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孙权为什么敢在夷陵和刘备打持久战?因为他知道曹丕不会出兵

孙权为什么敢在夷陵和刘备打持久战?因为他知道曹丕不会出兵
2020年08月10日 12:02 新浪网 作者 趣谈史学家

  夷陵之战虽然是以东吴的胜利而告终,但过程却十分艰难。面对刘备的进攻,当时的东吴有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就是依靠西部山区的险要地形,把刘备堵在国门之外。

  第二个方案,就是诱敌深入,让刘备一路前行,不断拉大刘备的战线,增大刘备的后勤压力。

  

  这两个方案各有利弊。第一个方案会让东吴占据有利地势,让刘备的军队难以向前推进。但它的缺点是:东吴的后勤压力会非常大。西部几百里的山区,都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所以就地筹粮是不可能的。相关地区离荆州经济发达地区太远,而且一路逆流而上,想从后方补给后勤是难以实现的。

  第二个方案,相当于东吴不战而失大部分险要地区,会让东吴防守变得相对困难。但它的优点是:东吴的后勤压力会变得很小。东吴大踏步的向后收缩了几百里,把防线设在紧靠经济发达的地区,后勤补给自然会变得相对容易。

  经过权衡,陆逊选择了第二个方案。因为第一个方案有一个非常失败的案例,那就是夏侯渊防守汉中。当年夏侯渊防守汉中,就是这样失败的。明明是刘备进攻夏侯渊,逐渐演变为夏侯渊进攻刘备。

  如果东吴选择第一个方案,表面上是刘备要进攻东吴,实际就成了东吴率军,越过险隘的三峡地区,逆流而上几百里去进攻刘备。这样一来,刘备的后勤压力就会变小。刘备想进就进,想退就退,没有什么压力。

  

  但东吴选择第二个方案,也有一个非常危险的问题。当时是三方博弈,所以战争的胜负并不是参战双方可以决定的。第三方的选择,常常才是决定性的。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孙权一方退缩几百里,和刘备旷日持久地打消耗战,对孙权一方是非常不利的。

  刘备和孙权的决战开始后,曹丕的何去何从,直接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

  如果曹丕率军大举进攻汉中,刘备当时就得惊慌失措;如果曹丕率军大举进攻淮南,孙权当时也得惊慌失措。因为,孙权和刘备单挑,难说谁胜谁负。如果曹丕偏帮一方,局势会瞬间明朗。

  曹丕如果想夺取汉中,需要率军事主力进入长安,然后再翻越秦岭进入汉中。这样一折腾,需要的时间会很长,而且难度会非常大。而进攻淮南呢?无论从距离,还是地形上,都相对非常容易。

  如果打成消耗战,对于孙权更为不利。

  所以,在刘备和孙权决战时。曹丕如果参战,最可能选择的进攻方向就是孙权。而按照刘晔的分析。如果曹丕选择进攻淮南,肯定可以瞬间把孙权打崩盘。到时,曹魏可以强势插入江南。再往后,曹魏可以用压倒性的优势围猎刘备。

  如果曹刘两家联手把孙权打崩盘,最后的胜利果实会让谁摘走呢?按刘晔的分析,摘取胜利果实的自然是曹魏;而刘备方面一定会认为是己方摘取胜利果实。否则,刘备哪会给曹丕留这种机会呢?

  还可能出现另一种结果:孙权面对这种危险,他肯定会找刘备谈判。此时如果再不谈判,随时都可能亡国。这样一来,曹丕无非就是给刘备作菜去了。事实上,刘备最希望的结果,就是这种结果。

  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看到刘备和孙权开战,曹丕一开始非常兴奋。因为这怎么看,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问题是,当曹魏群臣坐在一起推演来推演去,自然会发现,这个机会不太好把握。于是,曹丕自然只能坐在那里观望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基于地缘的考虑。刘备和孙权开战,孙权方面承受了很多来自曹丕方面的压力。因为,曹丕会怎么选择,谁也无法确定。但曹丕趁火打劫孙权的可能性,远远大于趁火打劫刘备的可能性。

  在这种背景下,孙权就做出一个惊人的选择:向曹丕称臣。总而言之,你不进攻我,就可以得到许多外交、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如果进攻我,估计不用细分析,你也会知道,许多利益都是不确定的,而且也是弊端重重的。

  曹丕拿到孙权的称臣的奏书,显然更倾向于坐观孙刘相争了。孙权当时的底线是:只要承认我们东吴的独立性,其它条件都可以谈。换而言之,称臣?可以!纳贡?可以!

