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我接受了创业失败,才知道公司不是讲义气、谈情面的地方

我接受了创业失败,才知道公司不是讲义气、谈情面的地方
2020年07月27日 11:44 新浪网 作者 铅笔道pencilnews
我接受了创业失败,才知道公司不是讲义气、谈情面的地方

  文|璞思堂文化CEO 陈灏

  曾经有准备着手创业的朋友向我问询:对于创业者而言,哪一样个人素质最为重要?记得当时我脱口而出答道:你必须首先是一个毫无来由的乐观主义者、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硅谷资深创业者本·霍洛维茨曾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创业史: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几乎全是举步维艰。——这句话精准刻画出大部分创业者的生存境况,人前光鲜而人后惶惶不可终日,每每都是在焦头烂额之中处理着资源匮乏、竞争压力以及内部治理失衡等等各式各样的难题。

  试问如果不是有足够的乐观和韧性,又怎堪在这样一条高度风险和高度煎熬的道路上行进,以博取那份小概率才出现的光明?特别对于草根创业者而言尤为如此。无论企业界和投资界如何对创业行为进行包装和美誉,事实上市场竞争态势已经进入以对创业者全方位资源和能力的极致调动为门槛的赛道。也就是说,要么all in;要么all out,并不存在折中的路径。

  但不那么走运的是,乐观成分在我个人的总体品格里面占的比重并不大。因此,作为连续创业者,我一直不敢丝毫松懈于自身承压能力的心理建设。一路走来,创业离真正的成功依然遥远,反倒是心智格局持续获得增益的体验。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迄今为止我的公司还在坚持,没有降薪,也没有裁员。但那种行走在悬崖边上的颤栗和左支右绌的苟且,这一张暗黑的底牌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知道,也只能靠自己一个人硬扛和疏解。

  作为以上游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型公司,经营的命脉仅系于2到3家B端客户。而一旦这些客户受经济气候影响取消或延后进行中项目,又或者拖延账期,自身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现金流枯竭的困境。这种局面,是摆在创业者面前最为煎熬的两难选择,无论继续下去还是结束经营,都需要极大的勇气。继续下去,就必须不断对公司资金进行输血,什么时候到头无法估计;结束经营,则过往所有的心血、时间和精力,都变成沉没成本付之东流。

  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思考,才决定了最终的取舍。相较结束经营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我更愿意接受坚持下去哪怕失败的结局。这取决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看法和应对方式,它无疑意味着风险,但同时也代表着机遇。回到创业的本质,不确定性恰恰正是创业者如影随形的伙伴,风险厌恶的人士并不适合创业;而企业CEO的天职,在于对市场机遇的敏锐把握,并暂时无视资源的匹配程度是否充分。想通了这两点,我的内心也随之安定下来,从而不再犹豫地对公司的发展和转型进行布局。

  在准备再出发之际,也复盘沉淀了10条过往公司经营的痛点,一来为了警示自己;二来也希望为创业征程中的朋友带来一些启示:

  1.创业者必须为自己营造“宽松的紧迫感”

  初创或中小型企业创业者,往往每天的时间精力都被迫投注于眼前亟需解决的各类急切事项里,不论其重要程度如何都得一一解决。这就必然导致把思维和眼界都圈定在应急式和短程式的狭小范围内,从而忽略立足长远的布局和筹划。而决定一家企业生命力的关键因素,通常都是那些看上去不那么急迫却至关重要的事情,比如新增长点的挖掘、商业模式和产品的迭代、融资安排以及技术开发和储备等等。

  在诺奖作品“贫穷的本质”书中指出,贫穷陷阱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就在于穷人往往受身处环境的制约,只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近在眼前的需求之中,而全无为未来的储备和打算,由此陷入贫穷的无限循环。其实这何尝不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普遍痛点?创业者被眼前急切的事务消耗了过多的能量,精力涣散并缺乏前瞻,企业很容易就进入生命力逐步递减的轨道。

  因此,创业者必须强制为自己营造出一种宽松而紧迫的环境。之所以要宽松,为的是不要被眼前的事务所困扰,达成内心平和思维清朗;而强调紧迫,是要把主要精力聚焦于不急切解决但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唯有这样,企业才具有长久存活的可能。

  2.没有适配的合伙人,公司的基石永远不牢靠

  在经历过合伙人退出继而独立支撑公司的艰难之后,我深切感受到拥有适配的合伙人之重要性。因为在公司里面,只有合伙人之间的利益是最高度关联的。也只有利益的高度关联,才有不惜一切代价调动所有资源把公司做好的根本动力。这种动力是员工所不能比拟的,即便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一定程度提高员工的能动性以及与公司共度时艰的耐受性,但突破了一定限度往往还是另谋出路的结局。而合伙人之间,则是彻底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关于合伙人的适配标准,接触过不少言论和观点,我觉得都过于理想化。你绝不能要求合作者是一个既人格完善又要钱有钱要人脉有人脉要技术有技术的全知全能人士。因为假设真有这样的高人,人家又找你合伙做什么。现实存在的往往都是具有某些性格缺陷、能力短板和思维盲区的人,也正因如此才需要抱团合作。

