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超9分高口碑,「夺冠」之路才刚刚开始

超9分高口碑,「夺冠」之路才刚刚开始
2020年09月30日 16:43 新浪网 作者 友戏App

  来源: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

  作者:1674

  《夺冠》终于上映,9月末大盘也迎来最后一次高光时刻。

  《夺冠》首周末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表现亮眼。上映不到一天票房破亿,次日带动单日大盘创近半月票房新高;猫眼、淘票票双平台观众分超9分,热搜不断。其中#白浪是郎平女儿#话题长时间占领了微博热搜第一,《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权威媒体也对电影大嘉赞扬。

  看向市场表现,因为国庆长假到来前的调休工作安排,对于《夺冠》来说并不存在实质性的“首周末”。27号(周日)临时调整为工作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影片的票房成绩形成了冲击。此外,也由于处于国庆档前期,真正的票房释放阶段尚没有完全开启,所以目前影片的票房走势相对平稳。

  至于影片的未来发展,拍sir依然抱有信心。在全民关注之下,影片其实也承载了更高的期待和压力,但一部电影的影响力与发展之路并不能在当下的一时一刻完全看得出来,尤其如《夺冠》这样的影片所引发的讨论广度和意义深度。

  那么,《夺冠》代表着什么,又将为市场带来什么呢?

  华语电影的新表达

  《夺冠》上映,影片导演陈可辛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这八九个月的等待,或者说这两三年的筹备拍摄过程,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诚然,《夺冠》不是一部容易的电影,无论是题材独特性、拍摄难度以及整个国家社会环境,有关“中国女排”的影视化形象始终不多。更何况,“中国女排”本就是一处高峰,因为其耸立的形象令更多人关注和敬仰,自然也因为其深刻内涵和天然拥有的庞大受众群而成为对于创作者的更高挑战。《夺冠》站在了风口浪尖。

  立足于当下的市场环境、面对新时代的观众诉求,《夺冠》也必须要成为一部与时俱进的电影作品,正如陈可辛导演所说“我也没有把它完全当成一部体育片来拍,电影到最后,最重要的还是讲人物情感和社会变迁。”

  《夺冠》的故事主线被概括为“两个人三场比赛一个群体”,而其中的“人物”是电影内容的重中之重,不仅带动故事发展,同时也是构成核心概念的关键元素。所以在《夺冠》中可以看到,创作者在尊重历史的同时更关注体育人物本身,以更全面深入的角度和更生动的表现手法呈现人物形象,例如巩俐饰演的郎平、白浪饰演的青年郎平、以及多位国家队队员朱婷、惠若琪等亲自上阵在片中扮演自己都让观众印象深刻并且深受感动。

  值得一提的是,引入专业运动员在片中扮演自己,对于电影创作来说是一大挑战。在观影过程中也有不少观众看到新一代女排登场时恍然大悟“原来是真的女排在演啊!”其实在演员选择过程中陈可辛也有过纠结,究竟是让真演员学排球还是让真运动员学演戏,最后他选择了后者——让专业运动员在镜头面前释放自己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当然,让专业演员和运动员共同配合完成银幕形象,无论对于演员还是导演来说都是一次创作挑战,毕竟现实生活和艺术表达之间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差别。

  可以看到,影片中中国女排的形象保持了专业性与艺术性的完整统一,而且真实运动员的加入也为观众带来彩蛋式的观影感受,事实也证明这样的方式是成功的。

  此外,还有对于几场重要赛事的呈现,如81年日本世界杯“中日决赛”、08年北京奥运会“和平大战”以及16年奥运会上的“中巴大战”。三场关键赛事串联起几代人的时代记忆,而三场赛事背后也正是时代变迁的具体表现。同时在电影创作中,竞技场的真实全面还原也是高难度的,例如在“中巴大战”的拍摄幕后,现场机位多达12个,陈可辛导演也直言“无法提前预设镜头,只能给一个大概的方向”。

  而且相比现实的体育赛事直播,电影展现中也融入了女排队员们赛前谈心的闪回画面,增强了内容可看性与情绪感染力。不得不说,在片中几场关键比赛的呈现结果上,《夺冠》做得非常精彩。

  从品质而言,《夺冠》完成了华语电影创作的新表达,无论是取材方向、切入视角,还是创作理念、拍摄手法等方向上的尝试,对于之后华语电影发展都具备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女排精神”的扬声器

  《夺冠》的登场,让许多人都记住了一句话“很多人都说女排精神已经过时了,不管别人需不需要,我需要!”

