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创客公社 吴昊钰
曾卖掉2套北京房子创业,一位中科院女博士来到江阴后,4小时便决定落地发展,如今已填补国内空白,带着中国的技术走向世界。
她便是江阴贝瑞森生化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瑞森”)董事长顾铭。
作为中科院博士、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生物医学中心博士后,顾铭自1995年开始,就一直专注生物科学研究。为了让自己的科研项目真正落地,她毅然投身创业,甚至卖掉2套北京房产。
2010年10月,已辗转北京、天津、浙江、山东、广东等地考察的顾铭,回到祖籍无锡,4小时便决定落地江阴,只因“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办事的高效和真心打动了我。”
次年1月,贝瑞森正式在江阴成立,专注贻贝粘蛋白对于烧伤、烫伤、手术等造成的皮肤、黏膜修复功能研究,2014年便获得第一张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全球首家将贻贝粘蛋白生物医用材料应用于医疗领域的生产和供应商。
如今,贝瑞森还引进诺贝尔奖得主本特·塞缪森(Bengt Samuelsson)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为减少激素使用,专注第四代非甾体抗炎药的研发和应用。
从科研“乌托邦”到闯入创业“江湖”、干出全球第一,顾铭曾感慨,“作为一名女性,在39的年纪才开始创业,基本上就是后半辈子的事情了。但她并不后悔。”
如此,顾铭究竟是如何闯出一片天的呢?
为了改变依赖进口现状
中科院女博士毅然创业
近年来,我们时常能看到不少教授、学者创业的成功案例,但其实,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做出创业的选择并不容易。
在创业之前,顾铭曾在200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博士学位。同年,她幸运拿到瑞典Uppsala大学生物医学中心完成博士后研究、做访问学者的机会。
也正是在此期间,顾铭在导师Jan-Christer Janson教授的带领下,与贻贝粘蛋白项目结下了不解之缘。
什么是贻贝粘蛋白?
通俗来说,贻贝粘蛋白是一种存在于海洋贝类体内的物质,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提取后,可以当作生物胶水,作为医用粘合剂,用于烧伤、烫伤、手术等造成的皮肤、黏膜、神经受损修复等。
但当时在国内,贻贝粘蛋白只能依赖进口。顾铭的创业想法也由此渐渐萌发:她想离开中科院,让项目真正落地,填补国内贻贝粘蛋白产业的空白。
不过,亲朋好友却被她的想法吓到了:进中科院搞科研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梦想,真的要放弃?
通过之前十几年的研究,顾铭已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70篇,其中23篇发表于SCI收录的英文期刊。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看似一步之遥,实则是隔了千山万水。顾铭很明白这一切,但她心里总有一些不甘心。
“我特想知道自己这辈子到底能不能做出一个经得起市场考验、真正被大家用在专业医疗领域或日常生活中的优质产品。”带着有这份不甘心,顾铭毅然决定走出实验室,创业出发了。
卖掉2套北京房子
4小时决定落地江阴
然而,创业从来都难言一帆风顺,尤其还是在生物医药这一投入高、周期长、门槛高的赛道。
2010年,为了落地贻贝粘蛋白项目,顾铭在全国辗转了北京、天津、浙江、山东、广东等多地后,来到江阴,4个小时便决定在此扎根,成立贝瑞森。
原因有二:一是,江阴是全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她明显感受到了江阴各级政府高效优质的服务;二是,顾铭的祖籍是无锡,在江阴让她感觉回归了故里,因此,她希望在故土创业。
然而,尽管江阴市提供了创业启动资金、风险投资、担保银行贷款等一系列资金扶持,顾铭在当时还是面临不小的资金缺口。为此,她毅然决然地卖掉了自己在北京的两套房,将卖房所得全部投入公司的运营,而远在北京的家人只能租房住。
对此,顾铭曾坦言,“卖房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让我彻底离开了北京,全身心地投入贝瑞森的事业。”
随后用时2年,贝瑞森在2014年便突破了全球仅将贻贝粘蛋白作为生化试剂的局面,获得了第一张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也成功推向市场,进驻各大医院的烧伤科,帮助患者减轻痛苦,缩短愈合时间。
此后,贝瑞森先后获得6张医疗器械二类产品注册证和10个医疗器械一类产品备案。贻贝粘蛋白的临床应用也从皮肤扩展到粘膜,扩增到化妆品、消毒产品等20多个品种,解决了烧伤瘙痒、慢性难愈性创面、黑色素沉着、妇科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关键临床和应用问题。
随着贻贝粘蛋白系列产品逐渐打开市场后,顾铭又决定涉足创新药研发领域,想为改变医药工业长期依靠仿制药支撑的局面做出一番努力。
对此,她不仅在瑞典设立了生物医药海外孵化器,将高附加值医药项目、高层次人才引到江阴加速产业化,还引进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本特·塞缪森教授投资贝瑞森,并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
塞缪森教授是三代非甾体抗炎药的发明人。激素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拯救了上亿患者,但激素也存在副作用,为了减少激素使用,塞缪森教授主导贝瑞森新药研发,正开发能替代激素的第四代非甾体抗炎药。
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强势崛起
事实上,在无锡,如贝瑞森这样从幼苗期开始培育的生物医药企业还有很多。
例如迪哲医药,是无锡第一家本土创新型生物医药公司,由毕业于哈佛大学,曾任阿斯利康资深科学家、全球副总裁的张小林创办。目前,由其自主研发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沃哲”获批上市,成为肺癌领域首个且目前唯一获中美两国双“突破性疗法认定”的国创I类新药。
再如海斯凯尔,创始人邵金华在2010年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便来到无锡创业,期间获得80万元启动资金、办公场地3年免租、人才公寓3年免费等政策优惠,如今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无创肝纤维化诊断系统,已在国内细分领域已经做到了全国第一。
近年来,无锡将生物医药产业列入全市“465”现代产业集群中的四大地标产业之一,持续推动产业集聚成势。
数据显示, 2023年,无锡生物医药企业有2158家,营业收入2009.26亿元,同比增长5.2%。生物医药集群近5年产业平均增长率超过13%。截至2023年11月,无锡国产药品批准上市数量898个,I类新药批准上市数量7个,获批创新医疗器械数量1个。
从创投资金市场来看,2023年底,总规模50亿元的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完成首期基金工商注册。此外,根据创客公社原创制作的《2023无锡投融资生态报告》,2023年度,无锡医疗健康赛道共计有25笔公开融资,融资总额25.07亿,赛道平均单笔融资已过亿,持续的资本投入,也进一步保障了无锡生物医药行业的不断创新。
未来,我们也期待,以顾铭为代表的创业者将在无锡这片创业热土加速竞跑,进而让无锡生物医药产业更加“生生不息”。
文章来源:
无锡女性:《“她”声嘹亮 锡蕙芬芳 | 优秀女性风采展:顾铭-2023年度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标兵》
江苏省科协:《【创客风采】顾铭:让中国的贻贝粘蛋白走向世界》
科普江苏:《带着“乌托邦”里的成果闯世界丨创新争先先锋》
无锡先锋:《把最好风景留给最优秀人才——无锡持续引才聚智擎起生物医药产业“地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