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的年龄称谓常考知识梳理0岁——度
出生三日——汤饼之期,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称为“汤饼筵”。
1岁以下——赤子、襁褓。《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1岁——牙牙。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2、3岁——孩提。《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7/8岁——始龀,女孩七岁称始龀、髫年,男孩八岁称始龀、龆年。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又称为总角。
9岁——指数之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后十岁以下统称黄口。
12岁——女子十二岁称为金钗之年,金钗之年的说法最早见于南朝梁武帝所作的《河中之水歌》,诗曰,“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13岁——女子十三岁称为豆蔻,唐朝诗人杜牧在《赠别》中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用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
少年13-15岁——称为舞勺之年。
15岁——女子15岁称为及笄、结发/束发。
少年15—20岁——称为舞象之年。
16岁——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20岁——男子20岁称为加冠/弱冠、结发/束发。
女子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女子24岁称花信年华。
30岁——而立、始室、克壮;女子三十岁称半老徐娘。
40岁——不惑。
50岁——知命之年、知天命。
60岁——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耆。
70岁——从心、古稀、悬车、杖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
八九十岁——称为耄耋之年。
90岁——上寿、鲐背、冻梨。
99岁——白寿。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期颐、上寿。
二、小试牛刀1.在古代,男子成年后对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其中五十岁叫做( )。
A.弱冠
B.不惑
C.花甲
D.知天命
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在古代,男子成年后对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其中,二十为弱冠,三十为而立,四十为不惑,五十为知天命,六十为花甲,七十为古稀。2.以下称谓不可以用来代称青少年的是( )。
A.豆蔻年华
B.总角之宴
C.始龄垂髫
D.不惑之年
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不惑之年指的是40岁的男子;总角泛指没有成年的少男少女;豆蔻年华泛指十三四岁的女孩,含苞待放,稚嫩青涩;始龄垂髫泛指8岁左右的孩子,正在换牙。故选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