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长安之后剑指洛阳、汴京、敦煌,马伯庸IP影视化成算几何?

长安之后剑指洛阳、汴京、敦煌,马伯庸IP影视化成算几何?
2020年07月13日 22:56 新浪网 作者 影艺独舌

  在IP热退烧的当下,马伯庸的小说却成了影视行业的香饽饽。

  上周,爱奇艺在悦享会上发布了60个重点项目,其中有3部剧集都是改编自马伯庸的小说。除了去年5月已经发布过的《四海鲸骑》真人版和《洛阳》(已更名《风起洛阳》),还发布了展现汴京文人长卷的《汴京》。

长安之后剑指洛阳、汴京、敦煌,马伯庸IP影视化成算几何?

  值得一提的是,《洛阳》和《汴京》都是爱奇艺与《长安十二时辰》的出品方联合打造的项目。而马伯庸最新上市的新书《两京十五天》,预售1小时销售额破百万,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据马伯庸描述,《两京十五天》是用为《显微镜下的大明》搜集资料的“废料”写成的,是后者的一个副产品。《显微镜下的大明》是一本相对冷门的非虚构作品,写了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

长安之后剑指洛阳、汴京、敦煌,马伯庸IP影视化成算几何?

  2019年,《长安十二时辰》的播出让马伯庸彻底出圈。好风凭借力,一本冷门的历史读物《显微镜下的大明》也卖出了畅销书的销量,甚至网传该书的几个故事已经售卖出影视改编版权。而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两京十五天》的影视化应该也不远了。

  马伯庸小说影视改编简史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播出的作品不计,正在推进中的马伯庸参与或者改编自其原著的影视项目不下于10部。马伯庸的IP为何在影视行业遭遇重创的当下依然“真香”?

  相比起玄幻、悬疑、探险等类型,马伯庸的历史小说在影视圈属于“慢热型”。2018年,马伯庸迎来了他的“影视元年”。他的小说《三国机密》《四海鲸骑》《古董局中局》相继被改编成网剧,其中《四海鲸骑》是一部动画网剧。

长安之后剑指洛阳、汴京、敦煌,马伯庸IP影视化成算几何?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是马伯庸第一部和观众见面的改编作品,但和2017年播出的三国题材《军师联盟》相比,反响相对平淡。两部剧的编剧都是常江,她在回头复盘时表示,《三国机密》在类型定位上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点稀释原著的节奏。

  谍战戏的核心是生存,爱情戏的核心是感情的变化。如果什么都想要,两个方面都会冲淡。“我这个戏到底是给谁看的?如果是看谍战,观众看到你在谈恋爱就着急,尤其是奔着三国来的,他用乱世争雄的视角来检视,看到一个帝后在谈恋爱的戏可能就不满足;奔着爱情戏来的观众,看到围绕男主身份的那些反复又不会那么有兴趣。”

  相比起其他作品,《古董局中局》和《四海鲸骑》的创作模式略有不同。彼时,影视IP大行其道,出版公司在作品商业价值上也多有考量。

  在《古董局中局》初期策划时,就已经想到了作品未来影视剧改编的可能性。20万字的小说,不可能填充一个剧的长度,如何能够留足改编空间?这都要在前期有所规划。马伯庸下笔写《古董局中局》第一部,换了三四个风格后才敲定。而《四海鲸骑》则是一次“团队作业”,这本书的署名作者不只马伯庸。

长安之后剑指洛阳、汴京、敦煌,马伯庸IP影视化成算几何?

  2016年,马伯庸签约了不空文化。在写《四海鲸骑》的时候,有一个团队在支持他的创作。辅助性的历史资料搜集、技术考证、文字修订,都有相关的人员负责。这是一个建立在东方世界大航海时代设定上的海上冒险故事,目前动画版已经播出两季,真人网剧将由著名导演黄建新担任监制。

  然而,这两部“为影视而生”的作品的影视化成绩,反响相对平淡。真正给马伯庸小说做了大广告的是曹盾执导的《长安十二时辰》,这部作品在开播初期最大的担忧是“怕观众看不懂”。

长安之后剑指洛阳、汴京、敦煌,马伯庸IP影视化成算几何?

