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穷人“生孩焦虑”,富人“生娃佛系”

穷人“生孩焦虑”,富人“生娃佛系”
2020年06月27日 20:56 新浪网 作者 学术大观察
作者/Dick

  01

  “起诉父母生下了我”

  在获得奥斯卡奖项的电影《何以为家》里面,一个年仅12岁的男孩赞恩,在法院上坚定的说道:

  “我要起诉我的父母,生下了我。”

  让众人大吃一惊。

  这句话的背后,是这个男孩从小生长在贫民窟,看着父母生下一个又一个孩子,却没能力让他们上学,未成年的妹妹也被父亲送出去嫁人。

  赞恩曾经对父母这一行为十分不理解,甚至一度极其痛恨父母。

穷人“生孩焦虑”,富人“生娃佛系”

  但电影里面有意思的一点是,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赞恩也在无意中“空降”了一个黑人小弟弟。

  对于这个小弟弟,他一开始也想全力照顾,但考虑到自己的能力有限,最后也只能无奈将小弟弟遗弃在街上,做法与他父母无异。

  类似的题材,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也曾执导过一部电影,叫《无人知晓》

  两部影片都指向的是同一个现实,即越穷的人,生的孩子越多,会有什么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两部电影也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

  第一部里,背景是黎巴嫩难民区,夫妻两个负担不起孩子费用,赞恩还是个没有身份证的黑户,从小被迫工作,没念过一天的书。

  第二部里,背景则是日本的底层社会,母亲未婚,由于实在缺乏抚养费用,这位单身母亲抛弃了四个孩子在公寓里,最大的哥哥也只有12岁,面对妹妹们,从小就得肩负“父亲”的责任。

  如果从民权来说,生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其权利主体指向父母,权利内容不单指怀孕分娩本身,也包括日后的养育。

  穷人普遍多生孩子,是囿于一个环境闭环之下,产生的根深蒂固的思维与行为,是外人难以理解,也难以改变的。

  尤其是国外的难民地区,很多穷人甚至连避孕手段都不了解,比如在非洲,一些穷人会把政府提供的免费蚊帐(预防疟疾)拿去做婚纱,把免费避孕套当成气球,把免费马桶当花盆。

  而且穷人的家庭生活,也是一个极度复杂,系统性的问题,断然不是外人能用几句话就能描述的。

  所以,即使是拍摄此类电影的导演,对孩子出现种种不公平待遇痛心疾首,也不会全然将责任推给穷人的父母。

  同时,电影的主题,并非抨击父母完全不爱子女,因为这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的特有现象,在某个地区大部分家庭都出现这种情况,看似残忍的行为,背后其实藏着种种无奈的现实。

  往深了说,还是一种社会问题。

  02

  穷人“生孩焦虑”,富人“生娃佛系”

  一般来说,在大城市的人,只要遇到比自己有钱的,就可以自嘲自己是穷人。

  但实际上,真正的穷人,还是那些月收入不到1000元,在公共语境下,也没有什么话语权与发声机会的农村人。

  一直以来,在网络上,“穷人不应该生孩子,生下来也是让孩子受苦”的论调一直很受欢迎。

  尤其是在牵涉到多子女的贫困户时,指责父母自私的言论往往能得到很多人认可。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孩子等于花钱机器,生得越多,花钱越多,为什么穷人本身经济能力就有限,还喜欢多生孩子呢?

  尤其是很多穷人连自己生存都是问题,更难提对孩子负责,所以也才会有那么多的弃婴悲剧。

  而对于穷人,他们以为的多生,传统观念上是想养儿防老,实际生活中也缺乏必要的避孕措施。

  另外也有小部分人抱着总有一个孩子能飞出草窝成为金凤凰的希望,认为多生可以提高翻身的概率。

  但在这个世界上,很多出身相对底层能翻身成为真正的富人,靠的不仅仅是聪明,认真,还需要教育机会,和一定的时代机遇,很多时候还需要一股冲劲、狠劲,典型例子就是快手主播如辛巴等人,一些头部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如刘强东。

  穷人没有考虑的问题是,本身教育资源、能力有限,养活孩子容易,养好孩子却非常难,自己就没有商业头脑,资本意识,你能保证在你的家庭里培养出辛巴、刘强东?

  其次,存在一些贫困地区家庭重男轻女的迷信心理,生下一堆孩子,只为了求一个男丁;甚至对于部分贫困地区,生孩子还伴随着一种攀比心理,认为孩子就是越多越好,人多代表人丁兴旺。

  这是不是对人丁兴旺有什么误解?

