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不要和22:59下班的人做朋友”

“不要和22:59下班的人做朋友”
2019年12月11日 20:46 新浪网 作者 新浪娱乐V

  “每天只有2.27个小时属于你”

  前天晚上11点多,我刚关灯准备睡觉,手机突然收到了一条微信消息。

  点开对话框,一位好久不冒泡的朋友发来了一张图片。

  看着上面的打卡记录8:55—22:59,我大概猜到了他想说什么。

  果不其然,很快他继续发了一些消息过来:

  我已经连续一个月上班时间超过12小时了,很多时候甚至超过14小时;

  早上8点30出门,晚上10点多才下班,回到家洗漱完就该睡觉了,看着乱糟糟的房间觉得好烦都没时间整理,更别说看书、运动、社交之类的了。

  真的好累啊,感觉人生越来越没意思了,你说是只有我这样吗?

  说实话,像他这样的人太多了。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立,我们总是很忙,每天沉浸在忙碌的工作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早在不知不觉陷入了“时间贫瘠”。

  有调查数据显示:

  除去工作和睡觉,中国人日平均休闲时间是2.27小时,远低于欧美国家。

  深圳、广州、上海、北京居民每天休闲时间更少,分别是1.94、2.04、2.14和2.25小时。

  换句话说,就是每天只有2.27个小时属于你。

  除去洗漱等琐碎的事情,整块的时间所剩无几。

  年轻人的成长需求日益旺盛,人均可使用时间却日益减少,以至于很多人陷入了一种焦虑:

  一方面身体快要承受不住,另一方面是总觉得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

  正如很多文章所说,废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无形中的焦虑、压力从四面八方而来。

  比没时间更可怕的,是你的时间开始失控

  生活实苦,谁又不是一边不停地熬夜,一边不停地焦虑。

  苦的是,你的行动远远配不上你的焦虑。

  关于休息,有一句这样的调侃:你所谓的休息,不过是换个地方玩手机。

  平时总想着等周末或是放假了,一定好好地看书、学习把落下的补回来。

  事实却宛如脱了缰的野马,完全不受控制。

  有一位网友曾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计划好的周末是这样的:

  早上7点起床,8-12点写报告,下午2点-6点看书做笔记,晚上7-10点学英语。

  看起来时间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可真实的一天是这样的:

  早上10点起床,10-12点刷微博点外卖,下午2-6点玩手机睡觉, 

  晚上7点开始写报告,写了30分钟卡住了,为了找灵感继续玩手机……

  不知道有多少人从上面,看到了自己真实一天的生活。

  当一天就要过去,可是计划好的任务一个都没有完成怎么办?

  为了缓解焦虑,减轻内心的不安,人们往往会选择用其他的方式来补偿逝去的时间,比如熬夜背单词,熬夜看书,熬夜赶报告……

  这不仅是对虚度光阴的愧疚,还有对自己原地踏步、落后于人的担心。

  当过去已荒废,好像只有不断透支现有的生活,才能给未来些许安全感。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明白,你透支的一切,都有代价。

  前段时间,我被一个新闻给吓到了。

  一名20岁的大二女生,连续2个月抱着手机聊微信聊一晚上,右眼暴盲,只剩下光感。

  视力在短时间内,突然下降到几乎失明,可以说是“瞎”了。

  严歌苓在《花儿与少年》中写道:开成花灾的玫瑰不是灿烂,而是荒凉。

  透支就是这样,你只看到了眼前的灿烂,却忽略了背后是无尽的荒凉。

  也有人知道身体很重要,到点了就睡,睡前告诉自己:明天一定努力补回来。

  只是所谓的明天从未真正到来。

  我有一个朋友,工作一年打算考研究生,刚开始时间比较充裕,经常看一会书玩一会手机。等到考前一个月,才发觉时间不够用了,觉得自己肯定不行选择了弃考。

  后来他准备法考,刚开始还会在朋友圈打卡,中间因为加班断了几天,之后再也没有打过卡了。

  “因为加班所以得好好放松一下自己,明天再复习也行”,明天复明天,啥事都没做成。

  真的没有时间吗?不是的,他也知道如果当初能好好利用时间,结果会完全不一样。

  现在偶尔还能看他发朋友圈,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坚持住,眼看着自己一步步后退,原来瞧不起的人都混得比自己好。

  虽然心有不甘,但是因为根本没有下功夫,只能停在原地。

  一个人做事情,最怕的就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因为学习是一种习惯,成长是一种习惯,精进是一种习惯,留着原地也是一种习惯。

