刘欢两位还在。

  赛制相似度百分之百,在椅子后面盲选。

  唯一不同的,比起唱功,《中国好歌曲》更在意民间音乐人的创作实力,以及歌词的力量。

  赵雷《画》。

  “我没有擦去争吵的橡皮,只有一支画着孤独的笔”, 让刘欢颤抖着双手、眼含热泪,感慨这是他这段时间以来见过最漂亮的词。

  《当你老了》。

  2015年出现在春晚舞台上,莫文蔚的顶级唱商可以让人感受到时间在流淌。

  但鲜少有人知道,这首歌面世在《中国好歌曲》的舞台之上。

  34岁的赵照,带着草帽,捧着吉他弹响了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同名诗作,唱给妈妈。

  盘点一下,你一定会惊讶于这宝藏节目给华语乐坛的贡献。

  戴荃《悟空》、霍尊《卷珠帘》、刘胡轶《从前慢》、苏运莹《野子》、刘雨潼《等风来》......

  这一时期的音乐综艺有着默契的共同。

  面向平民,挖掘草根歌手,大众评选和专业评审都有说话的份。

  同时,向华语乐坛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以及最重要的一点——

  把歌唱和创作当成严肃而神圣的一件事情在做。

  几季之后,《中国好声音》和《中国好歌曲》又不约而同式微了。

  原因很简单,没人了,没歌了。

  留下来的张碧晨、周深、单依纯,寥寥几个名字就可以代表华语乐坛的新生力量。

  但国内市场对于音综的需求依旧在,且不小。

  肉眼可见,音综正在朝着两个方向深耕——

  理性驱动的细化,和感性驱动的念旧。

  先说前者。

  无论是引进还是原创,音乐综艺在提供视听享受的同时,还开始有了科普意识。

  《中国有嘻哈》,专有名词从freestyle、skr,到单押双押,一套又一套整得高深莫测。可真谈起音乐性,又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综艺版《热血高校》和《古惑仔》形容它,更为贴切。

