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2020年01月05日 19:00 新浪网 作者 壹条电影

  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条电影

  进入2020第5天了,那种不真实感还在。

  该怎么解释这种不真实感呢?

  想起1月1号那天,鬼使神差,重看了《银翼杀手》。

  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公元2020》。

  去年11月,很多朋友都在发电影中这个时间截图,感慨活着活着,就真活到了科幻的年份。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明明觉得,还很遥远啊,怎么忽然自己就身处其中了。

  这就是科幻电影带来的不真实感吧:

  2020年,世界应该处于过渡发达后的颓唐,汽车在半高空飞来飞去,复制人都开始思考“我是谁”的哲学命题;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银翼杀手》(1982)

  2020年,怪兽应该动不动就来骚扰一番,人类建成超大机甲站队,守卫家园,向每个来犯之敌汇出巨大的铁拳;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环太平洋》(2013)

  稍微现实点的2020年,也至少应该有一位半人半机甲的超级警察,除暴安良的同时,也为自己是人还是机器而痛苦纠结;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机械战警》(1987)

  2020年,对两个肉身打架厌倦的人类,应该开始迷上机器人拳击,在更具观赏性的搏斗中忘掉一切现实的烦恼;

  最现实的2020,探索宇宙之路总该有点收获,人类已经登上火星,并且来一场跌宕起伏的火星救援。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铁甲钢拳》(2011)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火星救援》(2015)

  以上,是我们在科幻电影中幻想过的2020年。

  就像无数个平行宇宙,这些想象出来的现实,最终当然毫无悬念地与我们擦肩而过。

  幻想终究是幻想,但当幻想的那一刻真的到来或即将到来,你敢说自己的感情就没点微妙的波动?

  最真实的,09年看《2012》,结合那时玛雅预言世界末日的满城风雨,对于三年后到底会怎样,人心惶惶。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无数人在11年那个跨年之夜或是恐惧、或是好奇的等待末日来临,甚至有不少深信不疑的,想在世界毁灭前放纵一下自己,抢劫商店,袭击路人,放火烧自家房子,在火堆前彻夜的狂欢。

  结果,当然什么都没发生,生活一切照旧。

  这是科幻电影的魅力,也是想象力的魅力。站在2020的开头,我们不妨来好好聊聊:

  当科幻和我们的真实生活产生了交集,那种感觉,其实还挺美妙。

  我们是过去的未来

  先聊点轻松的。

  说起我们已经在科幻电影中经历过的未来,我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1989年的《回到未来2》。

  当时,马丁和布郎教授去到了26年后的2015年10月21日。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站在80年代末幻想出来的2015年,是什么样子呢?

  汽车能飞当然是标配的——人类对飞翔的执念,真是与生俱来的。

  包括那些拉风的飞行滑板,也是这飞翔梦想的一个分支。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3D全息的鲨鱼现在看简直就是五分特效,无人机遛狗倒是帮很多人解决了一大生活麻烦。

  不过,好的科幻电影从来不是胡开脑洞的,回看这部31年前的老片,里面那些3D全息投影、无人机,包括指纹解锁、视频电话等等,如今不都一一实现,甚至早已融入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

  倒是那个超级方便的速食披萨,什么时候发明出来呢?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但我还得说,除了单纯的娱乐大众,科幻电影总还是承担着其他更深层次的任务。

  好的科幻电影,就是未来可能性的重要参照。

  许多早期的科幻电影,站在自己的年代局限性里,畅想了大量有关我们这个时代的情景。

  这些电影所讲述的那些未来的可能,虽然在现在看来,已经远远地被我们的现实甩在了身后。

  但平心而论,那些闪着光彩的先见之明,是要永载影史的。

  比如1968年,库布里克那部《2001太空漫游》。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当年库布里克拜访了大量科研人士,站在60年代的技术尽头,好好畅想了一番21世纪初的科学技术。

  令后人惊叹的是,老库对对未来的许多猜测,都精准得像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

  比如对航天飞机、登月舱和空间站的前瞻设想;

  弗洛伊德进入空间站时的声纹登录技术;

  提前现世的微波炉;

  我们甚至还能看到上世纪的宇航员在太空中用着iPad的场景。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这些在今天看来极其日常的事物,在当年可谓是惊世骇俗,充满了先知的意味。

  如今,距离影片描绘的2001年,又已经过去了快20年,但这部电影即便以当下的眼光来看待,也还是那么高深莫测。

  对一部科幻电影来说,想要成为《2001太空漫游》那样的天花板,拥有领先时代的特效,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

  如何跳出时代局限性和科技锁,去思考未来,才是最重要的另一半。

  在那些神秘色彩浓厚的黑色石碑面前,人类的无知,和猴子并没有本质区别。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接着,我们不妨聊点更严肃的。

  科幻电影中,总是少不了外星人来到地球的奇特想象,只不过,如何将外星人与现实结合起来,是一件颇为棘手的事情。

  09年的《第九区》,意外地采用了当下叙事。电影中人类与外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2009年前后。

  1990年,诸多虾形外星人逃难到地球,被人类安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第九区”,经过二十年的繁衍,外星难民的数量急剧夸张到了180万,与周围的人类冲突不断。

  于是,联合国组织决定将这些外星人全部强制迁移到地球之外,上演了一幕幕血腥惨烈的拆迁史。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造型确实……恶心了点,

  但看完你会发现,真正恶心的才不是外星人

  这个幻想的“外星人困境”,放到现实的语境下,其实就是老生常谈的贫富差距和种族歧视问题。

  片中破败拥挤、但连绵不绝的贫民窟,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都能找到:

