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书讯:知名学者李逸津教授作品集《逸津集》出版发行

书讯:知名学者李逸津教授作品集《逸津集》出版发行
2020年08月03日 13:02 新浪网 作者 西部发展观察网

  近日,国内知名学者李逸津教授作品集《逸津集》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书讯:知名学者李逸津教授作品集《逸津集》出版发行

  书讯:知名学者李逸津教授作品集《逸津集》出版发行

  李逸津,男,祖籍广东省东莞东坑塔岗村,1948年10月出生于天津市。1973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学院(今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曾于1988-1989年、1999-2000年两度受国家公派,到苏联列宁格勒国立赫尔岑师范学院(现名俄罗斯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2011年退休后任天津师范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俄罗斯联邦作家协会会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公开发表中国古代文论、俄苏汉学方面研究论文80余篇,70余万字。出版个人学术专著《文心拾穗——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当代解读》《两大邻邦的心灵沟通——中俄文学交流百年回顾》《文心晬论》《文化承传与交流互读》《中俄文学交流论稿》,散文集《逸兴集》(与兄李逸江合著)、《彼得堡记忆》;合作出版学术专著《国外中国古典文论研究》《国外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主编教材《中国古代文论》《美学导论》等。

  本书由东莞市作家协会东坑分会编辑,汇编了作者近十年来写作的文集序跋、作品评论、理论研究及散文诗歌等。其文集序跋与作品评论,有助于作者和读者提高创作与鉴赏水平。有关俄罗斯文论与汉学研究的部分,许多材料直接译自俄文,对相关读者有资料意义和参考价值。书中回忆往事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文作品,是从个人角度对时代社会生活和情感情绪的真实记录,具有私人叙述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逸津集》序

  文/许祥麟

  天津师大文学院李逸津教授的文学评论及诗文作品集《逸津集》即将付梓,作者邀我作序,我实在没有任何理由推辞,只能答应下来。我与逸津先生相识不算晚,1973年,我到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进校时逸津已是师大的教师,我比他长几岁,但还应叫他一声老师,他却推辞。翌年我也留在师大任教,我们便成为同事和要好的朋友。他住校外家中,我住学校越胜楼,午饭后,我的宿舍自然就成了青年教师休息和侃大山之处。午间,逸津通常只合眼一刻钟便精神抖擞起来,谈笑间总是透着智慧与幽默。1979年,我俩同时考取了研究生,他在师大读研,我则到南开大学中文系就读。我们虽然不在一起,但两校相距不远,总还短不了交往。最近十几年,两人相处更加密切。

  您很难划定逸津属于什么样的性格,如果一定要个说法,那该是多重性格吧。说来也有趣,逸津在微信上见到测性格或命运的软件,总禁不住测试一把,并把结果晒到朋友圈中。这天断他是"性情中人",他会随文写道:"太准了!"过两天再测一次,说他是个"非常理性的人",他又会写道:"真准!"再过两天测出的结果是"从不轻易放弃的人",他会说"太对了";过不久又晒出个测试,给他的是一个大大的"松"字!看,连名字中的"逸"的意思都包含进去了,岂不"灵的吓人"!说他是严肃的人,他认了;说他是随和的人,他也呵呵地点头。逸津一测字,朋友就发笑!虽然表面看去自相矛盾,但您如果真的了解他,自会发现:逸津本就是个性格成分多元的人,寻找他的"人设"是徒劳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有时没日没夜的写作,有时则没完没了国内国外地跑。昨天刚从福建厦门归来,今天又启程去了浙江、上海;我们两家才从河北兴隆农家院回津,还没坐稳,又从陕、甘、青传来他的照片"九宫格";过不几天朋友圈中又见他发了一条消息:"哈尔滨走起!"您以为他该从黑龙江归来了,一不留意他竟出现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边……他总是在"动",静的时候也在不停的笔耕。

  逸津先生喜好交友,老中青,国内外,不分行业,不分性别,朋友不少。微信群一多,他虽然勤快,但也会应付不暇,于是学着退群。可刚一退群,朋友便觉不习惯,似乎是少了李老师,群将不群了。甚至有人到处打听他是否出了什么事,不然退群作甚?不得已,他只好重新入群,以正视听——李某人仍然活蹦乱跳!

