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今年最火热的音乐现场,那一定是在线下。
一边是天王、天后们巡演扎堆,一边是群星璀璨的音乐节一场接一场,每个周末几乎都有相关话题冲上热搜,也让抢票成为了歌迷日常生活的一环。
据《2023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显示,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400.86%,演出票房收入同比增长673.49%。跨城观演成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的主要消费趋势,周杰伦海口站巡演便直接推动了海口的文旅消费。

周杰伦在演唱会上与成龙合作《听妈妈的话》

而在线上,作为长视频必争之地的音乐综艺,远没有等来今年的“燃点”。
从《青年π计划》《中国说唱巅峰对决2023》《电音星联盟》《天赐的声音4》到眼下正在播出的《乐队的夏天3》《舞台2023》,你很难说哪档音综做到了真正的出圈,很多节目在播时的成绩也未能超出预期。
一个细节是,这些音综绝大部分都在瞄准圈层、专攻垂类音乐。当年《中国有嘻哈》靠着还是“小众”的说唱一战成名,开启了网综的新时代,也让各大平台全力投身垂类音综。走到今天,乐队、电音、民谣都已被开垦,但却难以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
这条越走越“垂”的音综赛道,似乎应该停下来重新思考了。

从“小众”开始
先把时间拨回2017年。那一年的夏天是属于中文说唱的。
爱奇艺豪掷2.5亿元做说唱不是无谓的冒险。其一,中国的说唱音乐经历“地下”十几年的发展,缺少一个面向大众的平台;其二,海外《Show Me The Money》早已播出多季,它的成功也让国内综艺市场有了现成的参考模板。
《中国有嘻哈》首期上线4小时播放量破亿,两期破3亿,收官时总播放量达26.8亿,相关话题登陆微博热搜榜300余次,不仅让爱奇艺吸引到更多年轻用户和品牌客户,也以一己之力揭开内娱“说唱元年”的序幕。
从更大的层面来看,这也是垂类音综的序幕。

说唱之后,音综开始细分,我们看到了《中国乐队》《即刻电音》《乐队的夏天》《一起乐队吧》《说唱听我的》《说唱新世代》《黑怕女孩》《草莓星球来的人》《我们民谣2022》《超感星电音》《星电音联盟》等等,行业没有放过任何有可能制作成音综的小众音乐。
一个重要的背景是,音综转向垂直的节点,正是过往传统类音综愈加艰难的时刻。老牌音综,无论是“好声音”还是“歌手”都无法摆脱审美疲劳的困境、找到让观众眼前一亮的素人或是惊喜不断的歌手。
除此之外,稀缺的还有歌曲。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那些年无论是音乐综艺还是以音乐为主的选秀综艺,节目中选择演绎的歌曲大多都在“吃老本”,华语乐坛的“老本”。
在此情境下,小众的音乐类型、还未大火的“冷门歌手”,反而能给予观众新的刺激。于是电音、乐队、民谣陆续被搬上综艺舞台。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网生内容本就面向年轻观众,不再肩负着电视综艺“合家欢”的任务。换句话说,垂类综艺自带的圈层属性,与视频平台分众化的内容布局,实则相辅相成。

A面和B面
垂类音综的红利是显著的。
首先,小众音乐的亚文化特征和商品市场有着天然的联结。
以“有嘻哈”(后更名为“新说唱”)为例,节目在消费市场上创造了一个新的现象,被观众称为“唱播鞋贵”,意为节目播出后选手和明星制作人穿着的同款鞋子就会涨价。除此之外,节目还炒热了Rapper们的同款穿搭、自营潮牌。往季播出时,某潮品交易APP甚至还为《中国新说唱》专门开设了主题专区。
而平台也在此之中寻求更多商业路径。“有嘻哈”热播后,爱奇艺很快开发了自己的嘻哈品牌,其中品牌种类繁多,并且通过授权的方式与其他品牌进行合作,连通线上、线下。

另一方面,小众音乐也跟随垂类音综走出圈层,触达更多受众,也让更多音乐人变为“主流”。
根据腾讯音乐由你榜发布的《2020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显示,综合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用户听歌行为数据,不同曲风的用户年龄结构呈现出较大的分野。其中摇滚、民谣的主力是当下青年一代,说唱、R&B则更加年轻和低龄,拥有更多22岁及以下的听众。
简单来说,对于年轻人而言,说唱、摇滚或者民谣就是他们心中的主流音乐,音乐节和Live House就是他们日常的消费对象。

