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用“智慧”赋能传播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用“智慧”赋能传播
2019年11月18日 16:31 新浪网 作者 蓝鲸财经

  11月18日,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主办,腾讯公司协办的“2019智慧媒体年会”在深圳举办。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秘书长丁伟作题为《用“智慧”赋能传播》的演讲。

  时下,有个热词叫作“跨界”。今天,我们就是一场“跨界”的大会,在座的既有媒体业界负责人和学界专家,也有互联网技术领域的“大咖”。本次年会主题是“拓界融合 智慧更新”,我们希望借此机会,通过分享和交流,加深对互联网新技术的认识,研究智慧媒体的发展趋势,助力将媒体融合推向更加深入。

  今年9月19日,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正式亮相。在这里,请允许我介绍下人民日报“大家庭”中的这个“新成员”。

  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是人民日报社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和新媒体发展的资源整合平台和投资发展平台,有三个业务板块:新媒体创新平台、新媒体研究智库和新媒体文化产业投资。简言之,这是一个技术平台、智库平台,也是一个投融资平台。

  技术平台联合国内顶尖企业和研究机构,围绕媒体深度融合亟需的技术进行研发和应用;智库平台依托各个理事单位,吸引国内外相关行业的一流专家,聚焦智慧媒体发展的重要课题,重点解决媒体发展、行业分析、政策研究、前沿动向等问题;投资平台创新深度融合的投资、技术、市场运作方式,实现重点项目的资金、技术、人才保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人民日报为什么要成立智慧媒体研究院?“智媒体”传播有那些趋势?如何用“智慧”赋能传播?接下来,我结合人民日报新媒体的建设和运营实践,分享几点体会,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一、移动媒体发展:从“互联网+”迈向“智能+”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近年来,媒体大力推进“互联网+”,纷纷建设“两微一端一抖”等。经过几年发展,目前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布局已基本完成。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持续发生深刻变化,媒体融合正从“融媒体”迈向“智媒体”,从“互联网+”迈向“智能+”。有人形容,如果说“全媒体”是媒体的物理反应,“融媒体”是化学反应,那么“智媒体”则是媒体的基因进化。因此,我们除了要明确“移动优先”的战略,还应该提前着眼在智慧媒体领域布局。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应运而生。

  二、无视频不传播:从可读到可视,视听体验成“铩手锏”

  “无视频,不传播”,在5G时代,这句话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短视频独立用户数达到6.4亿,增速居所有互联网细分领域首位。着眼于此,人民日报加快向短视频布局、向可视化发力。就在9月份,我们推出了“人民日报+”短视频客户端。这是一个PUGC聚合平台,具备视频、直播以及人民问政三大功能。

  5G等新技术的普及,还将推动视频声画质量显著提升,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视听体验。 随着5G的到来,特别是像折叠手机这样的新的技术形态的出现,视频生产将向更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一些突破时长的高品质视频,特别是和4K、8K、VR等结合的精品视频将获得增长空间。今年国庆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以电影级品质摄制MV《我爱你中国》,一经推出就被广泛转载,并在全国众多电视频道和线下大屏播出,全网播放量超过2.5亿。

  三、算法改变传播逻辑: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

  在海量信息与海量用户之间建立精准、高效的连接,算法推荐正在成为改变信息传播的逻辑和规则。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算法推荐虽然不能决定内容,但会决定内容分发的路径、速度和效率。当然,算法不是中立的,而要确保其在主流价值驾驭之下。9月,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7.0版本,主流算法推荐系统作为核心亮点之一,通过质量把控、智能分发和传播反馈三个重要步骤,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目前,我们正在对算法进行优化,努力做到既实现精准推荐,又体现主流价值判断,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四、当“互动新闻”遇上“沉浸传播”,内容创新无止境

  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为传播样式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信息可以突破现有的以声音、画面、文字为主的2D呈现方式,实现亲临新闻现场的3D呈现。例如,用户可借助VR技术瞬间“抵达”新闻现场,并进行360度全景审视。可以预见的是,交互式新闻、沉浸式传播,日益成为内容生产的新潮流。继“军装照”之后,人民日报推出的《56个民族服装任你选》成为今年国庆期间全网互动人数最多的一款H5,用户置身其中亲自参与生成内容,成为传播链条的一环,实现“裂变式”传播,生成的民族照超过7.38亿张。

  五、大数据时代:谁拥有数据,谁占据主动

  大数据是建设数字化社会、智慧社会的支撑,成为数字化生产时代的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主流媒体而言,善于利用各类大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维用户特征描绘,更准确把握网民社会心态特征,对于舆论引导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准化大有裨益。当大数据结合5G、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在智能生产、智能分发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威力不可小觑。

  六、万物皆媒:从渠道传播,到场景传播

  未来将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智能终端将不再局限于手机,智能音箱、可穿戴设备,甚至手表、眼镜、牙刷等个人物品,以及停车位、垃圾箱等基础设施都可以连成一体,都可以成为媒介。屏屏可传播,处处皆入口,跨界融合将成趋势。

  新技术环境下,用户的画像越来越清晰,用户时间、空间、情绪等所构成的信息消费场景越来越精确,场景日益成为媒体传播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媒体从以往依赖渠道传播,将更多转向场景传播,提升传播的精准度。今年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全新的时光博物馆、时光大篷车,综合利用大篷车、高铁、油轮、无人机等载体,用快闪店、短视频、MV等形式,极大扩大了覆盖面和影响力,活动线下参观人数超过30万次,线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25亿。

  各位朋友,各位同仁!

  刚刚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这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技术日新月异,这对主流媒体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技术不断在“变”的时代,我们将秉持三个“不变”。

  第一,做好内容的初心不变。

  做好内容是媒体人的初心。事实上,在海量信息狂轰滥炸的今天,优质内容依然稀缺。有的内容“有意义”但“没意思”,有的内容“很有意思”但“毫无意义”;有的媒体沿用老办法、老腔调,板着面孔、居高临下,用户不爱读、不爱听、不爱看。面对不断升级的新技术,必须积极适应,坚守内容品质,增强内容定力,不忘做好内容的初心,让主流价值传播得更广。

  第二,服务用户的真心不变。

  用户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技术再变,产品和传播都要围着用户转。要让用户“坐得下来”“听得进去”,必须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创新工作理念和内容传播方式,不断推出导向正确、形式多样、贴近用户的信息产品。从用户的多维需求出发,让用户直接参与到内容生产和传播中来,构建一个“以用户为核心”的生态,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媒体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第三,拥抱技术的决心不变。

  技术是媒体融合的发动机和加速器。传统媒体在技术研发上有短板,必须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着力于对新技术的快速应用。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的成立,正是我们拥抱技术的又一实践。我们希望搭建机制,促进技术、智力、资本等要素紧密融合,催生“化学反应”,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和多家企业、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合作伙伴的加入,期待在座各位的鼎力支持。让我们一起努力,在智慧时代分享智慧,共享力量,共创美好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新媒体新技术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