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独立音乐人Vol.9 | 秘密后院——在音乐中成全一片深情(中篇)

独立音乐人Vol.9 | 秘密后院——在音乐中成全一片深情(中篇)
2024年04月09日 14:42 新浪网 作者 声音图书馆

  国内优秀独立音乐人的深度介绍,部分内容取自《断音了了》「独立音乐谈」栏目,以及声音图书馆的独家访谈。

  本期内容来自第八期《断音了了》杂志。

  秘密後院

  “唱不尽的人间道情。”

  距离我们的实体杂志——第八期《断音了了》(冬季刊)发行已半月有余,不知读过的朋友对于“民谣”有无更多一些的了解,又发现了多少此前不曾听说过的好作品?

  在这期杂志里,我们浓墨重彩地向读者们介绍了一支非常特别的小众乐队—— 秘密后院。严格地讲,他们的音乐并不算是我们平常说的“民谣”风格,而脱胎、衍化于中国的传统曲种“道情”,但又非完全泥古,而以古今、中西融合的形式,来表达特有的中国审美、中国意趣、中国性情。

  上期独立乐谈,匡笑余向我们讲述了他与音乐的不解之缘——如诗如画的永年、妈妈的革命歌谱、哥哥送的磁带,还有书里描绘的江湖…… 儿时的一切像温润细碎的雨滴,落进了他的生命里。本期“独立乐谈”,我们将继续随着匡笑余的思绪,一同领略这位江湖居士在“音乐江湖”里的浮沉与落定。

  “秘密后院”的得名,源于匡笑余很喜欢的意象“后院”。过去人家都有个后院,用以存放暂用不到但也绝舍不得扔的物件,它的存在非为对外的展示,而为向内的安放;人也不必如在前堂时的一本正经,而可放松地躲在后院偷着乐——这是他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也是对乐队的定位:“躲”和“偷”就是“秘密”,无论“秘密”还是“后”,无不隐藏了甘居人后、处之若下、自得其乐、隐而不名的隐秘心思;几个同好在音乐中藏身于世,安放自我,无用,却是彼此生命里的不可分割。

  

  

  秘密后院logo(受访者供图)

  此前十几年的探索,让匡笑余对艺术、对自我有了更清晰和深刻的理解。尽管也曾醉心于西方文化下的审美,但经岁月冲刷,生命的原色渐渐显露,那些于衣食住行间日积月累、融入骨髓的中国文化,一直在悄悄扎根拔节、抽枝散叶,待他一日有觉蓦然回首,品到花果之香,不禁惊艳于那深邃广博的美丽;也了然中国文化才是自己吃惯了的食粮,西餐偶尝无妨,但终究是吃不得一辈子。 秘密后院的作品基调,也由是有了方向。不过起初,他们还不曾想过刻意强调东方西方、传统与否,只想以中国文化的精神,顺其自然地做些低调的东西。

  喜欢秘密后院的听众,无不触动于其音乐里的 清静出世、古意盎然,迥异于时下“中国风弄潮儿”们的“先锋感”,后院的音乐有如一炷于僻静一隅的燃香,徐徐散发中娓娓道来,淡而无形亦无所不在,萦绕于空,氤氲于心。作品多以古体诗文为词,曲上以吉他为主线,兼古琴、笛箫、秦琴三弦阮、鼓、口琴、键盘等为配器,无论乐器原籍中西,皆可相谐和鸣,终入耳者,总是中国味道。

  “我们的音乐,首先是一种活法,活成一个中国人。”匡笑余说,“一切艺术形式都该跟自己知行合一,所有风潮都只是外在附着。有些‘中国风’我一耳朵就听得出来,这人平日里肯定不是中式的活法,只是往身上套了件汉服,而真正的道人并不需要用道袍来表明身份,中国风的根本是你得是一个中国人。”秘密后院的存在,正是一群同爱音乐和中国文化者的同类相吸,匡笑余作为“大哥”,和几位平均小他10岁的“手足”们,因兴趣也因“此生非此不可的缘分”走到一起,共为乐事。

  如今的秘密后院包括7人

  