在音乐层面、商业层面、受众层面都具备一定红利后,垂类综艺也就像现在看到的这样持续滚动着。但是凡事都有A、B面,如今回头来看,很多节目只是“路径依赖”般埋头于小众音乐,反而切断了触达大众的可能,让这条赛道越走越窄,等不到下一个“有嘻哈”。
很明显的变化是,当垂类音综越来越多后,我们很难在一档音综里欣赏到具备流行性的、符合大部分人审美的、好听的歌。如果有的话,它很可能会以一己之力带动节目出圈。很可惜,这样的情形确实太少。
所以平平无奇、默默播完的音综越来越多,有些口碑好但无人在意,有些甚至连自己圈层的歌迷都没能满足。
上述提到的垂类音综里,某网站评分最高的是《说唱新世代》,高达9.1分,最低的仅有4.6分,平均下来整体评分停在6.6分,刚刚越过及格线。

再看客观的播出数据。在刚刚过去的8月暑期档,云合数据“全网综艺正片有效播放·霸屏榜”TOP5中,只有一档音综——《中国好声音2023》,一档面向合家欢的老牌电视综艺。而后只有《舞台2023》挤进榜单,排在第7名。
如果去看上半年整体榜单,垂类音综的式微更加明显。在网络综艺前20名里,《中国说唱巅峰对决2023》是冲的最高的节目,位居第4名,而后《青年π计划》和《我们民谣2022》排在第18名和第20名,播放数据不敌《名侦探学院6》《女子推理社》《喜欢你我也是4》等其它赛道的节目。

走到现在,垂类音综也出现新的“集合体”,如《青年π计划》《舞台2023》这样,将多种音乐风格融合在一起,你可以在一档节目里听到说唱、摇滚、民谣、流行乐。但结果是,跨圈层的融合并不能形成“1+1>2”的效果,反而模糊了节目的评判维度。
比如,一个劲歌热舞的唱跳舞台,和一个安静的吉他弹唱舞台,要怎么进行比较?观众是按照自己喜好投票、还是按照音乐性投票?
如果是前者,那如何保证现场喜欢各类音乐的观众是平均的;如果是后者,那得多么专业的观众,才能在不同的音乐类型中判断高低。
音综的观众实在太难了,音综的出圈之路,也越走越难。

音综的本质
其实,观众要的只是一档有好歌的音综。
仔细看网友们对今年部分音综的评价,“难听”二字的出现频率极速上升,这已经不再是爱豆单曲的专属标签。改编曲,“难听”,原创曲,“难听”,观众对歌曲的不满甚至具体到混音环节。
《中国说唱巅峰对决2023》播后,有网友指责某些歌曲的混音是“依托答辩”,迫使节目选手艾热忍不住发长文介绍节目歌曲的混音过程,称节目中使用的歌曲都是和Rapper本人确认过的,“你要是觉得混音难听,除了你所谓的‘依托答辩’的混音师,你支持的那个Rapper也绝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娱理工作室看来,部分网友愈加专业的“挑刺儿”其实也包含着“恨铁不成钢”的失落。如果今年节目还能呈现出《隆里电丝》《头头是道》《千里万里》《别怕变老》《一代》《麒麟》这样的歌曲,或许观众只会感叹好歌听不完。
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讨论还是好的,至少网友的关注点还和音乐有关。
此前收官的《天赐的声音4》和正在播出的《舞台2023》,话题不断,却多与明星自身的争议有关。前者最出圈的是小鬼(王琳凯)和乐评人梁源的争吵,后者聚焦的则是孟美岐、安崎。音乐舞台成为了这类综艺的“配菜”。
这无疑是令人悲伤的。毕竟音综的本质,应该是好听的音乐和优秀的音乐人。而垂类音综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赛道,不也是因为太多优秀的小众音乐需要一个大众渠道吗?
从“有嘻哈”到现在,垂类音综不断诞生新的节目,但其本质究竟是挖掘优秀的音乐、音乐人,还是已经变成一种惯性操作、路径依赖,值得行业上下反思。

就在前几天,新晋“指挥家”伍佰再一次登上微博热搜。这位出道已30余年的歌手,在演唱《浪人情歌》之前忍不住询问台下的歌迷:“25岁为什么听我的歌呢?我写这些歌你们还没出生呢……”
而后,《浪人情歌》响起,又是一首全场大合唱。伍佰弹奏着吉他,“25岁”的年轻歌迷们大声歌唱,这就是好音乐的力量。
我们期待音综推陈出新,期待垂类赛道良性的“内卷”,但形式和题材不应该夺走音乐的风头。我们更期待未来有更多具备传唱度、流行性的歌曲,通过综艺的舞台,走进大众的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