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易培基: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如果不是他,故宫国宝大多流落日本

易培基: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如果不是他,故宫国宝大多流落日本
2020年04月08日 23:18 新浪网 作者 汗青正浩

  2016年,大型文博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风靡一时。这部作品不仅介绍了精妙绝伦的文藏宝物,还近距离展现了故宫文物专家的日常工作,有力地诠释了“工匠精神”。其实,故宫瑰宝的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故宫人”的努力,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易培基先生,称得上是第一代“故宫人”的代表。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当时没有这位先生挺身而出,现在故宫里的文物可能大部分都遗失在日本了。

  易培基: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如果不是他,故宫国宝大多流落日本

  计划南迁,徐志摩带头反对

  1924年,国民军占领景山,《清室优待条件》修正,溥仪也被逐出紫禁城。很快,北洋政府就下令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身为委员之一的易培基负责的就是筹备、整顿紫禁城,在这期间,易培基着手清点了故宫内的所有文物,并起草了一系列文件,将紫禁城正式更名为“故宫博物院”,而他本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首任院长。

  

任职期间,易培基的远见卓识使故宫博物院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他将故宫分为古物、图书、文献三馆和秘书、总务两处,完善了工作机制。此外,他还主持创办了多种期刊,让故宫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唤起了国人保护古典文物的意识。

  易培基: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如果不是他,故宫国宝大多流落日本

  但是好景不长,很快国家就陷入了战乱。可能是预感全面抗战的爆发,易培基早就以“修建库房”为理由,对部分故宫文物进行装箱。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军又随后占领了山海关,眼看着硝烟就要弥漫到北平,面对着故宫博物院里的大批瑰宝,易培基心里很清楚:一旦北平沦陷,那么这些文物必定会落入贼手;国土可以收复,文物一旦流失海外,想要寻找回来可就比登天还难了。

  在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的再三提议下,北平政府最终批准了文物南迁计划。消息一传出,舆论哗然,南迁之事一下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不光是平民百姓不同意,就连鲁迅、胡适等社会名流也持反对态度。

  对此,徐志摩曾用犀利的语言在报纸上公开发表言论质疑文物南迁计划;以周肇翔为首的民众代表也在太和门前集会,声称要与文物“共存亡”。

  易培基: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如果不是他,故宫国宝大多流落日本

  南迁受阻,张学良出面解围

  1933年2月5日,西山碧云寺别墅。

  易培基和张学良商讨了一整天,最后敲定了文物南迁的详细方案:为了掩人耳目,于当天晚上对第一批文物进行转移,将2118箱文物从太和门运出,经过午门送往北平前门火车站,连夜发往南京。

  按理来说整个计划是绝密的,但依然走漏了风声。当晚,抗议文物南迁的学生将北平火车站围了个水泄不通,学生纷纷声讨易培基、马衡等南迁派成员,并反对文物转移。一些情绪激动的学生甚至趴在铁轨上,阻止火车前行。而护送文物的警方也和学生发生了冲突,甚至有警卫员开枪恐吓学生,两派争执得不可开交。

  眼看着矛盾不断深化,这时张学良及时赶到现场,先是安抚了在场的学生,又用自己的人格担保,一旦北平安定下来,就把文物迁回故宫博物院。顾及到张学良的威望,学生们只好妥协,抗议一事也不了了之。就这样,文物成功躲避了战火,一路南下。

  易培基: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如果不是他,故宫国宝大多流落日本

  被扣帽子,易培基含冤而亡

  文物南迁计划照常进行,时年5月,正当最后一批文物装箱起运时,有人控告易培基利用职权对故宫珠宝进行调包。舆论再次哗然,南运戛然而止。

  检举人叫崔振华,是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成员张继的妻子。对此,易培基一点也不意外: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有人曾提议任命张继为副院长,却被易培基驳回了。原来,崔振华是出了名的“母老虎”,对丈夫管教极严,易培基认为张继听从妻子支配,不能担当大任。后来这件事传到了崔振华耳中,她一直怀恨在心。

  1935年5月,地方法院邀请著名书画家黄宾虹对故宫装箱文物进行鉴定,最终查出赝品伪作共计62箱。

  易培基: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如果不是他,故宫国宝大多流落日本

  但凡有点文物常识的都知道,仅仅凭借黄宾虹粗糙的鉴定方法,根本无法断定文物的真伪。清朝坊间的赝品制造技术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就连资深的古董玩家乾隆也时常看走眼,更别说黄宾虹一个行外人。

  但偏偏是这样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扣在了易培基的头上,而他本人也在病痛折磨和心理压力的双重打击下于1937年9月含冤而亡。直到解放后,“故宫盗宝案”才真相大白,易培基先生的罪名得以洗脱。

  易培基: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如果不是他,故宫国宝大多流落日本

  据说,当年日军侵占南京后,不仅将库房中的宝物洗劫一空,还将正殿屋脊上的装饰品拆了下来,其贪婪可见一斑。如果不是易培基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坚持将文物转移,那么故宫博物院里的大部分瑰宝可能现在都下落不明了。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能有幸目睹这些奇珍瑰宝,真的多亏了这些老一辈的文物大师的努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