  你若是一年两年都没成长,最终也会习惯每天不成长的状态,毕竟不成长本身是人最舒服的状态。

  或许不是时间不够,而是你已经习惯了让自己“忙”到没时间成长的感觉。

  时间,是年轻人逆袭的唯一资本

  我很喜欢作家栩先生说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几乎都遵循资本的马太效应,金钱、人脉乃至教育,都是越富有的人越有,越穷的人越缺乏。

  只有时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恒定的。

  当你刷抖音的时候,就不能看书本;当你打游戏的时候,就不能练口语;当你聚会的时候,就无法思考。

  时间是最公平的,不同的分配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

  前段时间,清华学霸的作息表上了微博热搜。

  凌晨1点睡觉,清晨6点起床,6点40开始学习,晚上9点到凌晨1点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清华大学官微转发并写道:这样学习,想不当学霸都难!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嘴上说努力的人很多,真正坚持到底的人少之又少。

  那些你羡慕的人,在聚光灯下,看起来是如此轻松。

  其实,他们只是把时间都花在了你看不见的地方罢了。

  成功的背后,是极致的投入和付出。

  就像郭德纲说的:“你可能是那一夜认识我的,可我绝不是一夜成名。”

  世上本没有逆袭,所谓的逆袭都是你厚积薄发的努力。

  那些优秀的人,并没有比你拥有更多的时间,他们只有把时间花在了一件事上并且高度自律。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没有时间,只是把时间和金钱都花费到了,那些对人生毫无帮助的事情上了而已。

  你的时间花在哪,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个人时间越来越自由的3种迹象

  一个人若是想要实现时间自由,首先要理解一个词:活在当下。

  什么意思呢?

  复旦大学教授陈果在她的课堂上分享过一句话:人生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过去是完成了的现在,未来是现在的延续。

  当过去已经不可逆转,大家总想着未来怎么弥补,比如明天一定要早起,一定要读1小时书……

  却忘记了未来就是现在延续出来的时光,当你用心地过好了现在,也就善待了过去和未来。

  倘若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通过一些方法改变自己地困境,早日实现时间自由。

  ● 断舍离

  如果你觉得自己太忙,事情太满,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断舍离,尽可能地砍掉不必要的事情。

  曾经有一个真人秀节目,要求参赛者记忆传送带上的东西,在规定时间内,参赛者记住的东西都可以带回家。

  结果是,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心仪的几件物品上的人,往往得到的最多。而那些想记住所有物品的人则收获最少。

  生活就像“传送带”,许多任务和诱惑会不停地经过我们身边。想要完成所有的事情是不可能的,要学会适当地暂停和取舍。

  ● 微习惯

  事实证明超一半的flag都会倒,因为很多人立的flag都太大,容易让人执行的时候望而生畏。

  《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曾在书中提到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刚开始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做30分钟的俯卧撑,可是不管怎么给自己打鸡血就是不想动。

  直到有一次,斯蒂芬心想做一个就得了,当他开始做第一个俯卧撑的时候,一切都不一样了:既然摆好了姿势那就多做几个吧,要不做一个引力向上吧……最后他锻炼了20分钟。

  这就是微习惯的力量。

  如果你要看一本书,微习惯可以是看一页书,如果你要写3000字,微习惯可以是写50字……

  一个人开始时间自由的另一个迹象,就是懂得从微小的习惯开始,在最短的时间内立即行动,让自律成为一种本能。

  ● 时间颗粒度

  时间颗粒度,就是指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单位。

  有的人时间颗粒度是1天,比如经常打游戏把作业留到明天的大学生;

  有的人时间颗粒度是半天,比如喜欢开会开半天的领导;

  有的人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比如王健林,15分钟一个行程;

  有的人时间颗粒度是5分钟,比如比尔盖茨,一些安排动作(握手等)甚至精确到秒。

  一个人的时间颗粒度越细,那么做事也就更高效,他们对自己的时间,有很强的把控感。

  如果你的时间颗粒度是1天,那么1个小时2个小时的虚度对你来说并不算什么,而如果你的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做事的紧迫感就会大大提升,因为每一分钟对你来说价值都很高。

  如何把一天过成48小时?

  当你有意识地观察、并细化自己的时间颗粒度的时候,你就能感受到。

  这篇文章来自每天把文章念给你听的【行动派】。

  每天的头条文章里,都可以免费收听文章,用悦耳的声音唤醒你的新一天。行动派已经发表超过近600篇精选文章,你也一起加入吧~

  行动派还会不定期的举行“太空仓”线上免费分享会,邀请牛逼的达人们分享各种有料的干货和顶尖的思维。曾邀请过逯薇、李尚龙、薛良凯、李柘远、艾力、成甲等40位大咖。

  你还可以在行动派各个城市的伙伴圈集结到同频率的小伙伴们,一起早起、看书、健身,或是自发组织各类线上线下活动,用行动来改变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焦虑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