  所以,没多久它无了。

  《说唱新世代》找到了嘻哈音乐在内地的正确打开方式——

  以内容的绝对正确来消解形式的“不正确”。

  时常能看到关于女性力量、校园暴力等社会议题的表达。

  声乐类的《声入人心》。

  也只有芒果台能想到请一群专业音乐剧演员来办一期综艺节目。

  人均180往上的板正帅哥,排排站在屏幕里唱着国家队水平的歌。

  芒果,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

  但人类高质量男性数量有限,第一季凑个36已实属难得。

  所以生拉硬凑第二季,它糊了。

  马东促成的《乐队的夏天》真的带来了摇滚短暂的夏天。

  一夜之间新裤子、痛仰、五条人、九连真人......这些奇奇怪怪的乐队名字出现在人们面前。(我私心把盘尼西林叉出去了sry

  连带着live house的票价和月亮组的房价疯涨的同时,还能感叹一句——

  呜呜呜,原来中国摇滚还没死绝。

  然而也就比没死绝好一点点,第三季胎死腹中了。

  再说念旧。

  《歌手》成功有一部分可以归因于它帮我们找回了记忆中的声音。

  今天听来,也是不褪色的遗珠。

  韩红、韩磊、腾格尔这类从来没从视野中消失的不算。

  黄绮珊、Alin、李健、古巨基这样的声音被忘记实在可惜。

  《我想和你唱》,邀请三到四位歌坛巨星来和素人粉丝合唱。

  田馥甄、林俊杰、孙燕姿、张靓颖一开口,就是大型拉踩现场,对素人极其不友好。

  《蒙面唱将猜猜猜》《我们的歌》等等等等节目很善良,不伤害素人,都是乐坛人的内部自嗨。

  老人唱新歌,老歌新人唱,翻来覆去翻来覆去。

  挣扎了一阵,还是陷在人没了,歌没了的困境里。

  不管是意图创新,还是执意念旧,大家的目的总是一样的——

  用过去的或一时的繁荣,勉强掩盖如今乐坛的萧瑟。

  并不是说这些音综在粉饰太平,做无用功。

  《说唱新世代》《乐队的夏天》让一帮生活窘迫的年轻人有活干了,有点小钱了。

  《歌手》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观众的审美标准。

  《我想和你唱》直白地提醒着华语乐坛还有着一批唱功绝佳的歌手在。

  只不过后来,我们等来了101系选秀,和流量。

  严格来算,更像真人秀,不属于音综的范畴。

  但还是想聊一下。是因为许多在其中担任导师或从中诞生的偶像,占据了之后华语乐坛金曲榜单的绝大多数位置。

  时隔多年,选秀又一次震动了华语乐坛。

  因为更注重视觉效果,而非听觉享受,所以唱跳只要有一样还行,就能出歌。

  走红背后暗含的逻辑,也实现了从歌红人红,到人红歌红的大翻转。

  一百个人买一张,和一个人买一百张是一个效果。

  单看这数据,华语乐坛太繁荣了!专辑销量都要以千万、以亿计算。

  再扫一眼榜单,就想问问有多少除了粉丝的人听过这些歌?

  郑钧话糙理不糙,榜单信誉正在全面崩塌。

  那我们去哪里找歌听?

  影视ost?

  偶尔会有高质量曲目出现,《凉凉》《知否知否》《不染》......但都依仗了爆剧本身的热度。

  X音?

  谢、所有正常的歌都会被病毒式传播,被电音鬼裁们毁掉。

  所以也不难理解,不少实力歌手在音乐综艺里乱窜。

  周深出身于《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先后在《蒙面唱将猜猜猜第一季》《中国新歌声第二季》《蒙面唱将第三季》《这!就是原唱》《歌手:当打之年》《乐队的夏天第二季》《我们的歌第二季》《天赐的声音第三季》出现,仿佛集邮。

  仔细一想,这又是大多歌手的存活路径(毛不易、张碧晨表示认同。

  不然呢,歌手该到哪里去唱歌呢?

  修生养息一整年,等过年各大卫视的跨年晚会吗?太不现实。

  《音综》从歌手的孵化摇篮,变成了养老院。

  “如果世界太危险,只有音乐最安全”这句话讽刺又正确。

  遥想过去,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流行音乐。

  爷爷奶奶一辈,听邓丽君《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抚慰心灵。

  打爆1983年春晚点歌热线,让李谷一的“靡靡之音”《乡恋》解禁。

  70、80、90一代,见证传奇。

  1994年,百花齐放的一年。

  民谣,校园里有老狼在唱《同桌的你》;流行,王菲在采访里凡尔赛,烦恼太红了;摇滚,崔健、窦唯、黑豹乐队在红磡让香港朋友见世面。

  2005年,神仙打架的一年。

  陶喆《太平盛世》、孙燕姿《完美的一天》、周杰伦《十一月的肖邦》、王力宏《盖世英雄》四张神专在同年面世。

  而现在2022年。

  00一代,在抖音就着“学猫叫”“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看擦玻璃......

恭喜,“学猫叫”已经强势输出到韩国

  我们似乎正在经历当音乐成为纯粹的影像背景的年代,而忘记了它是有力量的传播介质之一。

  一个小故事。

  1988年,27岁的崔健到西安开演唱会。

  台下有个叫闫凯艳的16岁小姑娘把嗓子喊哑了。

  最终,她放弃了陕西财经大学的会计专业,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走上了文艺的道路。

  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闫妮,去同福客栈当了许多年“掌柜的”。

  2004年,我们在春晚听周杰伦唱《龙拳》;2022年,我们在刘畊宏直播间听得还是《龙拳》。

  可现在还有多少人觉得,音乐有意义有力量呢?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华语乐坛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