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沉海126年 18吨铁甲重见天日 定远舰水下考古有咱“扬家将”

沉海126年 18吨铁甲重见天日 定远舰水下考古有咱“扬家将”
2020年10月15日 15:56 新浪网 作者 新华报业网
考古队员合影,背后是定远舰(复原)(一排右二是张敏)

  当吊机的钢缆松下最后一股力,一个重达18吨的铁块稳稳落在平台上,现场稍静寂之后,旋即响起了掌声、欢呼声,还有“胜利了!”的呐喊声。这就是2020年9月17日18点24分,山东威海甲午海战终战地“定远舰”遗址水下考古现场实景。这个铁块被证实是定远舰上的一块铁甲,也是目前国内出水唯一一块北洋海军铁甲舰装备的护防装甲。

  欢呼的人群中,有一个来自扬州的身影,他就是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队员张敏,从2018年到2020年,他亲历了这片铁甲出水的全过程。近日,张敏结束“定远舰”遗址水下考古的相关工作回扬,与记者分享了这段难忘的经历。

  【铁甲“身世”】

  唯一一块

  据定远舰建造合同记载:定远舰铁甲为康邦铁甲,即钢面熟铁甲的复合装甲。本次提取出的铁甲为一整块,长2.86米、宽2.60米、厚0.33米,重约18吨。这份记载与《中国驻德大臣李与德国旦丁伯雷度之伏尔铿厂两总办订定远舰合同》记载相同,是定远铁甲舰身份的关键证据,这也是目前国内出水唯一一块北洋海军铁甲舰装备的护防装甲。

  【水下考古“镜头”】

  起吊铁甲

张敏水下考古

  从8月1日开始,大家每天早上大约6:00,装备检查完成后,一起乘船到相关水域,接着,负责下潜的考古队员就穿上潜水服、戴着近30斤的装备,下潜到水底,开始发掘工作,每天至少要下两个潜次……

  历时3 年

  从海面到海底约5米

  向下抽取深度为3-4米

  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黄海海战中,定远舰作为旗舰与日军舰队周旋,面对日舰的围攻,定远舰完全靠防护装甲方才生存下来,曾被称为“不沉的定远”。然而之后,定远舰被突入港内的日军“第九号”鱼雷艇偷袭受伤,继而受到重创,由于进水严重,水师提督丁汝昌下令放弃定远舰,为防止定远舰落入敌手,下令将其炸毁,定远舰自沉殉国。

  自2017年开始,受山东省文旅厅委托,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的联合考古队开启威海湾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并于2018年夏在刘公岛东村外发现一处沉舰遗址。2019年夏,调查确认这是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沉址。

  “因为定远舰是自爆,并且日本曾在这一区域打捞过定远舰的残骸,所以在考古工作的一开始,水底还剩了多少东西?到底能有多大的收获?我们心里完全没底。”张敏是在2018年正式参与到定远舰考古项目中的,他曾先后参与辽宁丹东致远舰,庄河经远舰的水下考古调查,与甲午沉舰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实2018年在勘探过程中就接触到了金属块,接着便扩大了搜索范围,到了2019年,决定对水下文物进行提取,直到2020年,才正式开始相关的提取工作。”

  今年8月1日,张敏接到通知赶往山东威海,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水下考古队员一起,开始对此前勘探水域正式发掘。还好,该处定远舰遗址所在的海域并不太深,从海面到海底的距离仅约5米,勘探过程中,需要使用抽泥设备将海底淤泥全部抽出停泊在水面的船上,向下抽取深度为3-4米,“在抽泥机的一端连接有网筛,对抽出的淤泥进行过筛,我们在水下,主要负责稳住抽泥管,因为马力很大,需要至少两个人来稳住管道。同时,再开展一些清理工作。”近两个月时间的水下忙碌,这一片重达18吨的铁块终于出水。

  重达18吨

  仅抽泥就有一个半月

  沉海126年的装甲出水

  “从2018到2020年,其实我们每年在定远舰遗址工作的时间在2个月左右。”张敏介绍,由于水下考古受到气候条件、风力、水流状况等限制,通常会在8月左右开始水下考古工作,“这个时候气温较为暖和,更适合水下作业。”

  要将一片近18吨重的铁甲从近9米深的水底提取出来,谈何容易。光是针对铁甲周围淤泥的抽取工作,就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之后就开始准备吊装出水的相关工作了。

  为了顺利提取,考古队协调了一艘300吨的海钓船,同时在广州打捞局的帮助下,由水下工程潜水员协助考古队员固定支撑桩、钢索,为出水做准备。

  126年前的9月17日,清末中日黄海海战爆发,到了2020年9月,所有的队员都暗暗憋着一股子劲,想要赶在9月1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前,将铁甲发掘出水。

  终于,到了9月17日这天!一大早,所有人按照既定计划前往相关水域,“一般情况下,我们背一支压缩空气罐在水下工作50分钟左右就要上船,换另一拨人下水,但是那天,大家都撑到罐里完全没气了再出水。”张敏介绍,当天吊取过程中,所有工作人员全部回到船上,屏住呼吸,静静等待装甲出水。18点24分,这片在海底沉睡了126年的装甲终于浮出水面。

  在9月1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这片铁甲被安全送回刘公岛上,暂时存放在专门为定远舰遗址修建的文保室脱盐池内进行保护和脱盐处理。

  揭秘水下考古

  扬州唯一一位水下考古队员

  张敏是2015年开始接触水下考古的,同时也是扬州唯一一位水下考古队员,“其实我是山西人,但是从小对大海就十分向往,硕士阶段研究的就是海洋考古方向。”2015年5月,张敏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业培训,成为中国培养的第七期水下考古队员之一,而他的老师,也是1989年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这就是水下考古事业的一代代传承。”

  张敏介绍,从1989年至今,全国共培养了8批水下考古队员,但目前尚能服役的仅70余人。

  结束定远舰水下发掘工作的张敏,于日前回到了扬州,并且立即投身于扬州地区的文物考古发掘工作中了,“‘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张敏笑着说。

  曾在能见度几乎为0的海域迷失方向

  水下考古不同于陆地上考古,一次水下作业的时间也不会太长,时间紧,任务也就更重。需要水下考古队员拥有较强的应变处置能力,同时,因为一艘船同时装载的人员和装备有限,所有的人员需要练就“十八般武艺”。

  去年,张敏曾参加东海某个水下考古项目的前期调查工作,“当时水下能见度几乎为0,水深也有20多米,环境本来就比较危险,我还和潜伴失散了,而且当时水流比较急,安全绳也被水流冲得脱手了。”在水下考古时,为了队员的安全,每个人都会有一根安全绳,船上的观察员会根据安全绳的状况以及水面上冒泡的情况,判断水下工作人员的安全状况,但是那时,张敏手中的安全绳脱手了。“方向迷失,加上看不清周围的情况,我只能选择原地出水。”耳边是嗡嗡的水声,周围的一切都是模糊的,藏在黑暗之中,20多米,他上升了约20分钟,“上升的过程,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很无助,也很恐惧,不知道自己漂了多远。”终于,成功出水,“幸好当时水面上只有我们一条工作船,同伴们也在找我,顺利将我救回了船上。” 记者 林倩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张敏定远舰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