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全国城市学北京!3.7亿人“安居房”开建,楼市连遭3波捶打

全国城市学北京!3.7亿人“安居房”开建,楼市连遭3波捶打
2021年07月25日 22:53 新浪网 作者 蓝白爱吃方便面

  进入7月末,楼市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捶打”。

  第一波:7月22日,高层出席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和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要牢牢抓住房地产金融这个关键,严格房地产企业“三线四档”融资管理和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

  第二波:同日,住建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张其光接受央视采访说:对调控工作不力、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坚决予以问责。

  第三波:7月23日,住建部等8部门联合发通知,重点整治房地产开发、房屋买卖、住房租赁、物业服务等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突出问题,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房地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两天时间,如此密集的调控风暴,招招都命中房地产市场的“痛点”。

  比如,房地产金融,着重提及“房企融资”和“房贷集中度管理”,从资金的供需两端,遏制房地产行业过度金融化,限制高杠杆房企发债借钱,限制银行贷款流入房地产。

  没了钱,就意味着没了“杠杆”,房价上涨的基础就不复存在。

  比如,对房价上涨过快城市问责,印象中,这还是住建部首次公开提出要问责热点城市,北上广深也好,新一线城市也罢,不管有多少名头,稳住房价是“底线”思维,任由房价短时间上涨30%以上,还不用担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无疑会给全国的城市管理者敲响警钟。

  除了以上三波“重锤”之外,这一次住建部还释放出了未来楼市发展的两大风向。

  1,全国城市学北京。

  住建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张其光说,“着力建立房地联动机制,推广北京市的做法,限房价、控地价、提品质,建立购地企业资格审查制度,建立购地资金审查和清退机制。”

  为什么要学北京呢?

  众所周知,今年自然资源部在全国22个重点城市推行“供地两集中”,一年分三次出让土地,集中出让,集中公告。

  有的城市像重庆、广州拍地异常火热,溢价率较高,集中供地的长时间窗口期,反而催生房企的“抢地”需求,造成土地端火爆,进而影响了市场对房价上涨的预期。

  但北京不同,今年首次实施“房地联动、一地一策”,结合区域位置、周边市场、土地成本等因素,从前期储备的政策“工具箱”中,给每一块入市的地块“量身定制”了不同的土地竞买或房屋销售条件。

  北京在拍地中,对于每一个地块都设置了地价的上限,而且提前公布,竞拍时超过上限后则转为竞政府产权比例面积、竞配建人才公租房面积、投报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等环节。

  同时,每个地块在拍地前都研定了各自未来的房屋销售指导价格。开发商要承诺在未来售房时,房价不能超过这个价格。

  我集中供地,开发商宁可赔钱还要抢地?

  没问题,大量供地,再设定超低溢价率和房价上限。

  

  再满足附加条件:能大比例自持吗?能建公租房吗?能建共有产权房吗?剩下能卖的商品住宅还剩多少?

  政府已经把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建成的房子卖多少钱,利润率有多少,人才房,共有产权房,租赁房,商品住宅比例,全都是“明牌”。

  北京这样的“房地联动”经验,未来将会成为全国所有城市土拍市场的“模板”,压制住了地价,压制住了房企利润,就会减少地王产生的概率,再通过其他附加条件,满足人才房、共有产权房、高品质住宅的需求,可谓“面面俱到”。

  2,事关3.7亿人的“安居房”开始建设。

  央视7月22日报道,围绕前不久高层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司局负责人22日强调,各地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突出住房的民生属性,切实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住建部住房保障司司长曹金彪表示:今年10月底以前,各地要确定“十四五”期间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目标和年度建设计划,向社会公布。

  比如,上海目前提出,“十四五”期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0万套,约占住房供应总量的40%,广州则提出,“十四五”期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0万套,约占住房供应总量的45%。

  也就是说,热点一二线城市未来的房屋供应,接近一半都是用来建租赁房的。

  除了房屋供应计划,顶层设计也已经铺好了路。

  上文提到国办发的租赁房意见,其中提出了土地支持、简化审批、发放补助、减税降费和金融支持等5条措施,支持保障性租赁房建设。

  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允许利用企事业单位自有土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变更土地用途,不补缴土地价款。

  金融方面,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市场化方式向保障性租赁住房自持主体提供长期贷款,在实施房地产信贷管理时,予以差别化对待。

  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末流动人口达到3.76亿,较2010年增长了1.55亿,越来越多人从老家进入到大城市,户籍留在老家,漂在大城市。

  居住证办不了,医保没办法在本地交,异地住院报销比例又低,最重要的是子女上学,很多地方都是优先照顾有房有户、有户无房的人,没房又没户的子女们很难接受良好的教育。

  原因在于:商品房体系捆绑了教育、医疗诸多属性,几乎是流动人口扎根城市的唯一选择,长期以来,租赁房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安居作用”。

  增加小户型、普惠型的租赁房供给,是为了使3.7亿人在城市里“开枝散叶”。

  全国城市学北京,是为了建立“房地联动”的长效机制。

  再加上央行、住建部不断地“敲打”,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只是时间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