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潮人文脉】逾百专家学者纵论潮州文化“传承”与“创新”

【潮人文脉】逾百专家学者纵论潮州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1年10月28日 11:00 新浪网 作者 羊城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蚁璐雅 黄士 通讯员 卢裕钊 温超

  图/主办方供(除署名外)

羊城晚报10月28日潮人文脉报道版面

  10月22日-23日,首届“潮州文化论坛”暨“潮州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潮州顺利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广东省社科联等30多个单位近150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深入探讨潮州文化之“传承”与“创新”。

  现下恰逢金秋,漫步潮州古城,无论是访古桥、赏非遗,抑或逛古街、看牌坊,总会被古城的独特气质所吸引。事实上,过去的一年,潮州正着力打造文物大品牌、开展非遗大保护、推动文旅大融合,全力打造文化高地,以文化兴盛涵养城市底蕴,本次首届“潮州文化论坛”正是逐步打响“潮”品牌的生动缩影。当下,潮州正进一步团结和凝聚海内外专家学者,深化潮州文化研究,加快推动潮州文化传承发展、守正创新,感恩奋进、起而行之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全力打造一个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

红棉古桥 潮州市河长办 供图

  承其精华 扬其所长

  千年潮州乃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据悉,全市现今共有文物古迹72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不仅广济桥、开元寺、韩文公祠等景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潮州音乐、潮剧、潮菜、潮绣、潮州陶瓷、潮州木雕等都堪称传统文化之精华,彰显着潮州“诚信、开拓、精致、兼容”之魅力。

  而面对这座文化富矿,潮州当如何发挥优势?正如中共潮州市委书记何晓军在首届“潮州文化论坛”开幕式上强调的,当前潮州正深入研究“中华文化重要支脉”,保育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传承“中华文化瑰宝”,发展壮大文化经济产业,全面提升文化兴盛水平,努力把潮州打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窗口。

  不仅如此,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也提到,要充分发挥潮州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全方位增强海内外潮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好为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服务;要充分发挥潮州文化融通中外、表现力强的优势,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心态和气度,大力拓展潮州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着力把潮州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挖掘出来和传播出去。

  事实上,潮州在过去一年持续发力——设立国内首个中国侨乡文化(潮汕)研究中心;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累计17项;“潮州手拉朱泥壶”正式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潮州茶文化体系打造一张茶文化特色金招牌……显然,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城市文旅业态,兼具文脉气蕴与创新活力的崭新风貌,正是潮州进行文化交流、开展文化竞争、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取之不竭的源泉和优势所在。

潮州广济楼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蚁璐雅 摄

  凝智聚力 守正创新

  当下,随着新一代潮人的加入,“潮智”推动着潮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贡献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一方面,众多“网红打卡地”接连诞生,137家民宿客栈、2家创意园、30家茶馆茶舍、35家非遗特色展馆等坐落在这座“活着的古城”,在传统文化的“老瓶子”里装入现代业态的“新酒”。另一方面,潮州以古城旅游为龙头,把全市1345处文物点串珠成链,文旅融合不断加速,让这座古城释放出全新活力。

  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平原提出:“倘若下一代的潮人基本上丢掉方言、忘记家乡、拒绝认同,那么以上所有研究的努力全都落空。”文化自信是根与魂,坚持“守正创新”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潮州文化,无疑是今后我们文化传承实践的重要方向。

  而首届“潮州文化论坛”正是朝着“潮州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向,通过专家学者“智囊团”,从不同侧面对潮州文化开展研究和讨论,为潮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多维度、多角度、多尺度的启示。

  凝智聚力,携手共赢。闭幕式上,中共潮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文森提出,希望广大专家学者以首届“潮州文化论坛”为起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不断提出新观点,新的研究范式,推动潮州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相互促进,开创潮州文化研究新局面,实现潮州文化高质量发展。

  据悉,“潮州文化论坛”将每两年举行一届,以形成固定、有影响力的潮州文化学术品牌,提升潮州文化影响力。

专家学者团参观潮州木雕

  陈平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古城

  关于古城的定义,有人注重历史溯源,有人强调建筑形式,有人赞赏人文精神,而我则希望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一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于“小巷深处,平常人家”。这一点,潮州表现尤其突出。打个比喻,古城潮州犹如山水长卷,你必须静下心来,慢慢打开,仔细品赏,才能体会那些可居、可卧、可游、可赏的妙处。

  若你有空在潮州住上几天,见识过工夫茶,投宿过小客栈,品味过牛肉丸,鉴赏过古牌匾,领略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你就能明白这座小城的特殊韵味。

