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跨越4000公里,只为换来一张张满怀幸福的笑脸

跨越4000公里,只为换来一张张满怀幸福的笑脸
2020年08月05日 09:52 新浪网 作者 新华报业网

  在拉萨,“江苏”是一个流行词。它不仅意味着一大批江苏出资援建的标志性工程,更是和每一位拉萨百姓密切相关的民生改变。

  初为人母的央玛不会忘记,7月初在达孜区人民医院剖宫产时大出血,险些丢了性命,是来自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援藏医生马金春及时赶到,将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24岁的土旦塔杰不会忘记,多亏了江苏援建的格桑塘现代农牧业产业示范园,自己再也不用离乡背井去拉萨打零工,在家门口就找到一份月薪4500元的稳定工作。

  双目失明的尼玛也不会忘记,江苏援藏投资5000万元实施的供暖建设项目,让她和曲水县养老院180多名特困老人第一次住上了供暖、供氧“双供”的房间。

  ……

  小康路上,江苏始终与拉萨携手同行——

  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作为拉萨对口援助省份,江苏把发展符合拉萨自然条件,有利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特色产业放到突出位置,推动援藏扶贫由注重“输血”向强化“造血”转变,实现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共同推进。

  民生连着民心。“十三五”以来,江苏将援藏项目和各方资源向基层民生倾斜、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在江苏的帮扶下,越来越多的拉萨百姓摘掉“贫困帽”,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唤醒“沉睡”资源

  让贫困区变身“聚宝盆”

  “我们这里的种牛怀孕了,要定期做B超体检,根据孕前期、中期、后期提供不同的营养餐……”在被群山环抱的格桑塘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繁育基地,林周县副县长朱彦宾自豪地向“瞭望君”介绍着牛舍中的“宝贝”。

  尽管牦牛养殖在西藏已有上千年历史,但让“瞭望君”惊讶的是,这里至今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牦牛饲养标准体系,牦牛基本“靠天养”,生产周期长、出栏率低、经济效益低,成为制约当地百姓增收的瓶颈。

跨越4000公里,只为换来一张张满怀幸福的笑脸

  实际上,养殖水平低、产业链规模小、附加值少,是不少西藏特色产业的共性问题。

  结合受援县区资源禀赋、扶持政策等比较优势,江苏在牦牛繁育、藏鸡养殖、奶(肉)养殖等西藏特色产业上精准发力,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以林周县为例,该县是拉萨第一产粮大县、第二牧业大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基础条件落后,全县6万多人中,建卡立档的贫困户就有1800多户8500多人,是拉萨下属几个县区中经济基础最差、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区。

跨越4000公里,只为换来一张张满怀幸福的笑脸

  推动林周县牦牛产业提档升级,江苏大手笔投资1.5亿元建设格桑塘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全产业链条牦牛产业,为全区牦牛产业发展闯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发展新路子。”林周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苏州第九批援助林周县工作组组长韦国岭说。

  在示范园区,传统的牦牛产业被细分为饲草种植、牦牛繁育、科学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终端销售等多个产业链条。

  试运行不到一年,园区已带来不少可喜变化:通过开展牦牛繁育、改良及转变养殖模式,牦牛繁育后代养殖周期从原先的7、8年缩短至3.5~4岁。

  未来,园区将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带动林周县及周边地区2000户、8000名农牧民群众实现持续增收。

  发展园区经济,让土地“生金产银”

  7月,曲水县才纳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200多亩大马士革玫瑰在湛蓝的苍穹下竞相绽放。

  清晨,才纳乡吉祥四季村50岁的村民卓嘎熟练地摘下色泽鲜艳、沾着露水的花瓣,小心翼翼地放进采摘袋。

跨越4000公里,只为换来一张张满怀幸福的笑脸

  园区建成前,卓嘎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靠种青稞每年收入仅1万多元。如今,像卓嘎这样的农牧民在园区内被称为“新型农民”,他们每年不仅可以拿到每亩地14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还能通过家门口就业获得4万多元的稳定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个全西藏唯一的“国字号”现代农业示范区,正是江苏产业援藏结出的“硕果”之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次央告诉记者,在江苏资金、技术和理念的帮助指引下,园区已实现净土健康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年产值突破13亿元,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十三五”以来,累计带动396户、1800多名农牧民脱贫。

