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好家伙,竟然奶出了第二季

好家伙,竟然奶出了第二季
2021年12月15日 23:26 新浪网 作者 剧能说

  回想一下,有没有因为上头某部剧,特别希望拍续集的情况?

  在小剧的印象中,有几部。

  有人点名要看《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等校园剧的“婚后生活”。

  有人想看《少年派》《小欢喜》等家庭剧里孩子们上了大学后的“校园爱情”。

  续集情怀,在悬疑剧里更为突出。

  就是说,1202年了,还有人在等《白夜追凶》出续集,只是依旧没等来......

  在观众想看续集的呼声中,也有不少剧紧跟热度“售后”。

  《小欢喜》和《少年派》的第二部已经在筹备拍摄过程中。

  但,这一部剧能拍第二部,确实有些出乎意料。

  两年多过去,还有人记得在“恶”边缘徘徊的他们吗?

  有人,因为哥哥是加害者,全家人隐姓埋名重新生活,

  有人,因为孩子是被害者,发誓不会发过加害者。

  当加害者被法律制裁,家人却被他连累,被世人唾弃,不敢抬头做人,活在阳光下......

  当被害者家属一直困于失去孩子的痛苦之中,情急之下差点变成恶人,对加害者家属进行二次伤害......

  《我们与恶的距离》不仅借主角之间复杂的关系讲人性,更把讨论的重点问题放在了新闻媒体、司法审判、社会舆论三者的存在和矛盾中。

  剧集一开始,就讨论了新闻传播中“媒介审判”的问题。

  大众对某个社会案件愤怒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舆论先行司法程序给加害者定罪的情况。

  辩护律师被民众扔东西,加害者家属被舆论压得喘不过气......

  此外,还讨论了很多媒体工作时会遇到的问题。

  媒体是否应该为了抢时效性,跟风报道还未考证的新闻?

  媒体应该如何选取合适的新闻,获得最好的流量?

  媒体是不是应该承担大众和专业理论的沟通桥梁,科普“精神疾病”真正的症状?

  其实,看完剧后我们都有一个感受,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一旦给某些问题答案,给某些事情贴上标签,就容易让大众产生刻板印象。

  “去标签化”也是本剧着重讨论的一个问题。

  当我们站在加害者家属的视角去看问题,我们也希望社会给没有犯罪的他们多一些包容,让他们挺直身板生活。

  当我们站在被害者家属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也会像剧中的母亲一样,不冷静。

  但是反过头想想,孩子已经不在了,加害者的妹妹也没有做错任何事,我们又凭什么让他们偿还不是自己犯下的错误呢?

  正如编剧吕蒔媛说的,“但我就是很坚持不要,因为你给了答案,就是贴上一种标签。”

  2016年,台湾推出植剧场后,台剧不再是浮夸的偶像剧,满屏灰姑娘嫁给有钱人。

  《荼蘼》《一把青》《麻醉风暴》等深度剧集越来越多。

  2019年,《我们与恶的距离》播出后,口碑收视双丰收,被很多人称为台剧的崛起之作。

  因为在这个故事里,没有绝对的恶人,没有绝对的善人。

  主角没有光环,所有人都受困于现有的社会环境中,受困于社会给他们的标签中,成为舆论讨论的对象,经历着“舆论杀人”......

  如今,《我们与恶的距离》决定延续这个IP的名字制作第二季。

  据相关消息:第二季将会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全新的阵容。这一次又会聚焦那些社会问题,带给我们思考呢?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我们与恶的距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