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新型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广外举行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新型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广外举行
2024年04月29日 22:11 新浪网 作者 羊城派

  4月27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新型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广外区域国别研究院、广外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广外国际关系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唐小松教授主持。

  广外党委常委、副校长何传添教授指出,探讨新型国际关系,离不开对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深刻理解和全面研究,开展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恰逢其时。广外是华南地区外语语种最多、外语人才最集中的高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区域国别相关研究。国别和区域高等研究院创立于2020年,并于2022年改组为区域国别研究院,围绕南太平洋岛国等研究,集聚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近年来,学校对非洲、东盟、加拿大、印尼、拉丁美洲、中东欧等区域国别开展深入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前期科研基础。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教授强调,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要从国家需要出发,紧密结合当前与未来形势发展,主动对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外交学院前院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徐坚认为,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与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相矛盾,不利于国际社会正确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权利政治与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精神一致,能够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提供有效的学理支撑。

  会议设置了两场平行论坛。平行论坛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就”为题,由广外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院长茅银辉教授主持。专家围绕中欧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非合作、亚太机制安全化、中国外交等开展交流,肇庆学院副校长、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主任胡文涛教授担任总结发言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丁纯教授强调,中欧经贸关系近来从经热到经温,欧盟对华经贸关系调整是对国际大变局的回应,总体趋势是竞合并存。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崔洪建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大国关系面临双重任务:重启和重塑。中欧关系、中美关系都需要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战略互信需要在多极化格局、大国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发展。

  广外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王树春教授提出,当前,中俄合作和北极治理面临新机遇,中俄签订海上执法合作备忘录,金砖合作机制中增加了北极合作内容。中国既是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国,又是新的治理机制的首选国家,在北极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广外国际关系学院陈寒溪教授认为,中美两国在学者和官员交流层面存在着不同信息,中方意图是积极的,不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要求道义平等和权利对等。

  广外非洲研究院院长刘继森教授表示,作为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机制具有良好前景。

  平行论坛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新型国际关系”为题。其中,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孙兴杰教授提到,需要关注的是,这一轮全球化所呈现出来的生产在全球空间的分配赋予了市场体系更大的韧性和黏性,这也是大国政治必须面对的大背景。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方银教授认为,中国可通过稳定的合作增加国与国关系确定性,从小事做起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通过信号释放行为展现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坚定态度。

合影

  文丨记者 陈亮 通讯员 杨欣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广东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