  东吴的臣子说:我们怎么可以向曹丕称臣呢?孙权说:刘邦当年还向项羽称臣,称臣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称臣是称臣,曹丕想借此机会全面向我们东吴渗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曹丕的使臣到了东吴,就如皇帝的使臣来到了土匪的山寨。总而言之,一脸的居高临下。

  于是,东吴的重臣都是哭天抢地的样子:我们东吴这样受人欺负,我们真是没脸活了;更有人直接警告曹丕的使臣,你这样欺负人,是不是以为我们东吴没有血性的汉子?

  曹丕的使臣面对这种局面,当时就不敢居高临下了。照这样发展下去,愣头青随时都会出现。当场暴揍他一顿可能都是轻的,当场打残也有可能啊!届时,就算孙权一再向曹丕赔罪,这个使臣又该怎么向曹丕交差呢?因为,曹丕交给他的任务就是:让东吴见识我大魏的威仪,让东吴做出更多地妥协,并没有让你弄得双方不欢而散啊!

  所以,曹魏使臣只能自嘲地说:东吴有这样的臣子,怎么可能久居人下呢?

  东吴的重臣又说:我们虽然称臣,曹丕也不能这样狮子大开口啊!孙权说了:道理,只能和讲理的人讲啊。曹丕他爹死了才多长时间,讲点道理的人,怎么能有心情惦记各种奇珍异宝呢?总而言之,曹丕就是一个花花公子官二代,和他有什么道理可讲呢?关键是,曹丕要的东西,无非就是些奇珍异宝。这些东西,他当宝贝看,在我眼里,都跟石头瓦块一样。因为,这些东西饥不能食,渴不能饥,冷不能穿。就凭曹丕这种追求,本身就证明他是一个花花公子官二代。敌国的首领就是这种货色,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啊!

  实际上,类似的道理都是似是而非的。但东吴对曹丕的底线,大约就是在这里。只要涉及主权的内容,孙权或是直接拒绝;或是一个劲地敷衍。

  

  孙权通过各种方法,缓和了曹魏和东吴之间的关系。为东吴和刘备决战赢得了充足的时间。在这种背景下,陆逊更有信心和刘备打消耗战了。战争进行到后期时,刘备唯一获胜的机会,就是陆逊主动进攻他。这样一来,刘备就有机会利用地理的优势,重创东吴的军事主力。只要出现这种结果,无论是战是和,都会给刘备留下解套的机会。

  问题是,陆逊说死说活就是不出战,把刘备弄得进退失据。

  在此期间,刘备曾派部队到平原地带诱惑陆逊出战,但陆逊不为所动。最后,刘备看陆逊不上钩,只好让山谷里的伏兵出来了。

  在此期间,刘备也曾派部队猛攻孙桓,希望和陆逊玩个围点打援。陆逊手下的将领说:孙桓是孙氏家族的重要成员,我们不出兵求援,有些说不过去吧?但陆逊依然不为所动。

  这样折腾到最后,刘备终于绝望了。因为这样耗下去,一点结果也不会有。如果耗下去对益州有利,这块地盘肯定早就属于益州了;这块地方一直属于荆州,本身就证明,在这种地方耗下去对益州非常不利。

  刘备从公元221年7月出兵,此时已是公元222年6月。时间已过去了近一年,却实在没有什么收获,只是在远离本土几百里的地方与敌军对峙。在这种背景下,相信大家都认为刘备该撤军了。可一说撤军,问题就复杂了。

  