  朋友中有职业和业余作家,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各年龄层的学生。朋友多交往就多,逸津古道热肠,有求必应。《逸津集》中便收录了不少为新朋老友的文集所作的序跋和评论。

  逸津先生早年致力于《文心雕龙》研究。中年后先是到苏联列宁格勒,后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其实是在同一座城市)访学。在圣彼得堡大学他结识了多位研究中国学的学者,亲身领略了俄苏学者对中国学的执着心。逸津虽是中文系出身,但他对俄语有爱好,并勤于钻研,又经过两度俄罗斯留学生活的历练,实际水平足以胜任与俄国人的交际。他熟悉俄国文化,还能用口琴吹奏许多俄罗斯民歌和苏联时代的流行歌曲,这无疑增加了他与俄国人交往的魅力和亲和力。一次他在留学生节日晚会上用口琴娴熟地吹奏了两首上世纪40年代的苏联歌曲,令俄国宿管大妈惊叹不已,一再要求他再吹几首。并说:"现在我们的年轻人都不会这些曲子了。"逸津闻听,心中不禁怅然。他感叹童年心目中苏联圣殿的崩溃,又增添了自己促进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使命感。

  逸津天资聪明,敏锐度高,访学期间他似乎发现了一条学术研究的新大路,果断从研究《文心雕龙》转身踏上俄苏中国学研究的学术新途。从此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发而不可收拾,成果频出,退休后仍笔耕不辍,钟情于翰墨。书中第二部分"文史纵横"收录的相关论文虽然只是他著述中的冰山一角,但仍体现出其坚实的学术功力。

  逸津先生对俄苏中国学研究之研究大致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是对俄苏中国学研究成果的推介,如《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文心雕龙〉词条译释》即是;其二是对俄苏中国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如《沃斯克列辛斯基对《肉蒲团》与《唐璜》的比较研究》即是;其三是对有关中国学研究的指谬,如《警惕中外文学交流中的"谬种误传"——以俄译〈杏花天〉为例》即是。通过"推介"我们可以了解俄苏学者是如何以异国的视角看待中国文化的;"评价"是反过来,从我们的角度来审视俄苏中国学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判断、分析,而后得出价值评判。中国文化是一种文化,研究中国文化的中国学属于海外文化,两种文化互为他山之石,"推介"与"评价"对于我们吸纳外域养分显然会有一定的益处。"指谬"则是对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对中国文化存在的误解予以指出并加以纠正,或对中国文化价值判断的倒置给予当头棒喝,制止谬误流传。这几篇文章会把我们带入一个新的领域。

  逸津交友不拘于身份、辈份,有不少"忘形交""忘年交"。他非常喜欢与年轻人交往,一起旅游,互相唱和。他曾经参观一个高档养老社区,回来后在微信里写道,这里设备条件固然很好,但"一个最大问题是老年人扎堆在一起"。他说:"生物之间是有场效应的。处在朝气蓬勃的环境中,人就变得年轻,而如果成天与唉声叹气的垂暮之人为伍,你也会受感染。"我绝不认为逸津与小青年交际的目的是出于防老,但所谓生物之间的"场效应"或许存于他的潜意识或前意识中,也未可知。

  虽说是忘年之交,但年轻人仍把他视为师长。他曾经的学生争着说是他的"亲学生",他也就顺着说:"对,我好像还记得你。""记得"就是记得,哪里容得下"好像"?可学生听了很是高兴。他们尊敬且亲热地称他为"李大大"。《逸津集》第四部分"夕阳心曲"收录了逸津的《晋乡行诗草·戏题路人猜想》一诗:

  师生结伴游五台,路人乱把关系猜。

  小邢成了我女儿,我的兄弟是大蔡。

  雪军是我弟媳妇,雷倒众人乐开怀。

  佛说事事皆有缘,也许同游有缘在?