  • 主创

  •   弹拨乐

  •   打击乐

  •   古琴

  •   管乐

  •   VJ/女声/口琴/钢琴/合成器

  

  秘密后院乐队成员2016年于贵阳孔学堂——左起:哓哓、佘立宇、匡笑余、邹广超、贩贩、杨钧宇

  (另有1位编外人员——门唱片主理人谢江川,

  秘密后院近3年来的专辑均由门唱片发行。)

  秘密后院组建伊始,匡笑余还带着在广告公司时的思维惯性,信心满满地要好生策划推广一番,一年内名震江湖不是梦。但很快,他察觉到这种功利导向的销售思维很要命,于是用一年时间,将广告对他的影响全部主动忘掉。“这是我做的最好的选择,”匡笑余说,“后院不需要那些,它就是做内容来安放自己,若恰好也慰藉到了别人,那自然很好;但我们的发心并非是为安慰谁,只不过因我们自己清静下来,别人也就感受到了。”

  2006年,秘密后院在一僻静的仓库大楼里首演了乐队第一张专辑《后院的秘密》。这张专辑其实是匡笑余把在韶关作的老歌,以个人名义对过往的了断。第一首《皈依》唱道:“你说皈要怎样才是皈 / 你说依要怎样才是依 / 还不是想这样 / 还不是想那样 / 还不是厌倦了流浪”——厌倦了流浪的匡笑余,终于在音乐里觅得皈依之所。

  

  《后院的秘密》专辑封面(受访者供图)

  首专发行后,匡笑余开始系统阅读中国各家传统典籍,那些少时受的启蒙,渐化现出更宽广的天地,他“沉迷”其中,并生发出更丰富的灵感。一年后,第二张仍算得是匡笑余个人的demo集《静》发行,藉由怀旧表达关于如何安放自我。也是那时,他决意带着乐队“与时俱退”。“对我而言,美术是向外的,通过作品让世界知道自己;而音乐是向内的,通过作品在世上给自己找个藏身之处。”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音乐亦如是。

  

  

  《静》专辑封面与乐队排练房里“与时俱退”的书法

  (受访者供图)

  也是这段时间,匡笑余了解到了台湾的音乐评论家、禅者林谷芳先生,其系列讲座“东方音乐之美”及著作《谛观有情——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林先生“道艺一体”的理念令他心生认同并奉为圭臬,一以贯之进乐队此后的作品及行事风格中。

  2014年,匡笑余在友人协助下辗转赠给林先生的新专辑《弟子归》上写道:“在音乐之道上,林老师才是指引后院做子弟之归的人。”四年后,当林先生“突袭”小酒馆时,匡笑余亦在馆外支张小桌,温壶黄酒,二人对饮,相谈甚欢。“完全没想过林老师会来,这样的待遇可能只有我享受到了。”匡笑余毫不掩饰脸上的得意,“本来曾想过如果有缘见林老师,会问他些问题,但真见到时,却好像一切已然迎刃而解,这就是‘目击道存’吧。真正的指引是给你开一扇窗,让你晓得世间那些更高远玄妙的存在,你自己本身就可以用音乐描画你自己的天地。”

  

  林谷芳(左一白发者)先生在酒馆观看秘密后院演出

  (受访者供图)

  2009年,两年积淀下,真正意义上属于秘密后院的第一张概念专辑《江湖边》发行。8支曲目 立足传统诗词之美,关乎生命去来,回望起影响了彼此最深远的那片文化时空——“从序曲小心翼翼的《来》,到尾声轻松写意的《去》,来去之间,经历了《晨钟》《暮鼓》的意声相和,《叶落》《归根》的安身立命,《灰飞》《烟灭》的成住坏空,《醉死》《梦生》的洒然抖落。”

  若说前两张专辑尚存红尘纷扰心,到《江湖边》则已一派洒然,无需求静而自处静中。个人恩怨置天地间,虽不至消弭,也渺如尘埃。“半世情由不明 / 一生风波未定 / 一晌贪欢初醒 / 此身虽在堪惊”——静观世情,无非生死去来;返照自心,可知命途进退。古琴一唱三叹,琵琶百转千回,笛箫幽幽入耳,磬鱼声声叩心。

