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寻访民间客家菜名村|这些藏在老牌景区里的“味与情”,还原了儿时的味道~

寻访民间客家菜名村|这些藏在老牌景区里的“味与情”,还原了儿时的味道~
2019年12月08日 17:00 新浪网 作者 羊城派

  坐落在五指石下,偎依松溪河畔,加之粤、赣、闽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让平远县差干镇加丰村从来不缺热闹。同景区一样熙攘的,还有府前路。两横一纵的巷子里,三省游人如织,农家乐林立,锅铲传菜香,民宿人声欢……“老牌景区”呈现别有一番“味”与“情”。

  近年来,加丰村紧抓乡村振兴战略与“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实施契机,大力发展民宿美食产业,呈现旅游发展新业态美景,打造富民增收新引擎。加丰村2019年获誉“客家美食名村”,村内多家农家乐、民宿也分别获得“星级农家乐”“星级民宿”称号。

  寻访民间客家菜名村|这些藏在老牌景区里的“味与情”,还原了儿时的味道~

  加丰村坐落在五指石下,偎依松溪河畔,得天独厚。

  舌尖旅游新地标

  切新鲜的黄粄片,过一遍开水,佐上冬笋、香菇、鱿鱼丝等配料,一齐倒入热油锅爆炒,随着嗞嗞作响的声韵,鲜味四溢而出……未及晌午,平远县五指石春天酒家的厨房已然热闹。每有客至,炒平远黄粄几乎是桌桌必上的招牌菜。“老板娘,再来一盘黄粄。”“好,马上就来。”门廊外,老板娘黄美华忙于接待来宾,生意正火爆。

  闲余,黄美华向记者讲述了一段曲折过往:2003年,夫妇双双从差干镇水电站下岗,只得另谋生计。“改行做什么好?下岗后转悠三年,我决定发扬自己喜欢做菜的爱好,开一家餐厅。”2006年,凭着这股执着的“客味”情怀,夫妇俩愣是拿下这座60多间客房的大型餐馆,黄美华为它取名“春天酒家”,希冀生意红火。

  寻访民间客家菜名村|这些藏在老牌景区里的“味与情”,还原了儿时的味道~

  平远黄粄是春天酒家逢客必上的招牌菜

  失业妇女扎根乡土搞农家乐,究竟能干出怎样一番事业?13年时间,黄美华用如今墙面上“广东省星级农家乐”“平远‘客家菜师傅工程’烹饪大赛二等奖”等近10面牌匾交出满意答卷,春天酒家也一跃成为平远舌尖上的旅游“新地标”。

  好声誉源自好味道。黄美华告诉记者,她手中的客家菜大受消费者欢迎,秘诀就在于材料的又“土”又“鲜”。记者看到,番薯、南瓜、黄粄等食材原料自周边村民运来后,便有序摆放在餐厅大堂,来客均可一览。“作为招牌菜的平远黄粄,我们十余年保持专供,坚持用木槌纯手工来打制;春天蒸鸡的土鸡,也要从农家里严格选购……”黄美华介绍说。

  凭借“土又鲜”的加丰味道,春天酒家吸引着往来五指石景区的八方食客。而走访街巷,记者发现,同样的热闹在加丰村并不鲜见。现如今,全村常住人口800余人,就有200余人参与旅游餐饮行业,占比约25%,48家酒店、农家乐、民宿等配套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富民增收新引擎

  入住酒店时不需要房卡,直接用微信就可以轻松办理登记入住……这是记者在过岭驿站收获的别样体验。上午,店员赖泮琳招呼完一拨客人,正准备将房间打扫干净。开张3年,店里已经积攒了不少“老主顾”,小小8间房,年客流量却超过2700多人次,获评梅州市三星级民宿。以田园风为基调的房间清新简约,推窗便可将五指石美景一览无遗,到此体验的陈先生不禁感慨:“周边大自然景观很好,可让孩子亲近自然,这一点超赞。”

  驿站老板谢远林告诉记者,他原本在广州从事IT行业10多年。2016年,看到家乡旅游势头愈旺,他利用在IT行业积累的经验,特意到云南丽江、大理等地考察后,回家创办这家智慧民宿。同在2016年,外出务工的村民谢伟锋也看准家乡旅游新业态,从佛山某企业辞职,回家接手父辈的旧饭馆,置办起具有“农家乐+民宿”功能的旨圆清逸馆,月营业额已破了3万元。

  这几年,差干镇广泛实施“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引导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回乡就业创业;实施“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工程,提升农家乐服务品质,打造精品民宿客栈,并着力建立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共建共享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拓宽收入渠道,驱动了富民增收新引擎。

  从过去只来一趟的“观景就走”,到如今频频吸引回头客的“留吃留住”。老牌景区五指石焕发出“旅游+美食+民宿”新活力,为全镇旅游业带来11641万元产值,占总产值的31%。今日加丰村,可谓有“景”有“味”,更有“情”。

  寻访民间客家菜名村|这些藏在老牌景区里的“味与情”,还原了儿时的味道~

  将番薯打碎

  老农做番薯粉

  上个月初,我和朋友来到平远八尺镇与江西寻乌交界处的山区采风。走进一个客家山村,看见几位阿伯阿姨在手工做着什么,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在做番薯粉。他们忙得不可开交。据介绍,他们山里人世代种番薯,打番薯粉,而当地的番薯粉质量格外好,很受欢迎。偶遇老手艺人,勾起了我的探秘兴趣,便向阿伯阿姨了解一番。