  随着国人经济实力以及文化素养的提升,其外出观赏的重点,会逐渐从旅游景点转移到建筑遗存,再到百姓日常以及自家体验。因而,我个人认为,潮州着重传播的不应是具体的非遗产品或美食,而是古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若此说成立,潮州不仅对潮人有意义,对游客有魅力,对人类文化也有贡献。

  林伦伦(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方言和乡土文化传承和发展

  潮州文化的优秀特质之一:追求精致。无论是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精雕细刻”,饮食(潮州菜、工夫茶)上的“精打细磨”,读书学习、学术研究上的“精益求精”,商业贸易上的“精打细算”,都与“精细、精致”有关。

  我留意到不久前潮州市委书记何晓军提出,要“在更高起点上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打造中小城市美的典范。”在有如此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地上,提出打造“特色精品城市”和“中小城市美的典范”,无疑很契合潮人文化特质的城市定位,也正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

  而究其根本,方言和乡土文化的传承要五位一体。政府的正确指导、学校的教学教育、媒体的多元化宣传推广、社会形成的文化共识、家庭的家教家风建设,五位一体,才能形成传承和发展潮州文化的良好社会环境。

  蒋述卓(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教授):

  潮州文化之“特”与超越性

  潮州文化之“特”是因为它有特殊的构成和表现形态,这恰恰是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它并非因为语言与地域的限制给自己划定了框框,相反,由于它包孕多重的内涵,具备了超越性。

  对潮州文化特色的强调和弘扬,是树立潮州文化品牌,塑造潮州文化形象,进一步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越“特”反而越具备超越性,这便是在全球化时代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构成多样化色彩最重要的规律。

  张国雄(原五邑大学副校长、教授):

  潮州可以“厝”为主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新时代,潮州文化传承、创新,要有时代站位,要有标志性的形象感,要有国际性的法律地位。遗产保护与创新性利用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

  潮州是中国四大著名侨乡之一。“厝”作为中国侨乡民居建筑的典范,深受东南亚、欧洲文化的影响,带有外来色彩的建筑材料、建筑构件、建筑装饰丰富了传统厝的文化内涵,展现了福佬文化地区海外移民与侨乡民众的世界视野和开放包容心态,中外融合的文化发展模式迄今对当地的城镇、乡村规划与建设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林有能(原广东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

  潮州开元寺在岭南佛教中的地位

  岭南多开元,唯潮州开元寺独盛不衰。潮州开元寺之历史,早于开元,又始于开元。

  潮州开元行进至清末民初,有开岭南佛教禅宗先河之举,那就是创办岭南第一家佛教院校——岭东佛学院、岭南第一份佛教期刊——《人海灯》,从而在清末民初岭南乃至中国佛教禅宗的发展历程中,书写了耀目一笔。

  黄挺(韩山师范学院教授):

  开放式的保育代替封闭式的保护

  自2017年起,非遗保育理念已经突破了档案式抢救的框框,尝试将非遗放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当中去保护。这种活态的非遗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断地再创造”,开放式的保育,代替了封闭式的保护。

  我们要给予非遗一定的发展空间,如果只是把非遗当作档案、文物,那么它实际上已经死了,虽然保留了下来,却没有活下来。只有开放式的保育才能让非物质遗产真正活态地传承下去。“坚持守正创新”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育,在今后将成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实践的方向。

  左鹏军(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潮州古典文学学者詹安泰的诗学观念与创作趣味

  处于中国古典诗歌最后阶段的詹安泰先生诗歌创作趣味具有明显的融通性、综合性特征,其基本格局是才华与学养并重、唐音与宋调兼顾、个人情感与时代感怀相融。从个人性情禀赋、兴趣爱好、学识修养、诗学渊源、师友交往的角度来看,兼学者、诗人于一身的詹安泰先生的诗作,更多地倾向于婉曲内敛、筋节骨力、冷峻沉雄、理性哲思一路。从总体上考察詹安泰先生的诗词创作与学术研究,也可以说彼此之间构成了相辅相成、促进激发、浑然一体的关系。

  陈耿之(潮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潮州文化的特点、分类和优势之我见

  潮州文化广义上指历代潮州人在潮州(包括一府辖九县的地方)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潮州文化包括古迹与古建筑、语言文化、文学艺术、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美术六个方面,具有四个显著特点:“诚信、开拓、精致、兼容”,具有文化土壤和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工艺、非遗项目艺术、民族文化、潮州饮食文化、资本文化、潮州红色文化、侨批文化等九大优势。

  总策划 /汪一洋 刘海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 /曾颖如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主办单位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羊城晚报社

  本期统筹 /马汉青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斯睿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潮州市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