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上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采取的3个措施,究竟正确还是错误?

上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采取的3个措施,究竟正确还是错误?
2019年12月12日 23:55 新浪网 作者 泥腿探客

  1964年10月,约瑟夫去世后10年,苏联再次迎来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此次政变的目标就是把赫鲁晓夫赶下台。赫鲁晓夫上任后,虽然能力一般,也给苏联带来很多危机,但赫鲁晓夫全面否定前任的做法,并未赢得全部支持,苏联内部一直存在反赫鲁晓夫势力。这就是苏联内部矛盾。

  上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采取的3个措施,究竟正确还是错误?

  把赫鲁晓夫赶下台的是勃列日涅夫,此人是赫鲁晓夫一手提拔进入苏联核心领导层。但勃列日涅夫的能力比赫鲁晓夫还要差,很多人认为勃列日涅夫就是一个过渡性人物,迟早要被谢列平取代。谁都没想到勃列日涅夫虽然治国能力一般,但其阴谋策略却是第一流的。他成为元首后,利用计谋开始逐个收拾一些威胁自己地位的人物,逐渐掌握大权。

  上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采取的3个措施,究竟正确还是错误?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实际上就是赫鲁晓夫的一个翻版,根本谈不上治国策略,他既反前任,又反前任的前任。甚至叫停赫鲁晓夫改革,但没有提出更有效的治国方略。特别在对待赫鲁晓夫时期出现的“不同政见者”,勃列日涅夫的做作法让人不理解。

  被精神

  由于赫鲁晓夫的释放解压,苏联持不同政见者逐渐增多,各式各样的“持不见政见者”出现,很多人并不是真正的敌人,他们很多人热爱苏联,只是对现行政策及一些事物不满,但都被苏联归为“持不同政见者”行列。这也是苏联不加区分不科学的划分,也不善于“导”而给西方找到了缺口。

  面对不为涌现的“持不同政见者”,勃列日涅夫如何处理呢?勃列日涅夫做法粗暴。当时对一些不满苏联体制的人,以及一些没有社会危害,只是想法不与苏联高层合拍,有的太过幻想。

  上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采取的3个措施,究竟正确还是错误?

  毕竟苏联所谓的“持不同政见者”他们不是政治家,又加之苏联内部消息的封锁,很多人不理解,因此就会出现不同声音,但这种不同声音就成为“不同政见者”的标志。苏联国安会直接会对这些人宣布是“精神病患者”,即使本人及家人否认,也会直接被带到精神病医疗进行治疗。有些人被勃列日涅夫的这种做法感觉无望,直接屈服,有的甚至不说了,保持沉默,然后不久被释放。

  还有些人经过法院程序被宣布“精神病”。苏联抓捕一些人后,根据苏联《俄罗斯联邦刑法》第70条“反苏鼓动和宣传”或第190条规定“诋毁苏维埃国家制度,扰乱社会秩序,不服从国家管理的人员”。法院会根据此条规定进行起诉,然后再进行精神病学鉴定。通过精神病鉴定宣布此人为无责任能力的人后,再由法庭进行缺席不公开审判,判决将其送入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这种通过法院判决再送入精神病院的做法,也就避免被西方丑化的口实。

  上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采取的3个措施,究竟正确还是错误?

  据苏联资料记载,苏联退役少将格里戈连柯案件曾是一个典型案件。格里戈连柯曾在苏联第18集团军服役,1964年,他因为组织了一个名为“为恢复列宁主义而斗争联盟”,被关入精神病院。

  1965年后,格里戈连柯从精神病院出院,他出院后当搬运工维持生活,苏联当时给他按士兵养老金,被格里戈连柯拒绝。军人出身的格里戈连柯成为当时“持不同政见者”的代表人物。

  格里戈连柯继续不断发生自己声音,他支持克里米亚的鞑靼人返回故地,他甚至还成立一个人权组织,与苏联领导层对抗。

  1969年,安德罗波夫曾给领导层通报就指出:“反社会行为的破坏者格里戈连柯和克拉辛继续寻找可能途径,激活持不同政见者的破坏活动,并扩大持不同政见者数量……格里戈连柯和克拉辛甚至想成立一个协会,主要是监督苏联法庭的审判。但他们向上递交了申请书,还没有得到回复的情况下,对外散播已经在莫斯科、基辅等城市成立组委会。”

  上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采取的3个措施,究竟正确还是错误?

  安德罗波夫曾当过克格勃,这份报告与克格勃调查有关。1969年5月7日,格里戈连柯在塔什干被捕,然后送到谢尔比茨法医研究所进行检查,完事后宣布他是一个精神错乱者,又被送到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最后劝说他到美国治病。实际上就想赶他走。

  麦德维杰夫曾在国外出了对苏联生物学发展的书。但1970年,苏联竟然把这位科学家从家里强行送到精神病院,对其进行了强行治疗。主治医师利甫希茨认为麦德维杰夫有双重人格问题,并给出这位生物学家的结论,认为他作为生物学家,却总到一些事物不满,总想斗争。

  20天后,在国内外科学界人士呼吁下,麦德维杰夫才被释放。

  逐出国

  勃列日涅夫除了用“被精神病”的做法,对一些顽固不化的人,采取的是“甩包袱”做法,就是把一些持不同政见者逐出苏联。

  上世纪七十年代,特别是“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谈判期间,苏联一些持不同政见者与犹太人一起离开苏联,流亡西方。像马克西莫夫、麦德维杰夫、布科夫斯基等人移居到西方,当时出现一种怪现象,在国外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者居然多于国内的持不同政见者。

  上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采取的3个措施,究竟正确还是错误?

  而对于一些不愿离开苏联的,苏联也会把他们强行逐出苏联,像著名作家索仁尼琴,他写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出版后,就被勃列日涅夫批评。此后索仁尼琴的小说《癌病房》和《第一圈》在国外出版后,直接被苏联作协开除会员。

  1970年10月,索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苏联克格勃直接介入索仁尼琴的问题,想利用其出国领奖之际,把他驱逐出境。但索仁尼琴却坚定不出国领奖。

  此后围绕处理索仁尼琴的问题,苏联专门召开会议讨论,但也没有开出个措施和结论。后来索仁尼琴频繁会见西方记者后,苏联批准克格勃意见,把索仁尼琴驱逐出境。认为他与苏联国民身份不符,根据《苏联国籍法》第7条规定,剥夺其国籍。随后索仁尼琴不得不踏上流亡生活。

  上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采取的3个措施,究竟正确还是错误?

  遭判刑

  但苏联在对待“持不同政见者”的措施上,大部分采取判刑关押手法。据苏联有关资料显示,从1956年到1980年,“攻击苏联国家与社会制度的故意造谣诽谤罪行”的人,逐年递减。1956年至1960年是4676人,1976年至1980年是347人。

  虽然是递减的趋势,但大部分都赶出国了,因此并未按判刑统计。不过也能看出苏联也在调整政策,尽量少判,多“甩包袱”。

  上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采取的3个措施,究竟正确还是错误?

  结语

  勃列日涅夫实施的拙劣措施,不仅打击了一片,甚至把一些优秀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拱手送到西方,既给了西方的口实,也是西方的礼物。这些人在西方做出了很多贡献。而反过来看,削弱了苏联发展。

  另外,这些被逐出国的持不同政见者,成为丑化苏联一股巨大力量,也成为一股强大瓦解苏联的势力。因为他们出走,而且过上美酒加咖啡的生活,反过来带动了苏联国内更多人往外跑,而到国外最好的办法就是希望成为苏联眼中的“持不同政见者”。不得不说,此时苏联解体的大幕已经拉开。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