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江苏“十三太保”,到底有多富、有多强?

江苏“十三太保”,到底有多富、有多强?
2021年10月26日 10:14 新浪网 作者 自游乌托邦

  ▲南通素有“建筑铁军”之美誉。摄影/杨斌

  -风物君语-

  “十三太保”大内斗

  斗出了工业第一大省江苏

  江苏到底有多富?且看一条新闻:2020年1月17日,江苏统计的贫困人口,为6户17人,而江苏省2019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4万元大关,再对照2020年国家人均4000元的脱贫标准,“我能打十个”这句话,可不是空口说说。

  

  ▲ 江苏人有多富?制图/五月

  虽然说区域定义成迷的苏北经常被黑“穷”,但江苏的区域经济依然是很均衡的,最后一名与第一名规模仅差6倍多,而江苏的“十三太保”均为全国的百强市,更是有23个县进入中国百强县(市)之列。

  

  ▲ 江苏的县(市)有多强?制图/五月

  江苏的强,更跨越了这些直接的数据,它“散装”在江苏广阔的平原乡镇之间,也“散装”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里。

  假设你每年要用掉10根牙刷,那其中有8根就来自扬州杭集镇平时去眼镜店配的眼镜,有75%来自镇江的丹阳市每10所中小学校的校服,就有8所被连云港灌云县承包;南通的家纺,占据全国的40%;泰兴黄桥镇更是中国的小提琴之乡,每10把国产小提琴就有7把从这里走出……

  

  ▲ 江苏工业有多“高新”?制图/五月

  而要论起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江苏就更有底气了: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软件、新能源、海工装备、汽车生产销售等多个产业规模居于全国第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二而江苏传统的机械、石化、纺织等工业行业,也走向了生产装备自动化,紧跟国际先进水平的步伐。

  

  ▲ 徐州睢宁县姚集镇太阳能光伏。 摄影/李传新

  江苏“十三太保”,则因为最近全省“散装”出动支援湖北,在全国声名鹊起。在赚钱不是什么事儿的江苏人看来,援助同胞,那是一件能够彰显精神与阔气的大事,也难怪江苏全民上下,以“县大队、区小队”的模式“散装”出动,这是一个平日“内斗”大省显示出的精神底气。

  

  ▲ 昆山工业产业园。 摄影/学文映像

  大到来自徐州、昆山等地,建设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挖掘机、铲车、活动板房建材;小如来自无锡、南通各民营企业的电视、饮水机等日常设备;基础如宿迁市沭阳县蔷薇村拉来的10万斤“上海青”蔬菜,这些慷慨援助的背后,站着一整个江苏人“拼凑”起的变形金刚。 

  

  

  

  

☞ 左右滑动查看 ☜

  

▲ 图1:启东天鲲号,摄影/杨斌;图2:南通“海上三峡”风电项目,摄影/黄海;图3:智能制造助力南汽产能翻番;图4:南京医科大学的江苏省异种移植重点实验室。摄影/刘成贺

  

  “十三太保”背后是整装的“苏大强”

  在江苏,有南京、苏州、无锡、南通、扬州、徐州、常州、泰州、盐城、镇江、宿迁、淮安、连云港(排名不分先后,特此注明)十三个地级市,每一个都有省一级别的经济体量。

  

  ▲ 2019年江苏13个地级市GDP排名。制图/五月

  这“十三太保”,隐约在经济和地缘上“三极”分立:南京、苏州、徐州。它们分别可以说是靠近上海的苏锡常苏南区域、安徽江苏交界区域、苏北区域(乃至山东、河南交界处)的中心城市。但不得不说,这个“三极”看起来依然像是拼起来的。

  

  ▲ 太湖周边农田村庄。 摄影/孙传忠

  这当然涉及到复杂的地缘、文化、经济等诸多问题,“散装”江苏的诞生,首先来源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在全国各省、自治区中,江苏的平原面积占比排名第一,全省七成以上皆为平原;而广袤的土地上江河奔流,水域面积占比同样位列榜首,共有河道2900余条,大小湖泊近300个,东部更是拥有绵长的海岸线。