  对于合伙人,我认为满足3个条件就能符合适配标准。首先大家要对做企业有相近的理解和愿景,这是公司长治久安的基础,决定着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其次是能力和资源的互补,比如擅长布局的和擅长执行的配对、擅长技术的和擅长营销的配对、精通产品的和精通融资的配对等等,合伙人的互补性将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最后是彼此之间能够有沟通协商的弹性和余地,不至于一旦遇到意见相左或矛盾冲突就上升到拆伙的层面,否则公司生存的基石就会大为动摇。

  除此之外,合伙人之间明确而清晰的责权利协议和规则必不可少。长远来看,用契约来维系合伙关系要比用情谊来得牢固得多。同时,也应该避免50/50的占股比例,否则就失去了按股本大小作决议的最后手段。

  3.现金流的安排和融资的举措永远应该未雨绸缪

  马云就曾经说过:企业应该争取在好的时候去谈融资。这个论断很具有指导性意义,在经营情况良好的时候,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认同,谈判起来会更有底气,融得的资金也可以从容应用于孵化新增长点和强化竞争力的领域;而当经营情况困难的时候,则难以获得投资者认同,即便勉强融资下来也必定建基于较为苛刻的商务条件,从而让公司暂时脱离困境之余又埋下新的不稳定因素。

  现金流和资金成本,一直都是初创和中小型公司的命门。便宜的资金往往轮不上,每当遇到资本市场动荡还最容易遭遇银行抽贷的困局。所以,企业账上最起码要保留维持6个月以上经营成本的现金。同时不要过度依赖于银行贷款,更不要引入成本过高的资金,只有极少数行业的利润率能够覆盖十多点以上的利息。

  相对而言,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引入合伙人最为稳妥。虽然在企业弱小的时候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但远比高额资金成本所不断累积的风险境况要好得多。特别作为公司启动资金,一定要便宜和长期的。如果用追求短期高回报的资本作为启动资金,则公司相当于从一开始就背负沉重包袱带病上路。

  4.在经营困难的时候,更加需要警惕“病急乱投医”

  企业在经营困难的时候,就好比一个人失陷于沼泽,越是盲动乱动就越是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因为会有不少被包装成机会的陷阱,在你身处经营困境的时候,粉墨登场来请君入瓮。

  高强度的社会生存竞逐,往往让一些人练就出三寸不烂之舌,话术更是一套接一套层出不穷,并巧妙地切中你急于摆脱困境的心理要害,从而虚耗你的资源进行利益收割,将你进一步拖进深渊。比如某些招摇撞骗的伪成功学大师,每每都是用这类套路来收取智商税而屡试不爽,让急于寻求出路的学员花费不菲的金钱却一无所获。

  还有一些表面上看似前景美好的项目合作机会,也需要警惕。因为有的人为了达到目的,在一开始就会浓墨重彩的给你画饼充饥。其实再高明的忽悠都会有漏洞,都会存在逻辑难以自洽的矛盾。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之所以有些时候会不慎中招,往往都是因内心的迫切而操之过急。

  所以,身处逆境的创业者,更需要培植内心的静气,养成把急事缓办的淡定,用清醒的头脑去辨别真正的机会和被包装的陷阱。如此,也许境况未必会变得更好,但起码能够避免病急乱投医下的进一步恶化。

  5.严格控制团队规模,致力于提高人均产出

  人总会有种缺什么就求什么的心理,创业者也不例外。在公司规模小的时候,创业者总会萌发出把规模做大、人力资源做多的念想。希望当被客户问到公司有多少员工的时候,能够说出一个比较体面的数字。这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状态,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思维误区。

  好的企业绝不必然等于规模大、人数多的企业。管理学有一条“披萨饼”法则,指的是一张披萨饼足以吃饱的团队才最具有效率,否则就要考虑分拆或减员。除了人力密集型行业,初创及中小型企业都不应该把员工数量增长作为经营目标,相反还要作出严格控制。在公司弱小的时候,最忌讳层级增加、人员膨胀,这会引发沟通效率降低和人力成本高企等诸多问题。

  小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于决策层的资源和能力,而最贵的就是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内部沟通和管理方面消耗决策层过多的能量显然得不偿失。而且,往往由于所能提供的发展空间和薪酬待遇十分有限,也很难吸纳和留住真正的人才。

