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让中国孩子喝上放心奶,何错之有?

让中国孩子喝上放心奶,何错之有?
2020年05月29日 10:13 新浪网 作者 功夫财经

  作者:林欢 来源:功夫财经

  奶粉虽小,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一话题的敏感性超乎想象。两会期间,人大代表、伊利集团技术骨干李翠枝关于乳品行业的提案“一生饮奶计划”引发舆论争议。“人大代表以权谋私”、“不许中国人喝外国奶粉了”的批评甚嚣尘上。不过,随着讨论的深入,事件的真相浮出了水面。

  很多耸人听闻的批评建立在曲解和断章取义的基础上,人家讲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奶粉是宝宝的口粮,公众舆论的高度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涉奶问题”一出现,总有一些人不分青红皂白地针对国产奶粉、乳企乱喷。

  比如前一段的郴州再现大头婴儿事件,明明是不良商家以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一些自媒体就开始指责“国产劣质奶粉”云云,中国乳品行业又莫名其妙地躺枪了。

让中国孩子喝上放心奶,何错之有?

  ▲郴州大头娃娃事件中,销售故意将固体饮料说成是奶粉

  罔顾事实的博人眼球,太没有底线。这种有针对性地抹黑中国乳品行业,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确实应该打个问号。

  奶粉安全不分国界

  当然,“一场误会”也不见得完全是坏事。围绕李翠枝代表提案的争论,让中国奶粉市场准入管理中的漏洞浮出了水面。

  2016年,史上最严的奶粉新政《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全面推出,中国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市场有了准入标准。理论上讲,任何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不管是进口还是国产,未取得注册的都不得在中国境内销售。可是,电商渠道进来的奶粉成了“系统Bug”。

  按照目前跨境电商的相关政策规定,跨境电商奶粉绕开了《管理办法》。正规渠道的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要经过备案、报关、检验检疫等一系列严格的把控,对电商奶粉都不存在,其中的安全隐患一目了然。

  任何地区的任何行业都存在安全风险,奶粉行业也不例外。即便是海外大品牌的奶粉也会“爆雷”,更不用说性质更为严重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相关事件层出不穷,有的是生产商出问题,有的则是经销商搞鬼。

  2016年,近300吨新西兰过期奶粉流入中国,19人名涉案人员在中国被拘捕。

让中国孩子喝上放心奶,何错之有?

  ▲外国媒体有关这一事件的报道:“19名倒卖过期新西兰奶粉的奸商被抓”

  2017年年底法国兰特黎斯集团旗下多个奶粉品牌被大规模召回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就是因为奶粉疑似被沙门氏菌污染。

  2018年,荷兰一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在自检中发现使用了一批疑似受到阪崎肠杆菌污染的乳清粉,导致3个品牌、5个批次的婴儿配方乳粉存在阪崎肠杆菌污染风险。幸而我国质检机构及时核查,将相关批次产品堵在了仓库里。

  食品安全问题不会因为国界而消失,更不会因为不同的进口渠道而被屏蔽。没有理由盲目相信洋奶粉就是安全的,执行统一的市场准入管理标准才是防范问题奶粉危害孩子健康的防线。

  中国乳企早已不是“吴下阿蒙”

  从市场公平角度讲,同类产品接受相同的监管标准是最基本的市场公平原则。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也要保护市场公平。进口奶粉不应该获得“超国民待遇”。为电商奶粉留下安全风险的“后门”,显然违背了市场管理的初衷,监管漏洞的存在对消费者形成了的直接威胁。

  近年来实行了配方注册制,奶粉企业必须斥巨资升级、建设现代化乳制品工厂,而且每个工厂只能申请生产3个系列9个配方的婴幼儿奶粉产品。高标准的监管要求加码,淘汰了大量不合格企业,只有顶尖高手才有资格留在场中。这些“压力测试”对电商奶粉都是不存在的,绕过了大部分监管措施的电商奶粉轻易就进入了中国市场的大门。

让中国孩子喝上放心奶,何错之有?

  今天的中国乳品企业早已不是十年前的“吴下阿蒙”了,在市场博弈中攻城略地,进步明显。技术升级、严抓品控、十年磨一剑的中国乳品企业不需要“关门垄断”,只需要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信任。

  消费者有权选择自己信得过的产品,选择洋品牌也是消费者的权利。

  但是,市场监管机制不能随意发“免检卡”,没有统一的严格监督管理,洋奶粉收割的不只是品牌溢价,还有风险多发,这对消费者而言无疑也是不公平的。因此,李翠枝代表针对电商的提案内容是有警示意义的。

  公共舆论,立场不是原罪

  2019年,中国乳品市场规模达到了2500亿元以上,这是一块“大蛋糕”。正因为市场规模庞大,才需要更为合理、严格、公平地执行市场规则。李翠枝代表的提案直指了现有市场管理中明显缺位的环节,针对电商奶粉绕过《管理办法》的现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让中国孩子喝上放心奶,何错之有?

  ▲人大代表李翠枝

  这是人大代表建言献策的本分,其立场无可指摘。即便对提案的具体措施意见提出商榷也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可是,网络上大量“口水文章”采取了断章取义、曲解原意的炒作手段,这不是讨论问题,而是煽动情绪、罔顾事实的操弄,是不可取的。一个言之有物、关乎民生安全、下一代健康的正常提案,为什么会被歪曲得面目全非、受到如此集中的谩骂和指责,仅仅是自发的社会舆论现象吗?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中国乳品企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风雨,克服了大量的困难,发展至今取得的成果是很不容易的。其中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也汲取了大量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现代化的先进产业,不怕公平的市场竞争,也不会被恶意抹黑打败。

  但是,这次争论的本质不是哪一国、哪一家的乳品企业,而是关乎婴儿乳品安全的市场管理问题,不容含糊其词、混淆是非——健康的舆论也应该和乳品一样,杜绝假冒伪劣、拒绝以次充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奶粉配方乳粉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