  江、河、湖、海在一省之内齐备,纵横的水网将平原划分成不同的地理单元,因而在各个时期诞生了许许多多、群星璀璨的中心城市。

  

  ▲ 苏州工业园区航拍。 摄影/韩阳

  不过在历史上,江苏的“中心城市”,从来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苏北苏中苏南,可都齐活了。

  南京无问南北,坐拥“安徽”

  江苏的散装,其实可以按照语言大致划分,苏南吴语区,看着都是吴语,隔个村儿就听不懂是啥了苏中分散着吴语和江淮官话,在听得懂和听不懂之间呈现薛定谔状态至于正宗苏北,宿迁徐州连云港,说的都是北方官话,已经和山东接上轨了。

  语言不通,自然成为天天“内斗”的原因之一,不过不得不说,正是因为“互相鄙视的内斗心理,成为了江苏人争先恐后,努力发展的动力。

  

  ▲ 南京河西CBD是国家重要的金融集聚区和中央商务区 摄影/熊伟

  江苏省会南京,就非常尴尬,苏南人认为,不说吴语的南京人属于苏北,苏北人又认为,长江南岸的南京,属于苏南。被推来嫌去的南京“大萝卜”,哇一声就哭了。有道是,如果有哪家公司打着江苏xx公司的旗号,那多半就是在南京开的。南京的“南”,可见一斑。

  网上流行将南京称作“徽京”,这倒也有一定道理。地缘上,位于江苏省西南端的南京,北面、西面、南面三面深陷安徽的怀抱。地位上,南京最为重要的时候,就是朱元璋以南京为首都,设江南省。当年在南京设立的承宣布政使司,辖14个府,如今有9个都属于安徽。

  

  ▲ 行驶在皖赣铁路石拱桥上的客车。 摄影/王璐

  对在历史上与安徽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南京而言,江苏像是“后妈”;于江苏而言,南京像是“继子”,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交通也可见一斑:南京有直达安徽各地级市的火车,却没有实现火车直达江苏各市,作为江苏的省会,南京或主动、或被动地“被孤立”了。

  

  

☞ 左右滑动查看 ☜

  

▲ 位于江宁大学城的东南大学和鼓楼老校区的南京大学。 摄影/李勖晟

  经济上,南京2019年生产总值约为14030亿元,虽然比苏州少近三分之一,但也一直稳居江苏第二。但是南京在带着“小弟”镇江实现宁镇合流之后,已经逐步形成南京都市圈,就连周边的安徽蚌埠、马鞍山等市也在商讨融入其都市圈范围,南京的辐射范围在不断增大,还是跨了省的。

  而且南京号称中国“科教第三城”,光大学城就有三个,合计40所高校,人才优势丰厚,其互联网、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也多于以制造业为主的苏州,目前仍有许多人坚持认为:南京的经济地位超过苏州是必然的,只不过是迟早的事。

  

  

  

☞ 左右滑动查看 ☜

  

▲ 图1: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工业机器人进行最后的检测。图2:苏宁智慧云仓;图3:江北新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展示中心。摄影/刘成贺

  

  苏南小村镇有大格局

  苏南的崛起,可以说是江苏“散装”的代表,毕竟那些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敢为天下先”的,大都是一些偏远小镇,苏州吴江最发达的乡镇之一震泽,位于江浙交界,离吴江市区最为边远;而后来成为“中国眼镜之都”的镇江丹阳,当年乡企最发达的黄塘镇,不但远离铁路、运河、高速公路,更是避开了所有的县市干道。

  

  ▲ 震泽古镇。 /图虫·创意

  但就在这一个个“大市场的小角落”里,苏南的经济飞速地发展了起来,截至2019年,传统意义的苏南(苏州、无锡、常州)三市GDP已约有38219亿,占据了整个江苏的半壁江山。别的不说,只看交通,苏南只有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修建或规划了十多条铁路,而每个城市的地铁都修得热火朝天。

   

  

  ▲ 被称作“大裤衩”的苏州工业园区东方之门。 图/VCG

  要说起江苏经济的老大哥,那苏州无疑可称为第一。

  而这个老大哥,本身也是“散装”的,若是抛开了苏州代管的四大县级市:地铁直通上海的昆山、凭借几块“边角料”地形逆袭的张家港、自然禀赋和工业实力均为一流的常熟、背靠上海的太仓,那苏州引以为傲的经济优势,也就去了大半了。

