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95后带客户坐地铁遭老板怒斥”,我却在评论区里细思恐极!

“95后带客户坐地铁遭老板怒斥”,我却在评论区里细思恐极!
2021年10月19日 20:10 新浪网 作者 销售兵法

  作者:唐一(富书主笔)

  毁掉一个人

  贴标签就够了

  最近出了一条挺有意思的新闻:

  南京一位95后员工在网上发帖,说自己去机场接客户回公司和老板开会,为了不耽误开会时间,带了客户坐地铁,客户也觉得满意,结果被老板怒斥“不带脑子”。

  这条新闻一出,立刻上了热搜,网友们对此的看法发生了尖锐对立。

  有的网友站在老板的角度看待问题,主张这件事员工最大的错误不是带客户坐地铁,而是没有及时和老板沟通情况,自作主张。

  也有网友认为老板小题大做,而员工的比较灵活,可以接受。

  其实双方都有些道理,这本来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

  可是,却在评论区里发生了很奇葩的一幕。

  有部分网友以这件事为依据,把矛头指向了95后的年轻一代。

  又是95后,现在的小屁孩就是不懂规矩;

  现在的年轻人,不像当年我们那样懂事了;

  年轻人除了玩手机,还会做什么?一点小事都做不好。

  面对这些评论,我就觉得非常奇怪,这位员工做事不妥当,确实有值得批评的地方,怎么就能扯上95后、年轻一代?

  一位95后员工做事有纰漏,又怎么能用来说明全部95后都“只懂玩手机、一点小事都做不好”?

  这就不是就事论事的做法了。

  其实,类似的话,每每发生社会新闻时,总能看到:

  比如,前段时间,长沙女孩深夜被刺。有的人就说,那女孩有纹身,一定不是什么好鸟;

  上个月,一辆卡车抛锚在河南,车上的井盖被人搬走。于是有的人又跳出来说:你看又是河南人,果然哪里都是骗子小偷?”

  还有前天,芒果台小明星大闹火车站。就有人言之凿凿:娱乐圈里的明星都是暴发户,没素质。

  类似这样的说法,其实都是在给一个人甚至一个群体贴上“标签”。

  心理学上有理论认为,给人贴标签的做法,不仅会影响我们对一个人的判断,还会让别人做出和自身标签相吻合的行为。

  也就是说,即便一个人天性纯良,你给他打上“坏人”的标签,总有一天他就真的变成坏人了。

  真的,想要毁掉一个人的一生,给他贴标签就够了。

  千万别轻易

  给孩子贴标签

  刷爆全网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说的其实就是一个“贴标签”的故事。

  哪吒因为是魔丸转世,所以一生下来就被乡亲们视为妖怪,他一出门,周围的人都会惊恐地四散逃离,一旦有小孩子想和他玩,还会被家长立刻抱走。

  不少人一看他出现,甚至会用泥巴、臭鸡蛋砸他,一边砸还一边骂:“滚开,妖怪!”

  一个人的童年记忆会影响一生。

  在现实生活里,如果一个孩子被人看作怪胎,处处欺负。你可以想想会对他产生多么负面的影响。

  哪怕他内心其实非常善良,也变得像乡亲们说的一样,四处捣乱,弄得人心惶惶,真的和妖怪没有什么区别。

  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

  “既然他们说我是妖怪,我就当妖怪给他们瞧瞧!”

  心理学上认为:所谓的标签,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暗示,人都是社会性动物,如果外界给他们贴上标签,其实就是给予他们非常强烈但消极的心理暗示。

  被贴上标签的人,往往会无意识地根据自己被贴上的标签去寻找归属,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最后变成了标签所说的那种人。

  试想一下,我们从小到大,被父母和长辈们贴过多少标签?

  “贪吃鬼”、“大懒虫”、“自闭症”、“做事粗心”、“不合群”……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粗心,也不是真的不合群,我们只是偶尔不小心做错了一件事,或者偶尔遇到陌生的小朋友,不愿意和他们一起玩,更愿意自己待着。

  但家长动不动就给我们贴上标签:

  你真的太粗心了;你怎么那么不合群;小心以后没有朋友。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真的变成他们口中粗心、不合群、懒惰……的人了。

  我有个发小,从小就被父母打压式教育,父母总爱说他窝囊、没用、做什么都不会,甚至我去他家玩,他父母还会直接说:人家那么厉害,你多和人家学学。

  其实他父母心里也没啥恶意,那个年代的教育方法都这样,但这样的后果是,我发小现在30岁了,一直活在“我不行”的阴影里。

  他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自信,总觉得自己做不好,哪怕遇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不敢全力去争取。