  因此,企业应该首先把追求人均产出作为最高指标,追求用越少的人做越多的事,追求把决策层的能量最大化运用在市场竞争的刀刃上。即便在业务扩张的节点,也应该优先考虑采用项目合作制的模式跟编制外的人员合作。这么做可能令单个项目的盈利指标有所下降,但长期而言却能够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增长。要知道,随着员工人数的增加光是五险一金的支出都足以对公司财务状况产生敏感性影响。

  6.永远记住公司不是讲义气、谈情面的地方

  有很多成功企业家的品质、眼光和思维被人们反复咀嚼奉为圭臬,但有一项成功的共性却被较少提及——这个共性就是他们普遍在企业治理方面的杀伐果断。

  我认为创业者要办好一个企业,杀伐果断的品质必不可少。初创及中小型公司由于自身的特点和阶段性,难免会招入一些沾亲带故的员工。并不是说这类员工就一定不称职不优秀,我个人倒是赞同举贤不避亲的不拘一格做法。但假如这类员工被坐实在能力、态度方面都不符合公司要求,却又由于沾亲带故,决策者应该如何处置就变成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这个时候杀伐果断的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假如为了情面继续留用不称职的员工,就不单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将会引发出一系列负面影响的导火线。合伙人很容易在此类用人问题上产生矛盾,也很容易打击其他员工的积极性,进而输出的服务和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最终造成公司的无谓内耗和资源浪费。

  有一些属于性情中人的创业者,包括我自己,在维系公司内部人际关系中通常都带有义气的成分。水泊梁山式的组织结构,无疑在短期内可以迅速聚合人心爆发出强大战斗力。但只要稍加时日,它的劣根性就会显露无遗。义气这种关系纽带会直接破环公司里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职场关系,导致容错率被动大幅提高而纪律性大幅降低。因为彼此都是兄弟姐妹,所以即便工作没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也会被默认为是可以获得通融和将就的。而这对于创业者而言是最为不利的局面,你对员工通融和将就,市场对你的却是淘汰和无情。

  顾名思义,公司之所以取名于“公”,就是说明应该是不偏不倚、公事公办、不杂私情的公器。谁违反这个规律,谁就必然受到市场的惩罚,这一点创业者务必谨记。

  7.放下面子扩充格局,是创业者的必修课

  一个创业者一旦踏入创业的道路,就会发现无论是否自愿,都必须去做创业之前从不曾设想自己会去做的事情。某种程度上而言,创业是一个人格重塑的过程。除非资源起点很高而且背景强大,否则必然经历漫长的不断突破自尊底线、不断示好妥协和不断把原本很在乎的事情变得不那么在乎的挣扎。

  即便强大如网络初代KOL罗永浩老师,在做锤子手机的时候,因不加注意收敛起作为个性网红的峥嵘口齿,把做手机所要仰仗的供应链都得罪了一遍,结果亲手给锤子科技种下了关键的败因。在网络上当意见领袖,个性越强烈观点越有差异性就越能够收割粉丝;而做企业,则大多数时候都需要把众多不在自己控制范围内的资源导引进实现自己经营目标的轨道,因此要争取外部资源的协同就必须收敛个性、适当妥协和放下面子。

  创业是一个务实属性很强的领域,无论有多么天才的构思,都需要争取各方面的资源去落地执行。所以,书生意气要不得,太爱面子和自尊心过于敏感会寸步难行。窃以为,所谓人生格局的扩充,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放下自尊和面子,脚踏实地的追求把事情办成。

  而格局决定结局,最起码高度影响结局。当创业者放下过往的心理执念,格局随即获得扩张,新的力量源泉亦将不断涌现。要知道诸如面子、自尊这些心理结构,大多是农业文明熟人社会的产物,在讲究适者生存的商业文明里早已不合时宜。

  8.勇于从熟人社会踏入陌生人社会

  创业公司的初始商业机会不少源于熟人圈里的亲戚朋友、同学老乡,这会对创业者或多或少促成一种路径依赖,惯性的在熟人圈里面寻求资源。熟人资源在公司的初创阶段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要保持企业长期的市场生命力就必须适时走出熟人圈。

  商业文明的核心在于无数原本毫无关联的经济要素通过市场的手段得到整合和对接,假如一个创业者总是在熟人圈里面打转,就会丧失许多潜在的商业机会和发现新思路新趋势的触觉。可以说,跟陌生人打交道谈合作,是创业者把公司做好的长期功课和必经阶段。

  结合我自身的创业经验,作为一个草根创业者,熟人圈里可以提供的助力凿实有限。反而是那些只有数面之缘半生不熟的人,提供过不少合作的机会和资源的支持,并且还让我一定程度上开阔了视野和丰富了知识结构。