  其中唯一有女声的《梦生》,贩贩音色如泉之清,如藕之脆,有纯净豆蔻之质,亦见无拘江湖之心,可谓全专点睛。“江湖的孩子 / 江湖边老 / 一曲晨钟悠然 / 暮鼓悠然”。其意其境,不似人间,亦不离人间,是谓江湖“边”。后院此后的每张专辑,都有一首女声,与匡笑余的沧桑唱腔形成一文一武的映照,也让整专的出世气终有个“人间去处”。

  

  

  

  左&右上:《江湖边》实体专辑

  右下:《江湖边》(再版)专辑封面

  (受访者供图)

  童年时的江湖梦,终在匡笑余的人生画布上描出了形状,既然人生大梦一场,那索性梦个痛快。于他于秘密后院,音乐乃“见自己”的立命处,而人活世间,亦有肉身需要安顿,“江湖”不只可存于无形音乐里,亦可在有形人世间。2010年,匡笑余和夫人贩贩找到江南西路的这方小天地,沿用专辑之名,建成了自家安身之所,也是他们的共同理想——60平米的酒馆“江湖边·小生活”,经营至今。

  

  

  

  

  小酒馆内(笔者拍摄)

  匡笑余的家族长辈有“不喝酒不配姓匡”的说法,他也自然从小体会到了酒的乐趣,嗜酒但不酗酒,亦从不喝应酬酒,只爱在看书、写作和演出时自酌,或与投缘之人共饮。于他,“喝酒是兴趣,更是性情。卖酒是营生,更是彼此的照顾。”

  酒馆里来来去去的人,发生的林林总总的事,正是一个“江湖”,而于匡笑余,更在乎那个“边”,“边”是门槛,一边是红尘万千,一边是一念深处的洞天。他在边上,将江湖观进眼里,写进书里,无论以酒安身,还是以乐安心,一切所为“唯自家爱好而已”。

  酒馆的小舞台上,客人们有时看得到秘密后院的日常演出,有两种形式:一为由馆主匡笑余做的“江湖边传唱”,一为由乐队其他成员做的器乐即兴“声声不觉”——这也是偌大广州 唯一的传统器乐即兴现场。

  当然,他们也会外出巡演。有别于录音室专辑仙气飘飘的听感,秘密后院的现场是另一派生机活泼的气象,有气息的挥洒,性情的淋漓,情动于衷形诸于外,那份畅快通透,让每一个听众无不印象深刻,甚至有人说,没看过后院的现场就不算真正了解后院。

  

  

  秘密后院的演出现场

  渐渐地,低调的秘密后院开始为人所知,人们也按惯常分类将他们的音乐划入“民谣”范畴。2010年前后,正是民谣风行之时,很多民谣歌手在“划地盘”——是哪里人就唱哪里歌,匡笑余对此心中“冒火”,“我不划现实的空间地盘,划一个时间里的地盘,直接往上走,回到民国时代,去看看中国最后一代古典诗词的风流,那些绝代的才子们,那些接续着中华传统气脉的前辈先贤们是怎样写的。”

  怀着这般心情,匡笑余开始深入了解、整理出家前的弘一法师—— 李叔同先生 及其所作一系列学堂乐歌,着手编曲时以传统乐器秦琴、三弦、笛箫、小打为主线,辅以吉他、口琴,随性而至,以散拍见长,以东方审美再现先生10首乐歌作品的精髓——中国传统诗词之美,于2012年发行了《神游:李叔同先生乐歌小唱集》。专辑简介中写道:“写歌的人已安息,唱歌的人在继续。愿先生悲悯的眼依旧守望这纷乱的人间。”

  《神游》听来意境清简,韵律自由,却是乐队在一个只有部破风扇的地方汗流浃背排练出来的。匡笑余说这听来简单的专辑,耗的是心力而非气力,得投入极大的精气神进去,方能以内劲表深情。法师有诗曰:“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数十年后,有这样一群后人,将他昔日所植“佳色”,唱与世人听。

  

  《神游-李叔同先生乐歌小唱集》实体专辑封面

  (受访者供图)

  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广东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