  这里提到的小邢、大蔡、雪军都是逸津的学生,诗中都成了他的亲人,明里说是"路人"乱把关系猜,而在他心中,自己就是他们的"亲长辈"。

  古人云:诗者,根情。用树来比喻诗的话,感情是诗的根。几年前一个夏天,我在微信中提到南开大学马蹄湖的荷花开的正兴,他见到后马上与学生相邀在一个清晨前来观赏、拍照,还即兴作诗《南开大学马蹄湖赏荷有感》。看这题目您一定以为他在"咏荷"吧,错!他在"赞人":"老夫聊发少年狂,清晨逛荷塘。且喜学生知敬老,邢、蔡侍两旁。好弟子,成栋梁,何愁鬓染霜。扫尽凡尘除杂念,静嗅芙蕖香。"逸津的每首诗篇都有情之根,知此者才能很好地欣赏其诗。

  逸津是位朗诵爱好者,青少年时就喜欢朗诵。1970年代,为了一首词中的两个入声字的读法,他曾写信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先生求教,并得到了夏青的回信。夏青说其中一个字他按古音读,另一个字按普通话读。为什么在同一首词中的入声字采用两种读法,为此事他和我还小议过一次。逸津朗诵常带一股激情。一次几位青年教师小酌,他于兴奋之中起立举杯,铿锵诵道:"三伏天下雨哟,雷对雷,朱仙镇交战哟,锤对锤;今儿晚上哟,咱们杯对杯!"接着一个"干"字甩出,杯中酒一饮而尽。这是郭小川的朗诵诗《林区三唱》之二《祝酒歌》开头一段,经他一"唱",气势胜出。那情景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在微信朋友圈中,逸津总隔三差五地晒自己朗诵的诗篇,尤其每逢节令,就更不会缺席。听着他应景、应季诗朗诵,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心旷神怡。这不七夕到了,朋友圈又欣赏到他朗诵的秦观《鹊桥仙》、陆游《钗头凤》、普希金《我曾经爱过你》等十二首诗。朋友夸他朗读得好,他笑一笑,哼两哼:"哪里哪里,呵呵,自娱自乐。"有年轻诗人发表诗篇,他也会来个配音朗诵,诗人在微信群里听后连连称谢:"李老师,您的朗诵给我的诗增了好多色!"逸津先生并非天津市老年大学朗诵班专职教师,但常主动或被邀请参加班里活动,学员们都把他视为自己的老师。我说了这些,您就会明白《逸津集》书尾为什么会出现一首"朗诵诗"了。他喜欢诗歌,也喜欢朗诵,便创作了这首朗诵诗。

  本来让我写篇序文,我却无意间被杂乱的思路所怂恿,写成了"我所知道的逸津先生"。不过,我们读书喜欢多一点了解作者,也许这篇文字对读《逸津集》有少许帮助?当然这只是一篇表面文章,我心中的逸津要比我写的更为丰满。如果想对逸津先生有更多的理解,那就去读《逸津集》;如果您是一位文本中心主义者,就不要理会我的文字,而直接阅读《逸津集》可也。

  作者简介:许祥麟,1946年生,天津市塘沽区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中国鬼戏》《舞台与书斋的对话》《大综合舞台艺术的奥秘》《京剧剧目概览》和《十二生 肖与诗》等书。

  世事洞明皆学问

  ——李逸津诗文集《逸津集》代跋

  文/曾海津

  李逸津诗文集《逸津集》即将出版,作为本书的第一读者,我内心充满了激动和期待。当读到第一篇《自序》时,我就被其深深吸引住了,文章开篇写道"上世纪 80 年代末,我受中国国家教委派遣,赴苏联列宁格勒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作者以回忆的形式说起,细致叙述了他前后两次赴俄交流的经历,很自然地引出他对文艺理论的研究和对汉学的思考。这篇序言虽短,却信息量很大,可谓文约字丰,环环紧扣,体现学者散文的深厚学养,轻松阅读之余,让人的精神世界不知不觉之间得以升华。

