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一代大儒来知德:两次落榜,立下大志做圣贤,29年写出易经绝学

一代大儒来知德:两次落榜,立下大志做圣贤,29年写出易经绝学
2021年03月01日 18:36 新浪网 作者 李秀的笔记

  一代大儒来知德:两次落榜,立下大志做圣贤,29年写出易经绝学

  来知德,四川梁山县人,是我国明代的大儒,精通诗词歌赋,比如脍炙人口的“白云无心任往来,有时逐云到溪口”就是来夫子的大作。来夫子也是当时知名的易学大家,著有一本非常知名的《周易集注》堪称绝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明代《来易》。直到今天,学易的人几乎没有不读这本书的。

  

  颇具传奇色彩的出生经历

  一代大儒真实的生活,事实上是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来知德的出生,在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据说来子母亲怀胎时,曾经梦见蓝衣仙人驾鹤而来,并落在自家屋檐之上。

  对于来子出生的记载,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并非特例,甚至在我国流行的古代小说中,几乎每个主角的出生都非常神奇,也许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在李秀笔记看来,我们每一个人的出生时都是有异象的,问一问自己的妈妈,每个母亲在怀孕时期几乎都有一些令人惊喜的,神奇的事件发生。

  果然,来子出生后聪明伶俐,八、九岁时就能诵诗写词,美中不足的是时有癫痫病发。后来,来子自己也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独立于巫山峰顶,癫痫就彻底好了。27岁,来知德就中了举人,排在乡试第5名。31岁,会试落榜。到37岁时,参加会试又落榜,同时还收到了父亲病危的消息。

  

  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人生选择

  按理说,在古代参加科考,多大年龄都不算大,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蒲松龄,在19岁成为秀才之后,反反复复考了44年,也没中举,直到71岁才得到朝廷补给的一个“岁贡生”。来知德37岁,可以说是参加科考正当年的时候,但是,他却下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放弃科考,并毅然决然地把到京城参加科考的“路引”烧了。

  至于为什么要断了自己的科考路,来子是这么解释的,他发了更大的誓愿,要做孔孟!并且用白绢写了四个字“愿学孔子”,绑在胳膊上,回了家。自此之后,来子真的如自己的誓言那般,先为父母尽孝,父母亡故后,更是直接隐居于万县,终身茹素,经历29年,终于写出了易学巨著——《周易集注》。

  

  来知德一日气象图

  有时候,历史真的属于特立独行的人,来知德先生的做派就是如此。在一个科考为王的年代,放弃科考,远离红尘,潜心研究。他的易学成就相当巨大,为我们后世的学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经验和资料,极为难得。在《明史》中,对来先生的评价那也是杠杠的,有专门的一章《来知德传》。

其学说以“致知”为本,以尽人伦为要。——《明史·来知德传》

  按照《明史》的记载,到万历三十年,也就是来子77岁的时候,朝廷特授其为翰林待诏,并每月给米三石终身。翰林待诏隶属于翰林院,应该说是明朝的高级官员,这样的职位对于来子来说属于正经的官方认可,可谓相当了不起。

  官方为何给于来先生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原因仍在于其《周易集注》一书。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周易集注》。

  

  返璞归真的《周易集注》辞变象占,确实高明

  我们都知道,《易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元典,有“群经之首”的美誉。无论是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多名人墨客,都孜孜不倦的研究《易经》,寄希望于从中领悟智慧,得大道。在孔子的《十翼》之后,来子的《周易集注》是以理、气、象、数注解易经的杰作,在历史上被后人誉为“绝学”。就连自视甚高的南怀瑾也曾经说过,他年轻的时候对于《周易集注》非常钦佩。

  

  来知德一年气象图

  来子读周易,可以说是传承了孔子的精神,甚至于常常连续几个晚上不睡觉,很多年才悟得一些,历经29年,才著成一本《周易集注》。我们今天读易,都知道《周易》是理、象、数的统一,但在来子的年代,以象说易几乎失传。我们今天从历史上来看汉代的卦象,宋代则几乎以图说易,邵雍虽然讲究数,但也终究脱离不了卦图,乃至朱熹几乎也是围绕以图明理。来知德的易学,辞变象占,返璞归真,回到失传已久的卦象,不得不说确实高明。

夫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孔子

  由此,来子得出了《周易》当以象为本,佐以气、数、理,最终可以从中一窥世间万物的变化之理,小中见大,今中见古,否中见泰,异中见同。

  在李秀笔记看来,来知德对于《周易》的解读,直接从象的层次来论述我国古老的易经智慧,确实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层次。来子其人,也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大儒,虽然一生并没有得到高官厚禄,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易学研究成果至今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