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这样的港片,怕是以后再也没人愿意拍了

这样的港片,怕是以后再也没人愿意拍了
2021年01月03日 08:15 新浪网 作者 库布里克的小丑

  今天说的这部港片,是1997年上映的。

  迄今,豆瓣3W+人打出了9.2分。

  这么看来,其实看过的人不多,豆瓣也将其列为冷门佳片。

  我很早就想写本片了。

  奈何当时能找到的版本,画质很渣。

  直到最近,终于有了修复版。

  惊喜之余,连夜重温。

  继而写文。

  

  此片是关于一名编剧的故事。

  此编剧成名于上世纪30年代,编过粤曲,电影剧本。

  他的才气,曾为粤剧圈所折服,他编写的戏,场场叫座。

  此人之才华是一流的。

  人是不羁的,性格是狂傲的。

  下场却是悲惨的。

  前半生,他风光无限。

  38岁后,人生开始走下坡路。

  后半生,他经常进出精神病院,其余大多时间则流浪于香港街头。

  1984年,此人病逝于香港青山医院(精神病院),享年74岁。

  电影中,则将他的结局,改写为孤身一人死于香港街头。

  这个故事,看过之后,却是余音绕梁。

  《南海十三郎》

  

  01

  谢君豪这人,大家估计脸熟,却叫不出名。

  当年他是凭借此片获得金马奖影帝的(同被提名的还有出演了《春光乍泄》的张国荣)。

  其后,谢君豪也在各类影视剧中担任配角。

  观众可能相对熟悉的,是《仙剑奇侠传》中的酒剑仙。

  最近一次屏幕上见谢君豪,则是《拆弹专家2》中的大反派。

  1997年,谢君豪获得影帝的时候,是34岁。

  如今,谢君豪已是57岁。

  但,南海十三郎这个角色,谢君豪却已演出超过上百次。

  

  是的,《南海十三郎》最初是话剧。

  首演于1993年。

  谢君豪则是香港话剧团史上最年轻的首席演员。

  那一次,工作结束后,谢君豪坐在渡轮上,为了打发时间,他打开了《南海十三郎》的剧本。

  不曾想,直至渡轮靠岸,他还被剧本深深吸引。

  下了渡轮,谢君豪还边走边看着这个剧本。

  

  后来,参加南海十三郎这个角色试镜的演员中,包括谢君豪在内共有三人。

  这套剧要求唱粤曲,但三人中,只有谢君豪是没有粤曲底子的。

  于是,谢君豪就请教另外两位怎么唱。

  那两位也不藏私,虽说是竞争对手,但话剧团却也有互助的传统精神。

  即使如此,短短时间,谢君豪也是难以记住那些粤曲的。

  于是,谢君豪告诉自己:

  南海十三郎是编剧嘛,他唱戏可能好,却也可能唱得很烂。

  所以,抓角色的重点还是南海十三郎的狂放,天才横溢,不羁的性格。

  最终,谢君豪拿到了这个角色。

  

  这之后,我不知道谢君豪背后花了多少功夫,但最终呈现在戏中,不说观众估计都会觉得他是有底子的。

  拿戏中经典的那段唐涤生拜南海十三郎为师的一段戏来说,谢君豪要在各个粤剧角色中来回转换,时而老生,时而花旦。

  不但没有露怯,更是惟妙惟肖。

  

  

  

  《南海十三郎》话剧版的导演是古天农和黄树辉。

  电影版则请来了高志森(导演作品包括《家有喜事》,影版《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两个版本的编剧都是杜国威(后面还有电视剧版)。

  名字不熟没关系,杜编剧作品除《南海十三郎》外,还有: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影版,剧版),《虎度门》,《如果·爱》,徐克的《刀马旦》,等等。

  这样的一个班底,在《南海十三郎》舞台剧首演几年后,将其搬上大屏幕。

  一下子,金马奖和金像奖,提名大杀四方。

  最终,杜国威获得了金马和金像最佳编剧,谢君豪获得了金马影帝。

  电影又反过来为舞台剧版做了宣传。

  两者相辅相成,锦上添花。

  

  那也是20多年前的事了。

  这样的题材,题材毕竟有着地域文化限制。

  毕竟粤曲更多局限于广东,港澳地区,何况如今这些地区的主流电影观众也很少看粤剧了。

  一个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故事,不算是卖座题材。

  在如今的电影环境下,这类题材却也不是资本青睐的方向。

  所以,这样的港片,怕是再也没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去拍了。

  

  02

  尽管吃蛇在广东一带很普遍,但据传已经无人能还原出一道名菜:

  太史五蛇羹。

  按照《南海十三郎》话剧版的介绍,大致是:

蛇汤和上汤分别炮制。 蛇汤加了远年陈皮和竹蔗熬汁。 再加火腿,老鸡,瘦肉做汤底。 还有鸡丝,鲍丝,花胶丝,冬笋丝,冬菇丝,陈皮丝,水律蛇丝。 柠檬叶,菊花瓣要泡过盐水,保证每一瓣都娇嫩新鲜。

  

  这道菜,出自于广东南海县江家。

  江孔殷,同治四年(1864年)生于广东南海县,家中巨富。

  江孔殷师从康有为,是清末最后一批进士,进过翰林院见过皇帝,1895年更是参与过公车上书。

  当时的广东人喜欢把入翰林者称为太史,因此江孔殷就被人尊称为“江太史”。

  

  (江孔殷)

  江太史交游广阔,孙中山,蒋介石,宋庆龄,廖仲恺等人均是其座上宾。

  辛亥革命后,江太史弃政从商,经常在家中设家宴款待宾客。

  而江太史的家宴,每日只设一桌。

  皆因太史认为厨师做菜多了会导致味道不佳,这是对宾客的不尊重。

  《南海十三郎》中说道:当时只要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都会被好客的江太史邀至家中。

  江太史也由此有了赛孟尝的名号。

  而这道太史蛇羹,就是其家宴中的一道名菜。

  

  (戏中的太史家宴)

  50年代,80多岁的江太史先是失足造成瘫痪。

  后又因时代原因,被人从医院强行抬出去斗。

  不堪受辱的江太史最后绝食后去世。

  一生品尝珍馐无数的江太史,临老却因绝食饿死,是为唏嘘。

  而江太史一生娶了十二房,共生十七个子女。

  其中六方太太生下一子后,就离世而去。

  这孩子,取名江誉镠(liú),家中排行十三。

  后来成为编剧后,江誉镠则将其出生地和排行融入其艺名中,即:

  南海十三郎。

  

  南海十三郎出生于家境殷实之家,人前人后被唤着十三少。

  而这个十三少却又才华横溢。

  两相结合,则养成其恃才傲物,不羁却又痴的性格。

  早年于广州上学,因顽皮被逐出校园。

  后于香港大学习医时,又因为追随心爱女子到上海,适逢一二八事变无法回港,没有完成学业。

  

  《南海十三郎》中,这一段则为十三少在舞会上对一女子一见倾心。

  后随她至上海,两年却无法修成正果。

  回到家中后,已是一副乞儿模样。

  但他却也将这两年的经历,写进了那首粤曲的《寒江钓雪》中:

心头各种滋味呀,唯有自己知。 一弯新月,未许人有团圆意。 音讯沉杳,迷乱情丝。

  

  而这一次,则是十三少风光的开始。

  当时的粤剧名伶薛觉先见了十三少编的剧,大为赞赏。

  邀请他加入剧团。

  此后,南海十三郎为薛觉先写的剧,每一本都是好剧。

  而南海十三郎也有着士为知音者死之古风,成名后多少人来重金挖他,均不为所动。

  皆因当时,薛觉先说道:

  你记住,我唱的都是大仁大义之戏。

  南海十三郎回道:

  我作的都是有情有义之词。

  注:薛觉先,解放前的著名粤剧老倌,四大天王之一。有“粤剧伶王”、“万能老倌”、“万能泰斗”的美誉。

  

  03

  南海十三郎活到了七十四岁。

  按剧中所述,他从三十八岁之后就开始糊涂。

  他的境遇,可以看成是痴。

  但这种痴,和程蝶衣那种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是不一样的。

  他的痴,在于他自己的天才横溢,一方面是看不上世间俗物,另一方面也是珍惜于自己的羽毛。

  于是,痴,又化为执。

  

  片中,他知道自己的作品有俗的部分。

  却告诉徒弟唐涤生:

你那么有文采,用不着写这种俗气的剧本来迎合观众。 我的时代跟你的时代不同。 看我的戏的人十有八九是文盲,唱词深一点也听不明白。 你要把眼光放远点,观众的水准越来越高,你写的跟我一样有什么用?

  一句“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点醒徒弟。

  

  他是知道这个世间的庸俗一面的。

  他却不愿意去迎合这样的庸俗。

  抗战爆发,他上前线写戏劳军。

  当看到自己写的振奋人心的剧本,抵不上隔壁剧团用女色剧本吸引眼球的劳军之作,勃然大怒。

  南海十三郎怒而挥拳向对方编剧:

你用肉弹色诱三军,让他们怎么去打日本人? 做戏也做人,戏要启示人生一条正确的道路。 我的戏全部是导人向善,教人有始有终地顶天立地。

  

  战后,他也曾经试过妥协,去为一套烂剧写结尾。

  却因老板要求的故事过于荒谬,不合逻辑,而南海十三郎却又拒绝修改剧本,导致双方不欢而散。

  而当时,江家已经家道中落。

  他只有典当自己身上没有价值的物质,去换取一点生活物质。

  