  《逸津集》汇集了百余篇(首)文本,分作"文集序跋""文史纵横""往事如烟""夕阳心曲"四辑。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学功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之美,为我们展示出百年中国知识分子学术心灵史,这是一条来自学贯中西,以及情感深处的朴素、真诚的心路历程。在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学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对学术研究、世事沧桑进行深刻观察和内省,彰显出人性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本真诉求,体现了他传统的家国情怀,强健的学术人格和诗意栖居的大自然伦理意趣,具有强烈的书卷气和时代感。

  "文集序跋"和"文史纵横"是全书中最具学术价值的两辑,分别收入了15篇序跋和13篇学术论文或译作。作者以动静相生,中外相融的建构,以多元的视角、客观的描述和诗意的延伸,增加了文本的色彩、深度、可读性和感染力。以泱泱大度的胸怀和不拘一格的形式,以收放自如的笔墨和灵动、豪放、空阔、精深的创作手法,另辟蹊径,一改通常学术论文板刻的形象,写得生动有趣而有学术厚度,既深入浅出又灵动飞扬。28篇序跋和论文,就如28个路标,把为学之道写得痛快淋漓,缤纷的色彩赋予他研究的领域盎然的情趣,具有超乎寻常的生命质感。譬如在《探索走向社会的途径》《适时•史笔•引人入胜》等篇章,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学术意义。

  乡愁,是一种精神上的生命寻根。李逸津祖籍广东东莞东坑,出生于天津,对于家乡一直怀着眷恋之情。在《记忆中的第一次回乡》中,他回忆了自己早年回乡的一段经历。1977年底,他获得一次到广州出差的机会,顺便回乡一行。为了这次难得的故乡行,事前他和当时在东坑公社文化站工作的哥哥已经通过很多封信。那时,通东莞的火车还是老旧的慢车。走走停停,早上七点多从广州出发,居然下午一点多才到横沥。当时的横沥火车站,还是立于稻地蔗田间的乡村小站。有趣的是,"我正茫然四顾,忽听有人用普通话喊我的名字。再看是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站在一堆石子上向我招手。我不认得他,正在发愣,这时哥哥迎上前来,向我介绍这是同村的李姓兄弟,同在公社工作。"这里连续用了"忽听""再看""招手""发愣""迎上"等几个动词,着墨不多,却犹如电影画面一般,有很强的现场感。最感人的是对他哥哥李逸江的外貌描写:"从他脸上的皱纹、粗糙的手掌、破旧的衣衫,我看到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苦。而从他那已现斑白的秃顶、因睡眠不足而布满血丝的眼角,我又看到了哥哥彻夜笔耕的勤奋。"素描般的几笔,却让人过目难忘,手足之情,跃然纸上。接着,他回忆道:"哥哥亲自踏一辆北方称作'大铁驴'的加重单车,把我驮回了塔岗。到了家,我终于见到了父亲生前魂牵梦系的祖屋。虽说是砖瓦房,但屋里连粉刷的白垩都没有,露着青砖。桌椅板凳大约还是爷爷甚至老爷爷一辈传下来的,全都破旧不堪。当晚,本家几位亲友加上哥哥的同事、学生陪我吃饭。姑姑、嫂子忙着做了一大桌子家乡菜,粗瓷大腕,盛着红烧鹅、清蒸鱼、炖猪肉、白斩鸡,还有芋头、豆角之类的南方冬季蔬菜,粗犷、实惠。现在想来,仍有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夜似的'好味道。" 寥寥几笔,写得生动传神。李逸津说,那天正赶上停电,饭后哥哥、嫂子,还有几个同族的年轻人,陪他秉烛夜谈,听他神侃。接着话锋一转写道"说来惭愧,当时作为城里人、大学教师的我,在故乡人面前还真有几分得意。乡亲子侄们似乎也把我当做见过世面的大人物了。据哥哥说,侄儿们在我走后,还表示要向我学习呢。谁想几年之后,当我于1983年再度还乡的时候,我就成了需要家乡人开导教育的土老冒,现在就更不用说了。" 在他笔下,一幅中国改革开放的沧桑历史图景就呈现在眼前,让人在感慨万千,"20多年过去了,故乡的变化无异沧桑。其间我多次回乡,每次所见都有新变化、新发展。去年春节回乡,是大侄子开着自家的松下越野车到广州接我的。家乡小小的塔岗村口,居然也有了相当气派的大酒楼,东坑镇则更不必说了,而据说这在东莞还算'贫困地区'。望着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故乡,我感到振奋、感到陶醉。"短短的篇幅,写得一波三折,体现他通透的人生感悟和娴熟的写作力道。