  这四个县级市,分别位列中国百强县(市)的第1、3、4、7位,经济实业更是特有特色。

  

  ▲ 昆山浦东软件园。 摄影/学文映像

  昆山,有世界各地数千家企业落户,比如以统一、捷安特等为代表的多家知名台资企业,就是昆山被称为“小台北”的缘由。这里仅进出口总额就超过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吸引了大量来自上海的资本,连续15年蝉联全国百强县第一,无法被超越。

  

  

  ▲ 上图:沪通高铁张家港站的“工地协奏曲”(图片经艺术化处理),下图:“华夏第一钢村”永联村的永钢车间。 摄影/肖顺清

  张家港,本是原来常熟、江阴的一部分合并而成,本地人戏称为“边角料拼成的,却凭借天然良港的优势和敢打敢拼的“张家港精神”,自群雄竞争的长三角华丽逆袭,发展起连续11年入围世界500强的沙钢集团等本土企业。

  

  ▲ 太仓港中石化码头。图/图虫·创意

  

  ▲ 太仓科教新城。摄影/李琼

  常熟早已不是那个“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的农业“福地”,而是拥有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个千亿级”产业为代表的全域产业链;东濒长江,与崇明岛隔江相望的太仓则与上海全面接轨,以太仓港连接世界。

  不过要论上世纪80年代江苏发展的排头兵,其实还是无锡这座城市的面积,大概只相当于0.55个苏州,却在经济发展上压制了苏州十几年,即便是改革开发的先锋深圳,也是在1994年才第一次超过无锡。

   

  

  ▲ 无锡江阴。 摄影/李勖晟

  今日的无锡,依然是一个有约11582亿GDP的庞然大物。无锡内部的“散装”,在于围绕太湖区域的江阴和宜兴,它们分别位居无锡经济贡献榜的前二。江阴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年吞吐量超过一亿吨,沟通大江大海的江阴港;而全力布局环保科技产业、拥有“中国电缆城”官林镇的宜兴,也远不止是一个专业搞紫砂壶的“小镇”。

  

  ▲ 江阴港。 摄影/黄丰

  无锡经济的优势,还在于知名企业扎堆,这里有59家企业位列中国企业500强,数量位列全省第一。排行第一的那家企业,则正是那个电视上天天广告轰炸的“男人的衣柜”,位于江阴的海澜之家。

  北濒长江,东临太湖的常州,存在感比起前两位大哥,似乎要薄弱得多,外人第一印象,大多是那个占地600多亩的恐龙园。不过常州本身7401亿GDP的体量,比起西部地区的几个省,也已是绰绰有余。

  

  ▲ 常州恐龙园。 摄影/啃泥亚平脸人

  常州,可谓是今日苏南民营经济的代表,这里走出了红星美凯龙、中天钢铁、大娘水饺等诸多全国闻名的民营企业。而水力资源丰富,交通发达,让常州工业经济的重头戏,落在了机械制造行业上,且不说凭借轨道交通、智能设备等产业频频和常州叫板的武进区,石墨烯、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业,更是全球领先。

  

  ▲ 常州天山重工机械公司。 摄影/芽芽

  

  苏中长江北岸的“三连星”

  苏中地区,在江苏的经济带划分里,但一般不在江苏人的本地认知里。苏南人嘲笑苏中:“都是刚波宁(江北人),非要自称‘苏中’?”宿迁淮安等地区则会嘲笑面前自称“苏北”的苏中地区人。毕竟苏中方言在苏北人看来,同样是“十里不同音”。

  

  ▲ 扬州东关街 摄影/清溪

  苏中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南通三个地级市,受到上海经济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经济圈的三重辐射,三市均位列长三角十六个中心城市,在长江北岸至黄海之滨,成为冉冉升起的经济新星。

  历史上曾是“经济繁华”代名词的扬州,如今GDP却连苏州的三分之一都不到,长期和苏北的盐城打得有来有回,成了苏中的“垫底城市”,不过在23年的努力后,扬州终于赶超了盐城,也算是出了一口长气。