  从园区经济高度发达的江苏远道而来的援藏干部们深知,产业园区是加速产业培育、促进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他们把对口援建拉萨的8个功能园区作为产业援藏的主阵地,在促进园区发展提质增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上集中发力,创造超过1000个就业岗位,带动28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走进墨竹工卡县“格桑花开产业园区”一期创业产业园区建设工地,只见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

  作为亚洲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墨竹工卡集聚了华泰龙、巨龙两家知名矿企,是西藏第一个实现税收收入超2亿元的县,但是这个“西藏第一县”此前并没有自己的产业园。

  “我们投资建产业园,不仅是要解决GDP,更是要解决农牧民的就业增收。” 墨竹工卡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南京第九批援助墨竹工卡县工作组组长施勇君介绍,一期创业产业园总投资1696万元,已签订20个意向合作项目,协议投资总额超过12亿元,开沃新能源汽车、弥盛塔巴陶瓷等5家内地企业相继注册落地。

  “园区建成后,将有效推动全县民族手工业、农牧加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加快发展,带动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农牧民脱贫致富,成为墨竹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施勇君说。

   “引进来”+“走出去”,绘就发展新格局

  “你是那朵雪莲花呀,你是那朵格桑花呀,今生今世都开在我心上……”7月9日,当“瞭望君”走进达孜工业园区西藏藏缘青稞酒业公司时,贡桑热杰正在直播间为粉丝们热情演唱藏族民歌《水中月亮》。

  今年是他在藏缘青稞酒业工作的第10个年头。在这儿上班前,他在青稞田里打过零工,在拉萨当过服装店销售员,月薪不超过1000元。

  如今,他在家门口的公司当烧炉工,兼职当带货主播,妻子也在公司找到了一份统计员的工作,小两口月入过万元。“过去父母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青稞、卖土豆,只能挣个一两万,现在我们过上了他们过去想也不敢想的生活。” 贡桑热杰感慨地说。

跨越4000公里,只为换来一张张满怀幸福的笑脸

  在这家江苏人开办的企业中,像贡桑热杰这样的农牧民还有160多名。落户拉萨以来,藏缘青稞酒业不仅为当地农牧民提供就业岗位,帮扶大学生就业创业38人,培养了近50名技术和管理人才,还在全区率先以高于市场价格的3.5元/斤收购青稞原料,年均带动转化本地青稞6000吨以上。

  仅在去年,江苏充分发挥苏拉两地企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的示范效应,向27个项目拨付奖补资金1775万元,引导和支持14家江苏企业、5.8亿元资金进藏投资兴业,培育鱼跃制氧、雪鹰航空、藏缘酒业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扶贫成效明显的龙头企业。

  “走出去”和“引进来”是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体两翼,江苏一方面把龙头企业“引进来”,一方面也推动藏族产业“走出去”。

  “十三五”以来,江苏共组织西藏40多家文创企业、3000多种特色文化产品赴江苏展览交易。

  去年11月,南京掀起了一场“最炫墨竹风”——以南京万人墨竹探亲游、非物质文化展演、招商推介、美食节等为内容的 首届“格桑花开·南京墨竹周”在南京成功举办,线上线下参与人数累计100万人次,形成了南京援藏新品牌。

  教育援藏,让藏族孩子眼中有光

  每天清晨,家住拉萨市德庆堆龙区的次旦德吉都要开车横跨大半个市区,送4岁女儿去20多公里之外的拉萨市江苏实验幼儿园上学。虽然家门口就有本地幼儿园,可她宁愿舍近求远,“因为这里是江苏援建的”。