  在香港,它叫做九龙城寨;在印度,它叫做老鼠窝;在巴西,它则被称为犯罪天堂。

  电影预言,饱受歧视和压迫的贫困人口,在遥远的未来和刚刚过去的现在,都依旧存在。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在这个所谓“第九区”里,所有发生的见不得光的事情,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所见所闻的,又何尝少呢。

  主角作为一个人类,随着剧情的推进,外在的长相越来越接近外星人,其背后深层的含义是:

  曾经的黑人白人,就是现在的外星人与人类。

  而他的命运遭遇则告诉我们,不管历史如何演变,很多观念就是根深蒂固的:

  比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历史的循环大抵如此。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电影当然是悲观的:

  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在未来依旧存在,加上党同伐异的人类本性,如果不想办法加以控制和消解,冲突只会愈演愈烈,会上演自相残杀的惨剧。

  如果说这是对未来的预言,那我更愿意它只存在于电影当中。

   我们是未来的过去

  早先的科幻电影,谈论的未来已是我们的过去。

  可对未来不可知的探求欲望,实在是人类的天性。

  于是,我更想知道的是,不远的未来——至少我能活着看到那一天——地球会是怎样的存在。

  这样的科幻电影当然多如牛毛,先聊个轻松的:

  去年,斯皮尔伯格以轻松愉快的人定胜天姿态,拍了一部“引爆整个二次元”的《头号玩家》。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在这个发生在2045年的故事里,人类牢牢掌控住了虚拟现实技术,并应用在了日常的每一个角落。

  既然没有机械反水的危险,人们便纷纷投入具有高度沉浸感的VR游戏世界。

  片中呈现的未来,保持了“流行至上”的审美准则,连大Boss都能装模作样地说出一句:

  虽然看上去是个企业高管傻逼白领,但我内心非常热爱流行文化。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有趣的是,当下蓬勃发展的VR和AR技术,虽然没有像电影里那么逼真,但各种VR眼镜、VR游戏,其实早已层出不穷。

  那些看起来只存留于电影中的奇妙体验,和我们生活的距离已然近在咫尺。

  比如,在去年电竞游戏dota2的比赛中,就已经出现了栩栩如生的类全息投影,只看一两眼,你绝对会认为,这是哪个科幻片乱入了。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可想而知,这种虚拟现实技术,会在之后的几年或者几十年里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

  虚拟驾驶、虚拟旅游,更多的虚拟功能在提供便利与舒适的同时,也会让人越来越抗拒,周遭那些真实、却也平平淡淡的现实生活。

  紧接着,可能就会产生一种“逆现实化”。

  现实像电影里的破败城市一样,一天天变得肮脏狼狈和虚无,娱乐化和资本主义的浪潮合二为一。

  最后呢?

  全人类一起乘上虚拟现实的大船,开向彻底逃离现实、甚至集体毁灭的远方?

  我这么想当然略显偏激,但看完电影,却也能感受到斯皮尔伯格面对未来的审慎与担忧。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好吧,上面这些其实一点也不轻松。但毕竟,现实再残酷,总还是有一方世外桃源。

  真正残酷的,是无处逃离。

  那部06年的《人类之子》,主题就是每个物种的终极恐慌:

  繁殖能力丧失。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时间设定在距离现在已没几年的2027年。

  那时,所有人类都丧失了生育能力。全球范围内,整整19年没有一个婴儿诞生。

  人类开始明白,灭绝的那天即将到来。

  政府把自杀用品跟抗抑郁药物当作日常配给来发放,各个国家先后陷入恐慌与混乱,在末日前夕,一名黑人女性神迹般怀上了孕。

  这个待产的婴儿,即为人类之子。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这部当年看得我目瞪口呆的科幻电影,其想象出来的未来世界,有一个根植当下的现实性来源,说出来也很简单:

  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

  电影只不过是把这种问题放大到了极致,处理地更残酷,也更意味深长。

  欧洲是此类问题的源头,紧接着是日本,放以前,我们会简单的一笑而过,这不就是发达国家吃饱了撑的、追求个体自由的毛病吗?

  上个月底,四川省政府宣布,四川目前65岁以上人口已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4.17%,这意味着四川省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如果连我们这个人口大国,也陷入了低生育的困境中。

  这个世界,的确在面临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总的来说,好的科幻电影对未来世界的想象,都离不开对当下现实的反思。

  虽然一直说中国电影是科幻荒漠,但在被称为“科幻元年”的2019年里,我们也在电影院中,看到了两部同样讲述未来的科幻电影。

  抛开质量,单论脑洞:

  无论是背着地球在宇宙间徒步前行的《流浪地球》,还是架着上海大炮保卫地球的《上海堡垒》,都是合格、且非常中国的科幻想象。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在未来,看到更多带有反思气质的科幻表达,是我对中国科幻电影的一大期冀。

  好像,有点扯远了?

  说了这么多,2020的不真实感,似乎开始一点一点减弱了。

  想想20年前,人类跨入新千年,和现在的跨入2020做对比:

  彼时我们有多么热烈和紧张,现在,就有多么淡然和无感。

  2020了,那些说好的事怎么都没发生呢?

  科技那么飞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身处其中,似乎一切又都是如此自然,如此水到渠成,如此顺理成章。

  未来,到底会是啥样儿呢?

  算了,我们普通人,就别操这心了,我们只需要明白:

  那些或天堂或地狱的未来,都不是我们经历的未来。

  我们的未来,大概率就和这个普通的周末一样。不是最好,当然也不是最坏,有点开心,也有点糟心。

  2020了,别多想啦,打起精神各位。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