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多希望他是这部剧的第一位观众

多希望他是这部剧的第一位观众
2021年10月18日 22:56 新浪网 作者 剧能说

  在八个功勋人物中选择袁隆平,一定是不小的挑战,毕竟袁隆平和杂交水稻都是学生们需要在课本中学习并熟记的内容,在观众的高认知度上创作,难度可想而知。

  对于编剧宋方金和导演阎建钢来说,袁隆平也是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功勋人物,同样二位主创也对农业、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和导演,都是有土地情节的。”

  宋方金说,创作就是主体和客体的交融,去创作自己熟悉的领域,对于编剧宋方金和导演阎建钢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资料繁杂,如何取舍?

  在其他单元可能因为功勋人物涉及到一些特殊领域,所以可看资料很少时,宋方金和阎建钢却陷入了资料过于繁杂的困境之中,“真的太多了,几乎看不完。”视频、研究资料、袁隆平自己写的几本书,再加上各种走访、采风,工作量相当庞大。

  袁隆平的秘书,也是他衣钵的传人,还有袁隆平的儿子袁定阳,研究院的同事、老校工等等,只要是和袁隆平有过共事经历的,宋方金都几乎拜访过了,其中袁隆平身边比较重要的人,与宋方金几乎都是常态化的沟通。

  在大量的资料中,宋方金看到了不同于观众固有认知中的袁隆平先生,“他既平常,又不平常。”

  89岁那年,袁隆平买了一只猫,他的博士生陪着他一起,买了猫之后,博士生说还需要买猫粮,袁隆平问,“为什么要买猫粮,猫不是应该吃老鼠吗?我的猫就得吃老鼠。”

  还有一次,袁隆平在照镜子,突然间看到自己的脸上有老年斑,就想去打掉,在街上找到了一家美容院,服务员不认识他,觉得老人家年纪大了,不能打,袁老说,“你把店长叫来。”店长来了之后,一眼就认出了袁老,却说,更不能打了。

  这两件事情并没有真正的用在剧中,但是这两件事情体现出的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精气神,却用在剧中。

  为人物的鲜活呈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完成一次创作接力

  2019年9月接到创作任务,第一版剧本的初稿是在2020年5月才创作完成的,对于6集的体量来说,创作时间相当长。

  在开始创作之前,宋方金和阎建钢就已经就剧本的创作方向进行了多次沟通,宋方金挑选了一部分会用到的资料给到阎建钢,阎建钢再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研究资料,讨论创作,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

  看到剧本的时候,阎建钢的感受是惊奇,“其实编剧和导演这两个人是一体的,只是分了两个肉身。

  两个人如果能够对一个艺术对象,达到一个高度共识,同时要有相同的感受,也不太容易。”但是这次《袁隆平的梦》的创作,让二位找到了这种来之不易的感受。

  这样的默契,也延续到了拍摄阶段,在剧本中,宋方金写到,“袁隆平苦思冥想,想出了这样一个研究思路。”

  但是在导演的镜头中,是袁隆平一个人苦思冥想,走出房门,在夜色下往前走,想不到办法,突然月光把他的影子打成了两个,让他明白了,要给一颗母稻找两个“丈夫”,解决一个天然雄性不育株的问题。

  同样,演员也是影视剧创作中重要的一环,在拍袁隆平千斤稻失败的段落,在这样的失败中,他悟出了这很可能是孟德尔式3:1的比例,饰演袁隆平的黄志忠用了一个拉小提琴的动作来呈现,因为袁隆平的业余生活最喜欢拉小提琴,他把这个动作,送入到了自己的表演中。

  千斤稻失败,并发现孟德尔3:1的比例那场戏,是全单元的重场戏之一,阎建钢和黄志忠商量着怎么呈现,但是黄志忠说,“我也没想好怎么演。”最后,阎建钢安置好了四台机器,给足了黄志忠表演的空间,阎建钢说:“你就放开了演,想怎么演就怎么演。”

  有了这样的创作状态,再加上黄志忠的艺术表现力,“那一刻我会觉得自己看到了袁隆平。”阎建钢觉得,黄志忠演出了袁隆平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观众通常意义上说的神似。

  这样的创作方式也应了宋方金的一句总结,“在生活停止的地方,编剧开始,在编剧停止的地方,导演开始,在导演停止的地方,演员开始,在演员停止的地方,观众开始。”

  用作品缅怀袁老

  《袁隆平的梦》全剧组几乎跑遍了袁隆平会去到的地方,主要的拍摄场景集中在海南和湖南,跟随着袁隆平一路的成长,从湖南安江农校到省农院,再到海南、三峡、广西。

  在40多天的拍摄时间里,要体现不同阶段的稻苗的成长,来适应不同的剧情,所以剧中的很多稻子,都是提前几个月种植,等到真正拍摄的时候,已经是收割季节,但是剧组还是保留了几十亩的成熟稻子用于拍摄。

  对于阎建钢来说,这一次的创作和之前所有的感受都不同,“我们这次是面对一个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是一个功勋人物,但又是我们生活中平凡的老人;是科学家,又是农民;是严肃的科研工作者,又是一个风趣幽默,甚至有些顽皮的老顽童,90岁了,还在发短视频,永远活的年轻。”

  在《袁隆平的梦》中,观众们可以看到那些以往在传记、新闻中看不到的袁隆平的形象,有严肃、活跃、风趣、愤怒、痛苦、流泪。

  “我们和袁老接触的时间不长,但是心是通的,否则,他不会接受我们来做这部戏,我们在用这部作品缅怀袁隆平先生。”这次创作,让阎建钢和宋方金对于袁隆平有了更多的情感,“我们希望袁老能作为第一位观众来看这部作品。”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