  寻访民间客家菜名村|这些藏在老牌景区里的“味与情”,还原了儿时的味道~

  一遍一遍地洗薯浆

  阿伯阿姨的制作已经到了中间步骤,前期工作我们没有看到,他们便简单地介绍了制作过程。他们从山地里挖出番薯,一根根地洗去泥沙;再用机器或人工把番薯打碎,打成糊状的薯浆;接着把薯浆放进纱布里,加入水,一遍遍地洗,直至把薯浆内的淀粉洗净,洗出精华部分;然后,将洗出的水放在大桶或者缸里面沉淀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将水倒出,桶底或者缸底会有一层厚厚的白色沉淀物,这就是薯粉;最后,把薯粉刮出,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形成小块或粉状的干粉。

  番薯粉可以调入鸡肉、猪肉、牛肉等肉片中,增加肉质的口味和顺滑感,是家家户户三餐做菜的必需品,也可以用开水+糖,调羹食用。村里的番薯粉主要销往何处?阿伯阿姨说,主要是给村里外出到深圳、广州等地工作的年轻人带出去自用,或者作为手信送给朋友,部分则待赴墟时售卖,售价一斤15元。

  想念手工面

  天气转冷,这时候我常情不自禁地想:要是能吃上一碗母亲做的手工面或面粄汤,那该有多好。

  手工面,家乡的味道。在我印象中,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手工面。他们的手艺各有不同,却都是家的味道。若问小时候我最期盼啥,除了过年,大概就是盼着母亲做手工面了。这辈子,母亲给家人做了无数顿手工面,虽然比起别人家她做的不算地道,却让我非常想念。

  做手工面有些繁琐,母亲常常一大早就忙开了。她首先把客厅里八仙桌上的东西全部腾空,一会儿她就要在这里大显身手。她往瓷盆里放入面粉,加入适量的水和碱,开始反复搅拌和揉捏。当瓷盆里的面粉变成面团后再取出来,放在桌面,继续揉捏、挤压、捶打,面团逐渐变得光滑细腻。这时母亲会拿起她的擀面杖,一会工夫后,一片一片的面饼出来了。为了防止黏在一起,面饼中间还要撒上面粉。这时候母亲有些累了,她疲倦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最后,她把面饼切成细条状,又细又长的手工面便出来了,看着就让人欢喜。手工面汤、手工炒面等,可以做成各种自己爱吃的口味。一碗手工面,凝聚着母亲的心血,这味道自然妙不可言。

  因为做工繁琐,这种手工面母亲并不经常做,只是偶尔给家人解解馋。她常做的是稍微简单点的面粄汤:把面粉揉成面团,再捏成一小块一小块,放进已经煮沸的开水里,任凭面粄在锅里翻腾跳跃。接着,放些葱花和姜丝进去,一锅简单又美味的面粄汤便做好了。冬天里,从外面回到家,吃上一碗这样热乎乎的面粄汤,那真叫舒服、过瘾。

  过去,村庄里的人几乎都会做手工面,似乎也都爱吃手工面。每逢重大节日,或家里有喜事,如搬家、新媳妇进门、小孩满月等,酒菜之外,手工面是宴席上必不可少的——手工面也寓意着喜庆和吉祥。

  时光流逝,后来又出现了机器打出来的面,虽说这样省了不少人工,吃多了却总觉得没有手工面的那种味道。我的母亲也渐渐老了,对于做手工面这种力气活她也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自然很少去做。一碗手工面,蕴藏着浓浓的家乡味道和亲情,永远难以忘怀。

  寻访民间客家菜名村|这些藏在老牌景区里的“味与情”,还原了儿时的味道~

  评比活动现场

  梅县区举行客家菜“名师名店名菜”工程评比活动

  日前,梅县区客家菜“名师名店名菜”工程评比活动暨颁奖典礼在梅县技工学校举行。

  记者在比赛现场看到,炒、炸、蒸、煮……参赛选手们正各显神通地展示精湛厨艺,层出不穷的创意将普通的本土食材变身美味佳肴,吸引现场嘉宾纷纷驻足观看和拍照。经过一个上午紧张激烈的角逐,最终金苑酒家新县城店、雁南飞茶田围龙食府等10家店获评“客家菜十大名店”,刘爱勤、陈嘉庆等10人获评“客家菜十大名师”,荔蓉鸡翅、客家炒猪肠等10道菜式获评“客家菜十大名菜”。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梅县区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梅县区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梅县技工学校、梅县区美食协会承办,旨在加速推进“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向纵深发展,以竞赛发现人才,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培养和选拔优秀技能人才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丰富客家菜文化内涵,让客家菜在融合与创新中做优做精、做强做大,全力擦亮“客家菜之乡”金字招牌,助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叶帅故里·美丽梅县·客都明珠”。

  来源:掌上梅州

  撰文:傅思林  吴丽伶   廖智  刘礼达/图片:钟小丰  吴丽伶   张文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粤菜招牌菜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