  影片中呈现的“女排精神”不仅是被时代所铭记,更是被时代所需要的。中国女排的奋斗史也是中国社会改革变迁的侧影,从崛起到低谷到中兴再到重生等,近七十年不仅包含着数代人激情燃烧的青春回忆,同时女排精神的内涵也在迭代发展中获得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尤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女排精神也有了更新的表达,如“好好的享受体育本身”“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等呈现新时代体育精神内核的内容。

  与此同时,中国女排的故事也是对于现代社会思潮的一种印证,即体现了女性力量的重要。作为大国骄傲的中国女排,不仅是“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等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女性群体的榜样,代表着女性对于祖国强大、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成为女性前进方向的一种精神图腾。

  此外,《夺冠》的出现也引发了更多年轻人对于“中国女排”“女排精神”的关注与思考。在现代化和互联网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几代,相比父辈而言对于女排精神的认知与理解是有明显差别的,正如上文中提到甚至有人说“女排精神过时了”,影于也对于这一时代发展性的问题作出了呈现,通过真实历史和真实体育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年轻观众体验自己未曾亲身经历过的辉煌历史,并从中有所感悟和收获,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形成新时代中关于“女排精神”的思考,也让这样的思考延续下去。而从这个方面来看,《夺冠》所做的事情也超越了电影本身的意义,其所引领的“女排精神”的传递,是文化的继承,也是情感的教育。

  如此来看,《夺冠》给了观众们一次回望历史的激情体验,同时也在新时代语境下让观众与“女排精神”进行新的对话,在电影之外,这部影片其实也在告诉我们,我们依然需要着女排精神。

  未来市场的“潜力股”

  对于《夺冠》未来的市场表现,拍sir依然保持期待,相信随着影片口碑的进一步释放和下沉,其也会走出一条市场长线。

  在受众群体层面,因为“中国女排”这样的国民符号,也使得影片本就拥有庞大的受众基础。结合数据也可以看到,《夺冠》二三四线活跃更高,尤其是四线城市占比高达39.1%,可见影片下沉力度之广。同时,影片受众群体的年龄层次丰富,20-29岁的年轻受众占比最高达到60%,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大龄观众占比高,如40岁以上观众占比超过10%,这项占比数据明显高于其他国庆档影片,由此也可以看到《夺冠》在带动更广泛观影群体、拉动市场增量方面具备更强劲实力。

  同时,从档期分布来看,《夺冠》上映日期本就是国庆档前的冷档期,在影片上映前大盘也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的低迷状态,而且9月25日上映的《夺冠》实际上只获得了周六(9月26日)这一个休息日的票房释放空间,9月27因调休变为工作日,无疑使得影片票房表现有所折损。但影片上映后也显著带动大盘上涨突破1亿大关,并且口碑表现亮眼,这些也说明了影片自身具备的势能还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眼下,随着国庆档的正式开幕,档期红利加持也将为影片的市场之路助力。受疫情特殊背景的影响,今年国庆档也是年内唯一一个重磅大档,在电影市场停滞长达半年之后,其也将在国庆档迎来年度高潮,无论是观影需求的激增还是档期潜力的爆发都将形成今年市场中的最大规模。而在观众的观影需求中,对于好内容的追求更是旺盛的,《夺冠》有着前期口碑积累的优势,相信在国庆档观影热潮中这部影片也会成为许多人的首选或者必看。

  归根结底,对于影片未来市场发展的期待还是来自于对优质内容的信心、以及对于这部影片背后意义的支持,正如这个时代依然需要女排精神一样,电影市场的发展和前进也需要像《夺冠》这样的影片。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夺冠陈可辛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