  别致而又充满童趣的建筑造型、宽敞明亮的教室、和蔼可亲的老师、先进齐全的教学设备……“瞭望君”发现,这所高原幼儿园浑身上下充满了浓浓的“江苏味”。

跨越4000公里,只为换来一张张满怀幸福的笑脸

  援建幼儿园,江苏不仅投资近3000万元,更把具有江苏水准的优质学前教育理念“移植”到了这里。学校组建之初,省教育厅专门从南京、泰州各选派1名幼儿园园长赴拉萨、分别担任拉萨市江苏实验幼儿园园长、副园长,完成幼儿园管理团队的组建任务。2018年,首批选聘的20名新教师赴江苏,在多所知名幼儿园开展近一年的专业培训,将江苏最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带回拉萨。

  26岁的宋艺丹是在江苏接受培训的教师之一。尽管毕业于西藏民族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但此前对于是否从事幼师职业一直有过困扰。“好多人说,你学这个毕业不就是当保姆,帮别人带孩子嘛。”但通过系统学习江苏的学前教育理念,宋艺丹对职业有了全新认知。“幼师是一份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能用爱呵护孩子成长,我觉得很有价值。”

  “十三五”以来,经过持续建设和先后4批277人次援藏教师的接续努力,江苏教育援藏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成体系、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完整类型的全覆盖,为更多高原孩子扬起希望的风帆。

  援藏苦不苦?那是真苦:必须克服生理上的高原反应,还要尝尽与亲人远隔数千公里的相思。但与江苏援藏教师们攀谈,相较于援藏的“苦”,“瞭望君”听到更多的是真情与责任。

  从来时白胖白胖,到现在黑瘦黑瘦,泰州市洋思中学生物老师王小娟的变化让身边的亲朋直呼认不出。“刚来整晚整晚睡不好,上课在5楼,每次爬两层就要停下来喘口气,上完一天的课回到宿舍就不想动弹,晚饭也省了……”

跨越4000公里,只为换来一张张满怀幸福的笑脸

  援藏不到1年,她整整瘦了30多斤。付出汗水的同时,她也在收获着成效——她所带班级的生物成绩突飞猛进,从年级末位一跃升至首位,而在她这个“江苏师傅”的指导下,本地老师蒋彪的教学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高邮市第二中学政治老师袁良萍已经是第三次参与援藏的“老人”。这个脸上已泛起高原红的江苏姑娘笑着告诉“瞭望君”,第一次援藏是被雪域高原的神秘所吸引,后两次则完全是被藏族学生“忽悠”来的。“一回去,这儿的学生就写信来说很想我,希望我再回来,我也放不下他们。”

跨越4000公里,只为换来一张张满怀幸福的笑脸

  她欣喜地发现,在给学生上课或是与学生交谈时,越来越多的学生们的眼睛里“闪着光”。“他们是西藏未来的主人,我希望孩子们未来能够带着知识、带着理想、带着让西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建设西藏。”袁良萍动情地说。

  医疗援藏,让百姓求医天涯变咫尺

  7月11日12点半,曲水县人民医院,江苏援藏医疗专家周红兵正在为南木乡54岁的尼珍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他的“徒弟”、藏族医生普布次仁在一旁担任助手。

  在西藏,医生极受人们尊重,而曲水县医院因为来了多名江苏医生,变成了当地乃至周边几个县人们心目中的“大医院”。建档立卡户尼珍就是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之一。几天前,她突然感到肚子疼痛、恶心呕吐,考虑到拉萨的“大医院”离家近40公里,花费又高,她选择在家忍耐,直到3天后家里人听说江苏医生正在援助曲水县人民医院,才把她送了过来。

跨越4000公里,只为换来一张张满怀幸福的笑脸

  由于西藏自然环境及生活习惯的影响,像玉珍这样的胆囊结石病人非常多见。然而过去,这项在江苏早已成熟的“小手术”,对于本地医生来说还很陌生。

  从医6年的普布次仁说,遇到类似情况,过去往往会进行开腹手术,刀口长达8~10公分,患者至少要在医院住7~10天,而微创手术只需在患者腹部打3个小孔,每个小孔直径1公分,术后6小时候患者就可以下床走路。

  填补当地医疗技术空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指导完成西藏首例单采血小板,刷新了该项技术的最高海拔记录;