  来的时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想返回去,那可难了。事实上,陆逊就是在等这个空档。只要刘备军心浮动,人人思归,刘备又在撤与不撤之间犹豫,陆逊的机会就来了。

  如果刘备真的决定撤军,肯定会做出精密的安排,毕竟刘备身经百战。所以陆逊虽然有机会,但这种机会却很难把握。所以陆逊选择的是:在刘备将撤未撤之际,给予刘备重击。但什么时候才是将撤未撤之际呢?同样很难把握。

  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一直是刘备在压制陆逊。所以难免会给蜀军造成一种错觉:陆逊不敢主动进攻。但就在此时,陆逊发动进攻,结果是直接大败刘备。

  第一轮进攻,表面上看是陆逊策划不周的结果。实际上,这是陆逊刻意追求的效果。面对陆逊第一轮进攻的失败,大家都会觉得,陆逊暂时不会发动进攻了。就在此时,陆逊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所有兵力都投入,发动了空前规模的进攻。这一通进攻,直接把刘备亲率的前锋部队打得溃败而逃。

  几百里连营的玩法,最大的危险并不是被火烧,因为这样长的战线,本身就让火攻无法进行。火烧连营七百里这种说法,显然是一种政治宣传或是文学化的说法。

  七百里的连营,怎么个烧法?七百里连营,本身就意味着刘备的军队非常分散。否则,刘备一共四五万军队,怎么可能连营几百里呢?一把大火,把这样分散的军队都烧得无处跑路,怎么可能呢?

  

  赤壁之战时,魏、蜀、吴三方各说一词。而且这三方,也有着不同的版本,我们顺着这种说法,大约可以看清他的真相。而夷陵之战,显然只有一种说法:陆逊一把火,把刘备七百里连营烧了。至于是怎么烧的?说一说可以,听一听也可以。你真想知道它是怎么做到的,那实在太难了。

  这种说法,其实跟我朝以前经常说的“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加大炮”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内容,你说一说或者听一听都是可以的。但谁也无法还原,因为这只是一种宣传。

  几百里连营的最大危险就在于:这种布局,会让军队在受到进攻时,很难及时呼应。前锋部队受到狙击而溃败,谁能救呢?而前锋部队还是刘备亲自率领的,所以前锋部队一旦溃败,后续部队也只能跟着溃败了。而在这种易进难退的地区,溃败时想逃回去,都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

  所以刘备溃败后,黄权直接就被留在后方,退也退不回去。于是,黄权只能率军投降了曹丕。至于马良就更惨了,跑也没处跑,直接被杀。

  刘备为什么会弄出这样一个存在明显漏洞的布局呢?因为刘备推进到夷陵一线时,时刻要考虑易进难退的问题。所以刘备在战争期间,一直就想好了要打持久战,更做好了撤军的准备。

  但是却没想到,陆逊竟然一直不和自己打仗。而在自己意想不到的时刻,突然迎头一击。于是自己亲率的前锋部队瞬间溃败,这种几百里连营的布局也在瞬间崩盘。

  所谓的火烧连营,应该只是刘备的前锋部队受到火攻而导致溃败,后续部队连增援的机会都没有。于是,就形成了一路让东吴军队追打的局面。

  

  刘备逃回白帝城,面对这种惨败,那是又气又急。因为,刘备六月被陆逊打得大败。同年九月后,曹丕开始大举讨伐吴国。

  三国纷争的最奇妙之处就在于:朋友和敌人是可以随时转换的,而这种转换又充满了不确定性。面对此情此景,刘备肯定想大骂曹丕,你个王八旦,早干什么去了?

  于是刘备写信给陆逊说:现在曹丕开始大举进攻吴国,如果我现在再率军东征,是不是可行呢?陆逊回信说:你刚被我打得大败而回,还是好好休养吧。如果你非要继续率军东征,我估计你会输得更难看。

  刘备终究还是放弃了。因为就算刘备此时卷入战场,和曹丕一起把孙权打崩盘,结局又会如何呢?此时的刘备已经元气大伤,还有独自面对曹丕的底气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在曹丕收拾完孙权之后,一定会顺手把刘备一起收拾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