  此外,基于最新的数据,中国在2022年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似乎也加重了人们的生孩焦虑。

  于是,又回到了“少生还是多生”的问题,这就跟“阶级固化”的争议一样,每隔不久就得再回到公众语境中讨论一波。

  与穷人多生孩子相反,更有经济实力的中产阶层,整体的生孩数量欲望,反而没有那么强烈。

穷人“生孩焦虑”,富人“生娃佛系”

  其实,说到中产阶层到底是否想生孩子以及多生孩子,这个不是跟收入有关,而是因人而异。

  身边人有在北京年过百万的中产,家里俩娃,也有同样收入不菲的中产,丁克家族。

  说白了,如果真喜欢小孩的人,只要到了年纪,再穷也会生;而不喜欢小孩的人,再有钱也不会要。

  其实,经济实力也是个玄学。所谓的收入实力不够,其实还是没有那么大的生孩欲望而已。

  03

  阶级固化还是得看语境

  穷人多生娃,是指望退可养儿防老,进可阶级跃迁。

  其实一般说到阶级固化,所指的阶层基本分为几个,贫困人群、小康、中产、富人。

  从贫困人群到小康,从小康到中产,再从中产到有钱人,每升级一层,幅度与难度或大或小,但不否认都是翻身。

  这里先说说如何界定小康与中产,因为对于小康或中产的概念,向来各有不同。

  这里不是一刀切的衡量年收入,而是具体根据城市、地域灵活而变。

  比如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家庭年过百万才是中产,而在二三线城市以及县城,家庭年收入10-50万就属于小康或中产家庭。

  先说从穷人到二三线城市的小康甚至中产,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是绝对无法实现,通过现阶段规则化的教育机制就有机会可以达到。

  也就是一个人正常读本科或考研、之后按部就班的上班挣钱、储蓄,加上中间没有什么差错的话(比如父母亲友没有重大疾病、没有过度消费嗜好)。

穷人“生孩焦虑”,富人“生娃佛系”

  如果大的经济环境总体向上,经过多年时间储蓄,也有机会从一个原先家庭条件较差的普通人,在老家县城,或者是工作所在的二三线城市买车买房,跻身非一线城市的小康,甚至中产阶层,实现人生升级。

  如果野心再大一些,想成为北上深的中产阶层,除了极少数人能通过打工实现目标,大部分人都需要自己创业,做小生意、开小公司,成为小老板,才能实现在北上深的长久扎根。

  如果野心再再大一点,想实现从一线城市的中产到富人的跨越,这个难度,基本堪比地狱级。

  毕竟,在北上深,对于有钱人的定义,年收入过千万只算是新贵的门槛,能进入这一队伍的,基本是明星、上市公司企业家、头部网红主播等,都有一定知名度,也是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

  必须承认的是,如今,在各行各业,顶层的资源、权力基本已经有垄断固化的趋势,对非富二代或官二代的后浪们非常不友好。

  对于一个身世普通的平凡人来说,能够通过奋斗成为一线城市的中产,并维持一个中产生活的体面,都已经很不容易了。其间付出的成本也远比一般人大得多,精力、健康、娱乐休闲时间……

  所以,不要盲目乐观,低估挣钱的难度。

  很多没有经历过社会毒打的年轻人尤其是一些学生,总喜欢张口就来,“几年后要给父母买大豪宅”、“毕业几年内挣几百万”、“以后成为有钱人”。

  或者是一腔热血,总觉得自己不一样,把商业社会想得太简单,选择职业也非常冲动,不考虑任何后果就一头扎进去,具体工作以后发现不喜欢,又反复的转行跳槽,最终工作了好几年,也依然在基层徘徊。

  当然,这里也不用对生活过于悲观,陷入“阶级固化”的观念桎梏里。

  很多人总是悲观、抑郁的原因,还是自己过于贪婪,野心远远超过自己能力。

  不是说人们不需要野心,而是目标的设立需要量力而行,要根据自己阶段性的能力变化适当调整,而不是一开始就妄想“一口吃个胖子”。

  早点认清社会现实,没有那么强的“梦想与现实”的落差感,对个人奋斗的认识也更加透彻,这样的人反而不会对未来过度悲观,也更能够脚踏实地。

  对于普通人,想好自己到底要什么,市场的需求是什么,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先弄清楚这三点,比整天琢磨“阶级是不是固化”这种泛大空的问题要接地气多了,也有用多了。

  最重要的是,在自己还有能力奋斗的时候,如果还有打破“阶级固化”的野心,还是往自己身上多使点劲吧,别给后代添压力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