  成功完成首例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实现拉萨县级医院脑外科手术零的突破;

  牵头开发的“智慧医疗”系统,目前正在全自治区推广……

  在江苏的帮扶下,目前受援四县区人民医院中,1家创成“二甲医院”,3家创成“二乙医院”。

  走进墨竹工卡县甲玛乡卫生院,昔日的低矮小平房如今已变成拥有宽敞的门诊大楼,化验、放射、B超等辅助检查设备基本齐全,各科室日趋完善的现代化卫生院,附近的居民高兴地将新卫生院称为甲玛乡地标,“比乡政府还宽敞漂亮!”

跨越4000公里,只为换来一张张满怀幸福的笑脸

  今年年底,得益于江苏援藏资金的扶持,墨竹工卡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将全部完成修建或改造,面貌焕然一新。

  但对于江苏医疗援藏队而言,新卫生院先进的硬件仅仅是“面子”,不仅要“面子”,而且要“里子”。开展巡回医疗和义诊,推广苏拉远程会诊系统以及智慧医疗系统,建设高原移动医院……

  随着医疗资源的不断下沉,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不用再翻山越岭,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

  就业援藏,让高原儿女逐梦飞翔

  旦增洛色,家住墨竹工卡县扎雪乡格老窝村,2019年毕业后回乡担任聘任制会计,筹备参加公务员考试。“当时,家里人对我的希望就是,一直考!一年考不上考两年,两年不行考三年,直到达到毕业年限,失去考试资格。”

  南京援藏工作组创办的“格桑花开·墨竹工卡大学生就业创业特训营”,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经过集中特训,目前旦增洛色在南京明发国际酒店担任前台客服。“我不会再去考公务员了,后面想结合自己的工作所学和市场调研,做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

跨越4000公里,只为换来一张张满怀幸福的笑脸

  旦增洛色的改变,是江苏就业援藏的一个缩影。

  江苏省对口支援拉萨市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拉萨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沈海斌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也是新时代援藏工作的重要发力点之一。“推动就业援藏,搭建内外平台促进就业,持续探索‘融合式’援藏路径,是当前和今后援藏工作的优先领域。”

  墨竹工卡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南京第九批援助墨竹工卡县工作组组长施勇君调研发现,大学生毕业就业难,不是难在岗位奇缺,而是难在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就业能力的提升。“长期以来,受语言文化、教育背景、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墨竹青年大学生自主就业创业者少,到外地就业创业者更少。”特训营要做的,正是要用“有形的手”链接搭桥,打通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通过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让他们振翅飞翔。

  据了解,特训营实施“1+3+N”模式,通过1个月特训、3个月见习、掌握N种技能,实现人的高质量发展N种可能性。今年3月,首批32名学员已全部实现高质量就业。

  “总有一天我会带你们飞上天,从天上看我们的草原。”坚热益西的母亲总是记得女儿小时候的喃喃耳语,可她怎么也不敢想象,自己的女儿会梦想成真,成为首位藏族女性飞行员。

跨越4000公里,只为换来一张张满怀幸福的笑脸

  “都说飞行员是金子堆出来的,每个飞行员上百万元的培训费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彻底改变了我和家庭的命运。”得益于江苏省政府的援藏项目——雪鹰航空飞行员培训计划,当雄县宁中乡的藏族姑娘坚热益西成为一名直升机飞行员,每月工资过万元,不仅帮助家庭摆脱了贫困,也圆了儿时以来的“飞行梦”。“第一次独立驾机,我就带着爸爸妈妈在拉萨上空飞了一圈,他们特别自豪。”

  目前,雪鹰航空已培养全国首批藏族民用直升机飞行员17名,另有8名藏族机务维修人员。他们成为拉萨市紧急救援、医疗救护、空中观光等方面的重要空中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最关键的一仗在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江苏援藏仍将不断前行,用一个个办到心坎上的民生项目,换来一张张满怀幸福的笑脸。

跨越4000公里,只为换来一张张满怀幸福的笑脸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顾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江苏拉萨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