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从西藏题材到语言建构──关于崔晓晓和他的绘画

从西藏题材到语言建构──关于崔晓晓和他的绘画
2020年09月25日 14:05 新浪网 作者 艺韵阁书画院

  文/杨卫

  新时期以来,西藏题材的绘画一度很盛行,成了不少画家竞相追逐的目标。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美术过去一直被意识形态所束缚,以现实主义为唯一正确的创作模式,导致了千人一面的僵化局面。而西藏题材则可以巧妙地避开政治话语,借表现少数民族的生活去抒发情感、探索绘画的表现形式。同时,由于西藏风土人情、地势地貌的特殊性,又能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提供各种表现的语言方式。所以,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便陆续有不少内地画家深入藏区,去体验生活,去收集素材,去发现内容。画家崔晓晓也是其中之一。

  

  崔晓晓《吉祥西藏》组画之一,(布面油画)

  崔晓晓,辽宁沈阳人,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曾在辽宁教育杂志社和辽宁教育宣传中心工作,现为辽宁教育学院教授。从崔晓晓的学习和工作履历看,他属于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画家,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他在美术创作上较少有选择内容和题材上的羁绊与顾虑,基本上可以从心所欲,沿着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去进行创作。将一种新的审美样式与真实的生活内容相结合,从中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美学之路。

  

  崔晓晓《吉祥西藏》组画之二(布面油画)

  正是基于以上这样一种艺术理念,崔晓晓一开始便把西藏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试图从中挖掘和提炼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崔晓晓曾先后八次入藏,去藏区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的灵感。而他每次入藏,都不是蜻蜓点水式的采风,而是深入其中,与藏民们一起生活,一起劳作,一起同甘共苦。无疑,崔晓晓频繁地往返于藏区,深入藏民的生活,不仅使他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也使他在绘画上获得了表现的力度与精神的深度。在崔晓晓的绘画中,藏区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了主要叙事。他喜欢在画面中使用黑色和褐色等一些厚重的颜色,与天高蓝、地阔远的西藏风景形成鲜明反差,从而加重了画面的历史感与沧桑感;再比如他在画面中有意识地将人物造型进行压缩,从而形成一种挤迫感,更使画面氛围倍感沉重……诸如此类,都无不是崔晓晓有意的强化与人为的塑造。

  

  崔晓晓《吉祥西藏》组画之三(布面油画)

  此外,就艺术语言而言,崔晓晓也没有局限在油画这一种表现方式,而是多种材料和多种手法齐头并进,又相互穿插,相互借鉴,从而使他对西藏题材的表现,形成了一种多层次、多维度和多媒介的展开。比如他对石刻的运用,将雕、刻、钻等传统的石刻手法充分地利用起来,以表现藏区人民的勤恳耐劳,从而使他的作品更具生命的质感与表现的力度。同时,崔晓晓又将这种石刻的语言方式,部分地吸收到自己的画面中,从而使他的油画语言也由此变得更加深邃、更加饱满、更加丰盈……

  

  崔晓晓《藏戏之十四》 青田石,28cm×15cm,石刻

  这些年来,表现西藏题材的绘画可谓层出不穷,但是,像崔晓晓这样专注于藏区生活,却又能够从不同材料和媒介全方位深入其中的画家,却是寥寥无几。因此,崔晓晓在众多表现西藏题材的画家中异军突起,呈现出了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是简单的源于西藏题材,而是源于崔晓晓对藏区生活的深度体验后凝结而成的语言方式。正是这样一种厚重与深刻的表现语言,赋予了藏区人民以淳朴、善良、憨厚、勤劳,以及坚强的性格和气质。而这些,恰恰是现代都市生活中尤为缺少的精神内容。

  

  崔晓晓《雪域高原之十五》 浙江红石,43cm×25cm,石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