  熟人社会是湖,陌生人社会是海,创业者必须学会在浩瀚大海里畅游。虽然在接触到的陌生人里面,不免龙蛇混杂良莠不齐,但创业者都不应该因为一些糟粕而拒绝一个海洋。

  9.完美归属于艺术,而商业更需要的是效率

  作为一个创业者,我曾经深受完美主义之害。我在此并没有丝毫贬损完美精神的意思,但实践证明在商业社会并不适用。完美主义是一种强迫症,好比晚上睡觉之前偏要看看拖鞋是否摆放整齐方能睡得安稳,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陷入追求完美的执念,几乎必然以牺牲时效性为前提,并且长期与拖延症为伍。总是希望把事情构思得滴水不漏才动手,总是希望把产品雕琢得无可挑剔才输出,其结果往往是出品不见得完美,商业时机倒是消磨殆尽。

  因此,完美主义跟商业规律是一种背道而驰的关系。完美需要时间、灵感和心流的交感耦合,仅仅属于艺术创作的领域;而商业竞争就是效率的竞争,时机稍纵即逝,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竞技场。更要命的是,你眼中的完美,可能在他人眼中不值一提,并不存在统一的标准。所以,完美主义在商业社会尽皆一厢情愿的虚妄,会让企业偏离正确的行进轨道。

  效率远远比完美重要,这是每一位创业者都应该持有的信条。当决定要做一件事,绝不要等到自我感觉完全思考成熟之后再动手,应该边动手边动态调整逐步修正。特别是置身于互联网新经济时代,用最快的速度推出1.0产品,然后根据用户体验持续迭代才是王道。

  因此,创业者一开始就想要推出一个完美的产品极其荒唐,因为在商业社会根本不存在完美的土壤。

  10.从专业化向垂直度演变,始终相信市场机会永存

  过往无论是创业还是职场,都主张要往专业化方向发展,因为在行业运行比较稳定的条件下,知识和技能则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累积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所以,人们一直在说“不熟不做”。

  但新经济时代逐步消融了传统经济的结构藩篱,随着大量行业的更替和经济要素的重组,专业化所追求的经验积累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大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摸着石头过河。从而在专业化基础上演化出垂直度的概念,让个人和企业的跨界发展成为可能。

  我个人的理解,垂直度并不是对专业化的否定,而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化的演变。专业化强调在单一技能、职能以及业务领域的深挖,强调对作业客体的定位,与传统经济相匹配;而垂直度则聚焦于主体的核心竞争优势,围绕特定的竞争优势进行生态化布局,追求将主体的核心资源发挥到极致。

  比如美团,线上线下结合的O2O是其主体核心竞争优势,于是聚焦O2O逐步进行团购、外卖、出行、支付、电商等生态化布局,表面上看是多元化发展,而实质则是核心竞争优势的垂直度系统生态的繁荣。

  这种专业化向垂直度演化过程,会为个人或企业衍生出大量跨界发展机会,只要跟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相契合,就具备进入的可能。当然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具体的问题还得具体分析作出判断。

  另外,创业者应该保持对经济周期和人口周期的高度关切,并且始终相信在任何周期之内都会存在市场机会。经济改革40年,已经从社会物资全面匮乏的个体户经济演化到目前产能全面过剩的互联网经济纵深发展时代,不同的周期主导着不同的商业机会。比如近几年传统产业跟互联网经济的链接会产生大量市场机会;比如再过5到10年,等60后到70初那一代最具消费力的人进入中老年阶段,就是银发经济高度勃发的时候;再比如社会生存压力加剧下,人的精神诉求趋向多元化所推动的文化观念市场繁荣……

  归根结底,创业公司,短期看风口;中期看周期;长期看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的生态化垂直。风口的机会需要慎重跟风;周期的结构性机会则需要重点把握;最后始终聚焦于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写在最后

  在认真且坦诚的敲打出上述文字之后,作为一个先天悲观而一直努力让自己后天乐观的创业者,多少还是感受到一些理论、反思和心得的无力。记得韩寒电影“后会无期”有这样一台词:懂得了再多的道理,也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创业又何尝不是这样,懂得再多理论知识,也照样未必能把企业办好。因为现实环境的复杂多变性,远远不是理论所能涵盖的。每个企业都对应着具体而分异的内外部环境,创业又是一条具有极高失败率的路径,任何试图对成功学说的标准化提炼都是徒劳,而那些基于幸存者偏差所阐发的鸡汤和正能量话语,也都是廉价的。

  培根有一句名言:将明丽的图案绣在阴郁的背景中,比将阴郁的图案绣在明丽的背景中更加让人赏心悦目。——也许,正是这一份不甘平庸的悲壮,才是让无数创业者前仆后继的根本动力吧。

  最后,也在此对那些因创业暂时受挫而投身于快递、外卖和出行等服务行业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创业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