  

  ▲ 吴盐胜雪,扬州已非当年的食盐集散地,但江苏至今仍是全国最重要的盐产地之一,图为盐城盐场 摄影/清溪

  扬州为什么“没落了”?因为交通方式改变了。扬州,是一座命运与运河息息相关的城市,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来,处在长江与运河交点上的扬州,逐渐成为举世闻名的大都会,明清时期更因为盐商进一步崛起,所谓“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江南对园林的热衷,正始于扬州的盐商们。

  

  ▲ 京杭运河标志段,扬州运河三湾。 摄影/清溪

  而到了清朝末年,紧锁了四百多年的国门一打开,中国开始进入海洋时代,紧接着,一条条血管一样的铁路、公路在中国大地上密集生长起来,随即,上海这座既沿江、又靠海的魔都,迅速崛起,取代了扬州原来的位置,因河而兴的扬州,就这样衰落了。

  时至1949年,扬州解放时,工业非常凋敝,当时的城市工业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两爿半厂”扬州发电厂、麦粉厂和蛋厂,蛋厂因为上半年开工下半年歇业,故称“半爿厂”,工业总产值只有1亿元。不过如今经过70年奋斗的扬州,工业总产值也早已破万亿,正带着传统汽车产业、嬗变的电力装备产业等一系列机械产业,走在逆袭复兴的道路上。

  

  ▲ 扬州上汽大众仪征工厂 摄影/张卓君

  泰州,则可能是江苏“十三太保里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许多网友认为,如果当年扬泰不分家,那势必会成为一座苏中地区的“大中心城市”,而更多人对泰州的认知,则仅限于“蟹黄汤包”和“肉脯”。但是泰州的工业底子并不差,泰州靖江市的造船业,就是泰州市工业最闪亮的名片,仅2018年,这里就造出了全江苏超过一半的船舶,也占据了全国超过1/5的船舶份额。

  

  

  ▲ 靖江造船业摄影/啃泥亚平脸人

  不过要说到苏中的经济,还得看省内GDP排行第四,力压苏南常州,说着六大方言的“散装”南通。南通在江苏,本来就是人人皆知的一个城市,毕竟在这个教育大省,人人都是做着南通的卷子长大的。至于南通当地由于教学水平带来的不同镇之间的鄙视链,那就更有得说了。

  

  南通叠石桥家纺城。摄影/王小贝

  南通的经济从哪来?看看全国人民家里的床单、枕头、被褥等,就知道了,光一个位于海门市的叠石桥国际家纺城,2018年就有超过1100亿规模的成交额,今天,全国有40%的家纺都是来自这座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家纺城里的超级家纺产业集群。至于它是如何崛起的?那就得从光绪二十年的状元南通人张謇(祖籍常熟)开拓的中国棉纺织工业领域慢慢说起,又是一个很长的故事。

  

  

  

☞ 左右滑动查看 ☜

  

▲ 图1:南通叠石桥家纺生产线,图2:叠石桥家纺填充羽绒,摄影/杨斌;图3:南通大生“数字化纺纱车间” 摄影/许丛军

  并不穷的苏北到底在哪里?

  苏北究竟包括哪些区域?这简直是一个世纪难题。

  宽容一点的长江南岸城市,认为过了江的才算苏北;稍微苛刻一点,把南京、镇江也一并划进苏北去;而狠起来连自己都怕的上海人,甚至连长江送来的崇明岛都不要了,一并划到苏北去。于是,苏北就成了一个“各执一词”的地域。(注:本文所述苏北,以江苏省政府所划的苏北经济带为准,即“狭义的苏北”)

   

  

  ▲ 仍在不断“生长”的崇明岛,右下角是江苏太仓港摄影/傅鼎

  苏北地区,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属黄淮流域文化区,与吴文化的苏州核心区相去甚远,虽然曾经是多朝的“龙兴之地”,但历史上,长期受到黄河、淮河肆意横流困扰的苏北和周边的各位老邻居,不是各省边缘之地,就是贫困地区。

  一众“穷亲戚”,并不能给苏北一个实力雄厚的增长极,再加上政策不如苏南、苏中地区好,区域内各市又长期“各顾各”地发展,基础设施也不如苏南、苏中地区,大量的耕地受到农业发展的保护等一系列原因,差距越来越大。

  

  

  

☞ 左右滑动查看 ☜

  

▲ 图1:宿迁泗洪县洪泽湖湿地,摄影/李传新;图2:宿迁衲田花海,摄影/石耀臣;图3:徐州铜山区棠张镇的绿色原野,摄影/李琼

  于是,苏北给人的印象就一个字:穷。

  然而,苏北真的很穷吗?