  更有侄女梅仙(原型为影星梅绮)为帮他,让他为自己的电影写剧本。

  南海十三郎的条件是:我写什么你演什么。

  结果戏的结局却被导演改得没有逻辑。

  十三郎勃然大怒,甚至让导演烧胶片,不准电影上映。

  人情世故并非不懂,只是不愿意苟同罢了。

  却因此,成为众人眼中的疯子。

  

  这样的痴,这样的执,也成为南海十三郎下半生的悲剧。

  他看世人太疯癫,却无奈成为世人眼中的癫人。

  以至于其后半生,几进几出香港青山医院(精神病院),在佛堂待过几年,其余时间,则流浪于香港街头。

  故事在世人看来,自然是悲的。

  但对于南海十三郎来说,不妥协换来这样的结果,到底是悲是喜,却还是个未知数。

  他曾经对着一副一边已经没了镜片的眼镜说道:

其实做人不用看得太清楚,过得去就算了。 想看清楚点,看有镜片的这一面,看不下去了,就看看没有镜片的另一面,对不对?

  什么都看得那么清楚,对他来说,反而是种痛苦。

  在戏中的画外音里,这么说道南海十三郎的后半生:

  他到底是真疯还是装疯,还是根本就没疯过?

  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后来,戏中安排南海十三郎在香港重逢已大成的徒弟唐涤生。

  当唐涤生面对师傅唱出一段词,南海十三郎心里是五味杂陈的。

  或许,那种痛苦是,我不想看得那么清楚,你却为何要说出来?

  那词这么唱道:

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仿似宝剑泥水尘半封; 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 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觅寻,俗世才未众……

  

  04

  南海十三郎一生只爱过一个女子。

  话剧版的最后,南海十三郎死于街上之时,手里还握着那副破眼镜。

  只因当年那女子告诉他:

  (昨天只见过一面)不认识你也认识你这副眼镜啦。

  十三郎那时笑着回道:

  那我一辈子都带着它。

  但后来,两人相遇,那女子却再也认不出已成乞儿的十三郎。

  只余十三郎悲叹道:

  你不认得我,也该认得这副眼镜啊。

  

  他是有那种真正的文人身上的风骨的。

  对情如此,对理也是如此。

  唐涤生拜师,一杯清茶,南海十三郎说道:

你不要叫我师傅,我大你七岁,以后你就叫我大哥。 我们君子之交,就凭这一杯茶。

  他懂得世俗,所以战争爆发,他又把唐涤生骂走香港。

  仅因认为唐涤生前途不可限量,留在自己身边是耽误了对方。

  

  战后,粤曲界出现了十大猛班。

  但人人听说他性格古怪,没人请南海十三郎写剧本。

  他却也不屈就求人,宁愿落魄却也要告诉对方,请我,就我写什么你拍什么。

  导演改了他的剧本,他愤然说出:

编导演,什么时候都是编剧在前!

  

  但在戏中,大多编剧则沦为随波逐流。

  或像南海十三郎那样,落魄潦倒。

  故此,《南海十三郎》在则借片中说书人一角,说出:

  (这套戏是)一个潦倒编剧在讲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

  只是,那一年的《南海十三郎》,在片尾打出这样一个字幕:

  献给全港编剧,共勉。

  

  此情此景,放至今日,却似也依然需要共勉。

  殊不知,剧中是这么说道一个好的剧本/故事的羽毛的:

黄金股票、世界大事都只是过眼烟云. 可是一个好剧本,五十年,一百年,依然有人欣赏。 就算我死了,我的名、我的戏,没有人会忘记。 这就叫做文章有价。

  这些话是戏中的唐涤生对南海十三郎说的,十三郎却只是回道:

整天想着成名是写不出好剧本的。

  

  至于那个南海十三郎,在戏中时间过了三十年后,那说书人回望这名编剧这一生后说道:

不管怎么样,总之他是个天才。 不过,千万别以为自己是天才,因为真正的天才只有两个结局: 一是早死,就像唐涤生那样;二是疯了,悲剧收场。 因为天才是永远不会跟世俗妥协的。

  空余那一段: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注:唐涤生,粤曲界编剧一代宗师。

  后来,唐涤生加入了任白所组的仙凤鸣剧团担任编剧,经典如《帝女花》则出自唐涤生手笔。

  (任白:任剑辉和白雪仙,粤剧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任剑辉去世十周年的时候,张国荣和汪明荃还曾上台合作了一曲唐涤生写给任白的《帝女花》)

  1959年9月14日晚,“仙凤鸣剧团”首演新剧,唐涤生所做《再世红梅记》。

  唐涤生在座观看至第四场时,不幸脑溢血遽发,晕倒席上。

  后送往法国医院抢救,翌日凌晨,于巅峰时期不治逝世,年仅四十二岁。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