  这也真是诡异,定位为大众畅销书的作品改编后平淡无奇,反而是有一定门槛的作品凭借一种“熟悉的陌生化”吸引了观众眼球。类似的悖论也发生在猫腻身上,转型“小白文”的《择天记》改编后不温不火,保留他个人特色的《庆余年》大获成功——当然,这和影视团队的二度创作功力也有关。

  当然,一切尚无定数。郭子健导演的电影版《古董局中局》,以及黄建新监制的真人版《四海鲸骑》都还没亮相,这两个IP说不定会“回春”,不妨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长安十二时辰》大火之后

  “全新故事视角,展现专属于汴京的人文长卷。”“GPS地图式扫描洛阳神都盛景,全新脑洞新作。”不管是《两京十五日》的书名,还是《洛阳》《汴京》的概念设定,都有着浓郁的《长安十二时辰》的影子。

长安之后剑指洛阳、汴京、敦煌,马伯庸IP影视化成算几何?

  目前来看,《风起洛阳》推进较快,已经官宣主演为王一博、宋茜。而《汴京》则更为神秘。事实上,最早打“汴京十二时辰”主意的其实是优酷。《长安十二时辰》大火之后,与之题材类似的小说《清明上河图密码》也启动了影视化,该作品的全系列版权都授权给了阿里影业。

  《清明上河图密码》的原著作者冶文彪接受每经影视采访时曾表示,“阿里影业有过《长安十二时辰》的成功经验,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专门为它到开封建造清明影视基地,并请了国内一流主创团队。”

长安之后剑指洛阳、汴京、敦煌,马伯庸IP影视化成算几何?

  去年10月底,包括樊路远在内的优酷高管,就曾就《清明上河图密码》影视基地项目建设合作事宜到开封实地考察,当地媒体也曾报道过。也就是说,优酷希望能够复制《长安十二时辰》的成功经验,并从上游抓起,将实景娱乐与文旅也囊入其中。

  这样看来,爱奇艺、留白影视与马伯庸开发的《汴京》,有点与《清明上河图密码》“竞演”的意思。并且,不仅规划了“汴京十二时辰”,还抢先开发了“洛阳十二时辰”。

  《清明上河图密码》与《汴京》,究竟是谁来定义“汴京十二时辰”?同题竞争,必须“快”字当先。

  然而,由《长安十二时辰》衍生的后续影视项目并没有止于此。

长安之后剑指洛阳、汴京、敦煌,马伯庸IP影视化成算几何?

  今年5月份,北京文化发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报告,在公布的影视项目进展情况中,出现了曹盾导演、马伯庸编剧的《敦煌:归义英雄》,这是又一部基于一座古代历史名城而进行的影视创作。这部电影讲的是唐末宋初河西走廊归义军的故事,中日1988年合拍的《敦煌》就曾表现过这段历史。

  6月19日,掌阅文学官微发文称,马伯庸受掌阅影业之邀,担任首席文学顾问职位,并重启IP《风起陇西》的影视开发。

长安之后剑指洛阳、汴京、敦煌,马伯庸IP影视化成算几何?

  《风起陇西》和《三国机密》类似,都将三国故事融入了现代谍战元素。《风起陇西》算是马伯庸的出道作品,虽然售出过影视版权,却因种种原因“直至开发周期结束,与广大读者始终缘悭一面”。

  无独有偶。7月3日,动画电影《哪吒传奇·龙与地下铁》曝概念设计图,该片改编自马伯庸脑洞大开的奇幻小说《龙与地下铁》。

长安之后剑指洛阳、汴京、敦煌,马伯庸IP影视化成算几何?

  一幅新奇绚烂的大唐画卷跃然纸上,而其中若隐若现的巨龙穿梭于城市之间,更为其增添一份神秘色彩。据报道,日本著名作曲家川井宪次将为这部动画电影配乐,目前《哪吒传奇·龙与地下铁》“已制作过半”。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部作品,编剧常江接受影视独舌采访时曾表示,她和马伯庸也在合作一部西汉题材的剧本,这是一个“不太常规的历史剧”。

  马伯庸IP优劣分析

  一时之间,马伯庸IP四面开花,他的作品为什么突然间这么火?不妨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其一,马伯庸的小说适宜于影视改编,他谋篇布局时也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有着天然的影视化基因。

  众所周知,《长安十二时辰》起源于一个脑洞。马伯庸看到知乎上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他信手写下一句游戏剧本:“俯瞰长安城,一百零八坊如棋盘般排布,晴空之上一头雄鹰飞过。”这句话后来发展成小说的开头。

长安之后剑指洛阳、汴京、敦煌,马伯庸IP影视化成算几何?

