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古代真正的“玩家”,论收藏,谁能比得过他们?

中国古代真正的“玩家”,论收藏,谁能比得过他们?
2021年10月20日 18:49 新浪网 作者 玉雕匠人卫喜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拥有着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有艺术史那肯定就有收藏史。在中国古代,因为一些先天优势,他们成了拥有琳琅满目的珍品的收藏家。在吃喝穿不愁的日子里,他们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字画诗词,古董陶器等等。他们是意气风发的艺术收藏者,他们便是每个朝代的一国之君。论收藏谁能比得过他们呢。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

  唐太宗李世民独爱收藏书画,特别是王羲之的字词帖子,几乎到了每日临摹的程度。他特别喜欢兰亭集序,后来打听到这帖子被辩才(王羲之第七代子孙的弟子)所珍藏,便去高价收购,却因为辩才也十分喜欢,并没有忍痛割爱。这时。房玄龄(当时唐朝的名相、政治家、史学家)见唐太宗因《兰亭集序》茶不思饭不想,便派遣萧翼(当时的监察御史),以“卧底”的方式图谋《兰亭集序》。在经过一番部署后取得了辩才的信任,而辩才更是因为与之相见恨晚,经常促膝长谈。一段时间后,萧翼拿出身上的王羲之字帖给辩才看,辩才看过以后说道:此乃真迹,但不是精品。萧翼便趁机说道《兰亭集序》才是真正的精品,可惜无缘见识。辩才见好友一脸惋惜,便拿出珍藏的帖子给萧翼看,看过之后萧翼故意说是假的,二人便开始了争论。有一天,萧翼趁辩才不在,窃取了《兰亭集序》逃回宫内。此后,唐太宗爱不释手,更是将其随葬。

  

  后周世宗柴荣酷爱瓷器

  后周世宗柴荣(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位皇帝),他擅长骑射,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他自身还有个独特的爱好--烧制瓷器。

  据传,柴荣自创了自己的烧制瓷窑,称之为柴窑,是历史上有名的御窑。《长物志》中曾经提到过柴窑,其出产的瓷器“颜色天青,就像是雨后天晴云破处,瓷面能照出人的影子,薄得就像一张纸(当时古代用的是粗糙的草纸),两件瓷器的撞击声就像是金属似的,外观润泽有细纹。”手法精致辉煌绝伦,是那时诸多窑中最佳的。但是,我国到现在还没有挖掘柴窑的窑址,目前也无完好无缺的柴窑瓷器传到现在,乃至连柴窑瓷器的残片也没有留存下来。直到现在,国人仍然对柴窑存在着各抒己见,这已经成为中国瓷器史上的一宗扑朔迷离的案件了。

  

  南唐后主李煜喜爱收藏字画

  南唐后主李煜,假如他不做皇帝,就单单他在文化领域的成就,也当是辉煌耀眼的。对书法相当擅长,曾被陶谷(北宋大臣,精通天象和诗词)称赞他的书法为金错刀;也懂得作画,宋代的郭若虚也对他毫不吝啬地赞赏;更是会写诗写文,词甚至为五代之冠,后来的人们誉之为“千古词帝”。

  除此之外,李煜对收藏也极其热爱。他最是喜欢收藏前代的书法珍画,其中贵重的名画就有《江乡春夏景山水》、《山行摘瓜图》、《蕃王放簇帐》、《卢思道朔方行》等,对于他自己所珍藏的书画,还会亲自书写画者的姓名,或者为其题词写诗。李煜的墨迹流传的不是很多,南唐画家赵干的一幅《江行初雪图》上的一行标题就是李煜提的真迹,现在被收藏于台北博物馆。

  

  康熙帝喜爱西洋玩物

  看过康熙字迹的人都知道,康熙的书法儒雅华贵,行云流水,气势宏伟。喜爱艺术的康熙,定然是喜爱收藏的。但是康熙不仅喜欢传统书画和瓷器,还十分崇尚科学,西洋镜、放大镜等当时西洋非常流行的物件都是康熙的收藏品,他自己还经常在书房刻苦钻研,学习这些新的技术。康熙甚至收藏了各种各样风格各异的钟表。还亲自指挥宫内的技师制作呢。可见康熙不光有鉴赏艺术的水平,更有着无与伦比的进步思想。这在中国的皇帝中是非常罕见的。

  

  清朝乾隆皇帝堪称收藏首富

  乾隆收藏的稀世珍宝数不胜数,有的是从老一辈那里传承下来的,有的是来自底下的臣子们上献的、据记载,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朝廷收藏中,藏品约有一万件以上,其中晋代、唐代、宋代、元代的书画达到两千多件,明代书画两千多件。

  

  在当时《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是乾隆皇帝的最爱,并以名之“三希堂”当做御书房的牌匾。其中《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全贴使用行书写的,一共4行28字。那时是作为一封信写的,现在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

  当然,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喜爱收藏的皇上肯定不止这几位。但不管怎么样,这些爱好收藏的皇上们,都给世人传承了不胜其数的珍宝,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底蕴,继承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搜索关注“玉雕匠人卫喜珍”,收获更多玉石收藏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