  时光荏苒,往事如烟。本书收入写故乡的散文还有《逝去的滋味》《亲历广东民间婚礼》《老李家的文学缘》等,字里行间便散发着如醉如诗如梦如幻的人文色彩。其他回忆性的散文,诸如《我谈"我的青春阅读"》《童年的文化圣殿》等,也同样有一种感人的力量。在《童年的文化圣殿》中他感叹道:"怀念当年的十月影院,不是一味地抱怨和怀旧,而是要继承十月影院积极面向人民大众传播先进文化的高雅和高尚的精神。有这种精神,我们的文化传承就能找到新的路径,就能走向新的辉煌。" 记得古罗马的普罗丁说过:"眼睛如果还没有变得像太阳,它就看不见太阳。心灵也是如此,本身如果不美,也就看不到美。" 这种源于情感与智慧本身的感染力,传递给读者的不只是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还有与心灵的深度契合和交流。当心灵的感悟取代了尘世的喧嚣声时,作者的文字就能净化读者的心灵,提升读者的智性。

  李逸津不但是学者、散文家,还是诗人。在"夕阳心曲"这辑中,收录了他近百首诗。在《登镇江北固楼口占》中他写道:

  北固山上北固楼,北固楼上望江流。

  千古兴亡多少事,白云苍狗念悠悠。

  显然,这是借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古意,化出新意来,抒发了"白云苍狗念悠悠"的感叹。所谓"白云苍狗"指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灰色的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也。"诗人者,必有至真之性、至悯之情、至旷之怀也。正如南开大学许祥麟教授所说:"用树来比喻诗的话,感情是诗的根。""逸津的每首诗篇都有情之根,知此者才能很好地欣赏其诗。"1998年夏,作者曾与老同事邱永山君在蓟县授课8天,18年后的2016年盛夏,二人又相约旧地重游,赋诗一首:

  老友携手又同来,

  两鬓皆斑白。

  尚喜人老心未老,

  山水娱情怀。

  住山庄,品村菜,

  宠辱皆忘怀。

  不羡仙,不羡富,

  布衣老叟最自在。

  这首《夏日蓟州山行咏怀》以情感为基调,既写出了他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也写出了退休后寄情山水享受生活的生存状态,这份悠然自得的洒脱,令人向往。李逸津的古体诗以思想性和情趣性见长,师古而不泥古,体现了他独到的生命体悟,同时也隐喻着一种对普世价值观的认同、承诺和期许。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启迪与觉醒,正是作者创作的宗旨,也是读者审美心路的终点。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逸津集》描绘作者心中的学术气象和人生体悟,既体现一个学者的家国情怀,也透露出他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担当,更传达他回归自然诗意栖居的审美意趣。读完本书,我忽然感到豁然开朗,想来人生不过这样,来无来意,去无去意,一切如在梦中。只是在这来去途中,我们都曾努力地活过。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