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东莞南城:“唐诗里的中国”第五场落下帷幕

东莞南城:“唐诗里的中国”第五场落下帷幕
2022年01月17日 21:53 新浪网 作者 羊城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晓玲

  1月16日下午,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谢有顺再次来到东莞南城,为读者讲述“李商隐的唯美与孤独”。此次讲座由中国共产党东莞市南城街道工作委员会、南城街道办事处主办,南城档案馆、南城方志馆承办,南城文化服务中心协办,是“唐诗里的中国”系列专题讲座的第五场,也是此次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吸引了众多诗歌爱好者到场聆听。

“唐诗里的中国”第五场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

  谢有顺在开篇就引导现场观众思考,如果古代诗人也面对这次疫情,会如何创作和生活?他认为,文学是活着的历史,正因为有了文学的书写,历史和时代才会变得生动、饱满且有血有肉。

  李商隐在《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诗歌数量名列前茅,谢有顺认为他是最能代表晚唐诗歌风格和时代气象的诗人。李商隐的诗歌调子大多是慵懒、伤感且忧郁的,也有他独有的热情和孤独,繁华落尽,一切都在回忆中伤怀,这是典型的晚唐诗风。他在万物凋谢时节,吟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他于黄昏唏嘘“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在深秋叹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谢有顺说,回忆或追想某个时代,往往要找出这个时代的精神符号,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诗人。通过诗人,能看到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

  李商隐虽满身才华却事事都不太顺利,这些经历都化作他诗歌中那些略显沉闷的情绪。谢有顺说:“一个时代的繁华和灿烂往往都存在于回忆之中。文学为何有魅力?因为文学会使经时间淘洗的那些平实的生活和事物,焕发出不一样的光泽。”越回忆,越唯美,这就是李商隐。

  讲座接近尾声,现场观众仍回味无穷,争相举手提问。其中一位从事小学教育的老师,提出了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的意象?谢有顺为她解惑道:“李商隐的诗歌因晦涩难懂的含义和缥缈朦胧的美感广为人知,对孩子而言,诗歌中的意象是非常难理解的,但随着不断积累,记忆里存储着的古文诗词会与他的生命经验相遇,他对诗歌的感受就会越深刻。对于孩子,多读多背,是接近古诗最好的方式。”

  据悉,“唐诗里的中国”系列专题讲座自去年开讲以来,一批忠实的听众跟随谢有顺的步伐,遨游在唐诗的世界里,展现了对知识与文化的极高热情。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德钢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