  别人强加于它的标签,已经融入他的身体里,成为了他身体的一部分。

  我们永远不知道,如果当时没有被贴上种种标签,他会不会变得更主动、更自信。

  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看似无心的“贴标签”的行为,改变了他的一生。

  最可怕的一句话是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克劳特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找来一群人,让他们进行慈善捐款,对于没有捐款的人,一部分被告知:“你不是一个慈善的人”,也就是被贴上了“不慈善”的标签,另一部分人则没被贴上这一标签。

  然后,克劳特教授组织没捐款的这群人再次进行了一次捐款,这次大家都捐款了,但有意思的是:

  那些被打上“不慈善”标签的人,捐的钱要比那些没被打上这一标签的人要少得多。

  克劳特教授估计,那些被打上标签的人,心里想的大概是:“既然我已经是不慈善的人,干嘛还要捐那么多钱?”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会陷入一种负向循环:“反正我就是做不到,再努力又有什么意义?”

  久而久之,最后我们真的变成了标签所说的样子,哪怕我们并没有那么糟糕,我们也没有可能变得更好了。

  曾有一位朋友问我,到底要如何战胜拖延症,我给他支了几招,过了一段时间我问他情况有没有好点,他说没有。

  我问:你有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一个小目标吗?他说:没有。

  我问:你有没有先易后难,先把最简单的事情解决掉?他说:没有。

  我问:那你有没有安排好日程,用deadline来刺激自己。他说:没有。

  我有点崩溃了,干嘛你什么都不做?他很干脆地回答我:

  “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我就是这样一个拖延的人!”

  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实在太常见了。

  一旦自己给自己贴上了标签,就是拒绝了自己能够变好的一切可能性。

  这个时候,所谓的标签,往往只是一个借口和托词,我们不愿意改变自己,也不愿意费力气去花时间成长。

  到了最后,面对我们的失败和痛苦,我们只能用种种标签来安慰自己: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殊不知,导致我们沦落到这一田地的,正是我们给自己贴上的种种标签,如果不抛开这些标签,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去除标签

  才能发现生活的真谛

  我们为什么会习惯性地为别人贴上标签?

  因为除了贴标签,我们找不到更加方便快捷地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

  因为不知道别人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也不愿意花时间去思考、体会,就只能给对方贴上“95后真没用”、“广东人就是爱乱吃东西”、“她爱纹身一定是个坏女孩”之类的标签。

  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就根据别人的期待,为自己贴上种种标签,却不愿意去了解自己到底是怎么一个人。

  这样的后果是,我们都热衷于为别人贴标签,为自己贴标签、卖人设,活到最后,我们越来越迷茫,都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样,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类人。

  即便是你所期待的“正面标签”,既阻碍了你发现真实的自我,同时也像一块枷锁一般,扼杀你迈向更广阔天地的可能性。

  觉得自己“情绪稳定”,是不是遇到伤心的事情就不能失声痛哭?

  觉得自己“非常勤奋”,会不会让你在不该努力的时候也在瞎忙?

  这样的人生,多么苍白啊!

  正如作家李尚龙说的:

  “总给自己设标签,加人设,也是一种假人的状态。”

  所谓的假人,其实就是活不出真正的自我,只能在别人的期待之中,按照别人的意愿行事。

  要摆脱这一切,最好的做法就是放下标签,就事论事。

  永远不要因为别人只看到你的一面,就觉得自己不够好。也不要只看到别人的一面,就急于给别人贴标签。

  请记住,所谓标签,无非就是一个刻板印象,无形中是给自己的成长设限,而人类的成长,永远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人痛苦的根源在于,轻易认同他人对自己的偏见。

  正如作家李尚龙所说的:

  “人最可怕的不是给自己贴标签,而是贴了标签就把自己牢牢控制在标签中,从此,生活圈子越来越小,人设越来越不敢崩,活成了一个狭隘的人,最后还要自豪地和别人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作者简介:唐一,富书主笔,90后职场老司机,专注于个人成长和职场心得,多篇文章全网阅读量过千万,立志为所有向上努力者提供力量,现居广州,知乎@唐一,新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和3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知乎、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书(ID:kolfrc)

  月薪6000在中国什么水平?看完你就不焦虑了2021-10-18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老板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