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王迎军分享获奖感受:放开手脚搞科研,人才是最大的成果

王迎军分享获奖感受:放开手脚搞科研,人才是最大的成果
2020年03月29日 16:13 新浪网 作者 羊城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璐瑶 董柳

  3月2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颁发了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019年度的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颁给了两位获奖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迎军就是其中一位。

  今天上午(3月29日),王迎军教授作为科学技术奖获奖单位代表,参加了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广州市第59场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省科学技术奖专场,下简称“通气会”),和我们分享了此次获奖的感受。她再三强调的一点,是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王迎军分享获奖感受:放开手脚搞科研,人才是最大的成果

  

羊城派资料图

  >>从20平米的实验室到国家级研究中心

  “3月25日,从李希书记手里接过奖励证书,我心里其实很清楚,这不是奖励我一个人的,是奖励我们整个团队的。”王迎军说。

  从事科学研究几十年,她深感团队的重要性,尤其是生物材料,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王迎军团队成员学科背景很复杂,除了三大材料以外,还有人工智能、高端装备、计算机软硬件、临床医学、影像、信息、生物、化学等等,缺一不可。团队的工作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技术开发也是缺一不可。

  “这样的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共同合作的团队精神,是无法做出高水平成果的。几十年的研究历程,我们不但造就了一支国际领先的、临床急需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我们造就了一支世界一流的研发团队。我说的‘一流’不光是指它的学术水平,更是它的团队精神,团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持。既有每个人的潜心研究,又要大家一起协同攻关。”她说,在这样一个团队精神指引下,才能做出那么多、那么好的成果。在研究成果不断产出过程中,同时培养了一批富有创新能力的青年才俊、业内著名学者、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

  近些年来,广东省高端医疗器械的企业数量和市场需求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而且发展迅速。这次新冠疫情,更加凸显了生物材料研究和医疗器械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王迎军认为,通过团队研发的这些临床急需的先进成果和技术的转化,帮助一批企业提升了自己的技术竞争力,产出了我国自己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改善了国外公司主宰中国高端产品市场的状况,有力推动广东省、广州市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

  在广州学习、工作、生活了40多年,从事生物材料研究36年了,王迎军对这座城市深有感情。她说:“我觉得广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是一个能做事情的地方,更是一个能创新的地方。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情。”

  回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她跟着导师拿到第一个有关生物材料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在国内基本上是生物材料研究最早的研究项目了。“后来导师退休了,只剩下我一个人,还有一间20平米的实验室。当时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同事们纷纷离开学校到企业、公司去发展。”王迎军说,“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但是我这个人惰性比较大,认准了的事就不想再改了。这么多年,一步步走下来,当然是很不容易,但也是乐在其中。”

  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那间小小的实验室已经发展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面积也变成13000多平方米,研究队伍从我1个人已经发展到260多人。在国内是所在领域规模最大的,在国际上也有比较高的影响力。“这样的情况,可能只有在广州可以做到。我们发展的每一步,从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到平台发展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每一项创新成果的转化,都得益于广州的企业氛围、创新文化和政策支持。”她说。

  >>疫情面前,科学家的角色不亚于一线医护人员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科学家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王迎军说:就是扮演科学家的角色。通过这场疫情,我们真切感受到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科学研究对人类战胜疫情发挥的作用、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实际上,我们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在这场疫情中也都没有休息。这是很特殊的一场战役,我们也做了检测试剂及其他的医疗器械等,尽我们的能力为疫情做一点贡献。

  我觉得,中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已经得到世界的高度赞誉。我们在这场这么严重的疫情面前,真的彰显了我们的社会制度、科研能力水平、医疗水平和系统强有力的支撑等。

  我也反思了一些事情,有些我们之前没有意识到特别重要的东西,疫情到来后,我们感觉到一定要做一些事情。如果这些事情做好了,无论以后发生什么自然灾害或疫情,我们都可以用我们的智慧、高水平科研成果、科学的管理体系,能把问题解决。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也是国家药监局的监管科学研究基地,也是国家药监局在大湾区布局的唯一一个监管科学研究基地。这次疫情过程中,我们也系统地研究了疫情所涉及的一些医疗器械的监督制度、监管科学、监管体系,这些成果我相信对整个疫情的防控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觉得,科学家在疫情中(的作用)也不亚于在临床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都在很迫切地做他们应该做的事,也意识到他们应该做更多的事情,我们以后将会发展得更好。

  >>科研工作最大的成果,是培养人才

王迎军分享获奖感受:放开手脚搞科研,人才是最大的成果

  

王迎军接受媒体采访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汤铭明

  在华南理工大学,同学们私底下都亲切地称王迎军做“王奶奶”。王迎军说:“我觉得,当一名教师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不管你累不累忙不忙,收入待遇怎么样,你有这么多学生他们拿你当家人一样,心里非常感动,很温暖。”每年母亲节的时候,王迎军都会收获很多祝福和问候。

  做了30多年的教师,王迎军觉得,人才培养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怎么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王迎军表示:“我们曾经在2014年获得一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关于协同创新育人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我们进行了七八年的时间,做了很多示范区、工程,或和企业、科学院、国外著名大学一起做研究,希望我们的同学走出校门的时候,是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而不光是因为你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或很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因为你有责任有担当,愿意帮助别人,有家国情怀。这样的学生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

  关于人才培养方面,王迎军觉得很多教育学方面的问题要探讨研究,她和同事们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对人才培养的科学研究,“人才”始终是她再三强调的是一个关键词:“我们搞科研的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没有人才光有钱没用,有人才才有成果。”(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王迎军分享获奖感受:放开手脚搞科研,人才是最大的成果

  据悉,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主要授予在省内长期从事自主创新工作,为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王迎军院士从事生物材料研究与工程化工作35年,在骨、齿和血液进化材料,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材料等前沿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王迎军院士提出并建立了材料“生物适配(Bioadaptability)”理论雏形和“生物应答”新理念,发明骨再生修复材料仿生构建系列技术,多次引起了国际生物材料界的广泛关注。王迎军院士多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教育部自然科学、广东省技术发明等各类科技奖励10余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7项,成果转化企业获III类产品注册证7个,推动6个企业上市,为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责编 | 曾敏妍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疫情新冠肺炎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