  “影视一定要视觉,除非是艺术片。文字可以随时跳开,可以倒叙,可以插叙,可以用作者的身份补充讲解,这是影视无法表现的。我觉得不是文学靠近影视,是文学吸收影视的优点,表达方式变得更加丰富。”马伯庸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表示,他还在知乎上开了主题讲座——“画面感与节奏:像拍电影一样写小说”。

  其二,马伯庸的小说吸收了网络文学的优点,规避了网络文学的缺点,作品的文学性和历史考据要高于大部分网络小说。

  关于马伯庸的网络作家身份,《三联生活周刊》曾经写道:如果说标准的“网络作家”的定义是在商业文学网站上进行VIP付费连载,并基本上保持日更的作者,那么马伯庸从来都不是网络作家;但倘若把这个定义拓展到受互联网文化影响的作者,那么马伯庸又是典型的网络作家,他的创作从来没有远离过互联网文化。

长安之后剑指洛阳、汴京、敦煌,马伯庸IP影视化成算几何?

  马伯庸是在一个网络趣缘文化(人们因兴趣爱好相同而结成社会群体发展出来的亚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接受、讨论这些作品和著作并从中吸取养分的,但是又养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马伯庸的作品被粉丝称为“考据型悬疑文学”,也有人认为这是“历史可能性小说”。除了个人风格之外,马伯庸的小说比日更的网文都短太多,这对质量是个保障,也方便影视改编。

  其三,马伯庸的小说有效地嫁接了类型文学与古典文化,满足了当下历史题材影视剧升级换代的需求。

  编剧常江这样评论马伯庸的小说,“亲王喜欢写时空的错位感,他把今天的谍战、反恐放入到古装里头。但是历史细节、想象力又非常强大,所以看起来比较严丝合缝。”

  马伯庸接受马前卒采访时也曾表示,他乐意把《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技术设定称为“工幻”:从中古唐朝的视角去设定“低技术堆积的高技术”,是纯农业时代的工业革命幻想,是古代人想象的工业社会。

长安之后剑指洛阳、汴京、敦煌,马伯庸IP影视化成算几何?

  有知乎网友用三个字总结马伯庸作品特色:博、趣、奇。正是因为这些广博的知识面、有趣的脑洞、奇诡的想象力,马伯庸经常会在作品中给人一种“陌生的熟悉化”的体验。而这种体验,与当下中国观众的审美品位恰好匹配。

  一方面,同质化、低幼化的古装IP剧经历过去几年的狂轰乱炸,已经没有太多市场;另一方面,传统的历史正剧也存在与观众对接和过审两道难关。

  历史剧的创作一定要继往开来。同样是讲朱瞻基的故事,《两京十五日》这种截取历史横截面的书写,相比《大明风华》这种“写一大家子”的纪传体更能四两拨千金。

  天时地利人和,马伯庸的作品刚好捡了漏。尽管成为新的影视风口,马伯庸的IP开发还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同质化的问题。

  从《风起陇西》到《三国机密》的“谍战三国”,从《长安十二时辰》到《两京十五日》的“倒计时叙事”,从《洛阳》到《汴京》的“古都传奇”,马伯庸的作品看上去“自我重复”指数略高。

  如果闯荡江湖只有“三板斧”,那么观众很快就会审美疲劳。我更愿意认为,这几部筹备中的项目,更多是建立在《长安十二时辰》长尾效应基础上的一种“品牌管理”,作品具体形态应该会各有不同。

长安之后剑指洛阳、汴京、敦煌,马伯庸IP影视化成算几何?

  第二,买椟还珠的问题。

  《长安十二时辰》成功在于原著中对唐文化博杂的串联,以及曹盾团队在视听语言上的精致化追求。长板太长,以至于大家可以忽略掉短板,但这不代表没有短板。

  《长安十二时辰》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讲好一个戏剧层面的故事,主创太执着于表现长安城这座城市,以及文化层面的掌故,这大大影响了故事的节奏。不管是权谋还是悬疑,《长安十二时辰》的戏剧任务都没有很好地完成。

  而这种“考据型历史小说”却是马伯庸的风格。他也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正处于一种“知识的诅咒”的困境:“我之前查了太多资料,哪个都舍不得放弃,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在故事里抖落出来,并假设所有读者都很享受这种表达。”

  大众可以接受《长安十二时辰》,是因为之前没见过这样拍的历史剧,但如果后续作品都有类似问题,想必观众不会这样宽容。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