  2019年,苏北地区GDP约为22693亿元,其中最低的城市宿迁,也已经跨过3000亿GDP的大关,稳居全国百强市之列,与苏南地区最低的常州比起来,仅占其41.8%,苏北穷的印象似乎是坐实了,但是如果我们放眼全国,就会惊讶的发现:苏北一点儿也不穷。

  

  ▲ 宿迁港港口装卸忙摄影/何小清

  2019年,青海省的GDP约为2696亿元,还比不上苏北最穷的一个市——宿迁(3099亿元),苏北穷吗?

  不过苏北经济比起“群雄争霸”的南边,相对确实不太均衡,这不均衡的一极,就在徐州,它的GDP占到苏北地区的31.6%,是苏北地区名副其实的“尖子生”。

  有人调侃说,江苏“内斗”的起源,就是源于苏北:楚汉争霸时期,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萧何追回了淮阴(今淮安)人韩信,帮他老乡刘邦打赢了泗水下相(今宿迁)人项羽。

   

  

  ▲ 微山湖畔的铜山利国镇,利国镇是全国有名的富铁矿产地,徐州的钢铁城摄影/郑舟

  而在历史上,最早因为农业、铁矿、地缘等因素成为“江苏”中心城市的,正是刘邦和萧何的老家,位于今天苏北的徐州。只不过,徐州在历史上屡次因为黄河泛滥而元气大伤,再度崛起,要等到建国以后了1953年,陇海线建成通车,与津浦线在徐州纵横相交,像当年黄河与运河相交一样,为徐州带来了新的生机。

  

  

  ▲ 上图:徐州高新区重卡生产基地,下图:铜山区茅村镇华鑫电厂摄影/李传新

  随后,徐州成为了一座工业气息浓厚的城市,冶金、矿业、重型机械……徐州的工业,带着一些“钢铁洪流”的滚滚气息,重工业也成为徐州三大千亿元产业之一。2017年,国务院批复徐州市总体规划,将她定位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向北带动山东南部、向西带动河南、安徽的几位老伙伴,徐州的地位,也在越来越强。

  徐州、宿迁之外,连云港则连接起世界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海陆结合的交通优势,使连云港这座“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在政策与交通的双重加持下,生产总值连续数年以每年100多亿的速度增长;淮安与盐城,除了传统的农业之外,新兴工业也在逐渐增多,“苏北五虎”,正在成为江苏省令人瞩目的一部分。

  

  

  

  

☞ 左右滑动查看 ☜

  

▲ 图1-3:连云港市连云区港口码头上的汽车、国际客运码头边的邮轮及连岛大堤,摄影/李琼;图4:淮安港,摄影/杨默

  江苏“十三太保”,个个都是好把式,但要问什么才能团结“散装江苏”?

  不知什么时候修起来的苏州国际机场?这也许能团结起一部分苏州人

  苏南苏北之间的高铁,何时能够不再去安徽绕一圈?这个问题大概能团结起大量的吃瓜群众。

  对省会南京投以殷切期望,早日成为真正的经济“老大哥”?确实能团结起其他12个市的江苏人。

   

  

  ▲南京南站附近的交通设计现代化,犹如演奏一曲立体交通乐章。摄影/刘慎库

  不过,要风物君说,不差钱的江苏人,最看重的依然是教育吧无论是一道来自南通人葛军的数学题、还是高考名额划分的问题,亦或是每一个江苏学子都很熟悉的南通小卷,都能在江苏“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散装”江苏,教育和与教育息息相关的声名,永远是件重要的事情,名在利前,因而也就有了一方有难,纷纷出钱出人,散装支援的浩荡景象。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