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湖南华侨文化体验基地里,用“中国草”编织的乡愁

湖南华侨文化体验基地里,用“中国草”编织的乡愁
2020年07月31日 18:47 新浪网 作者 华舆News

  编辑:崔相光

  中新社·华舆讯 刮青、绩麻、整经、穿筘、上浆……浏阳夏布保持着最传统的制作工序,54岁的谭智祥就这样织了40多年。如今,他手中的夏布焕发新生,承载着“会呼吸的乡愁”远销海外。

  从“中国草”到非遗夏布

  夏布的原料是苎麻——一种品质优良的纤维作物。在中国生长的苎麻占全世界的90%以上,它被誉为“中国草”。

  苎麻纤维中间有沟状空腔,管壁多孔隙,这一独特结构使它的透气性比棉花高出3倍。苎麻纤维中的叮咛等元素还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同时,它还具有防腐、防霉等功能,被推崇为“天然纤维之王”。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农村,有人以苎麻结绳,结实耐用。然而,原本是纺织佳品的苎麻,由于做布工序精细复杂、产量低,一直很稀缺。浏阳人谭嗣同曾感叹“这种夏布虽本县人亦不易求得”。

  上世纪初,谭智祥的曾祖父开始制作夏布,经过六代人,一直传承至今。整套制作工序也一如120年前。如今的谭智祥是长沙市浏阳夏布的非遗传承人,继续致力于夏布的保护和推广。

  夏布的选材和制作工艺都有讲究,漂染方法尤其独特。不用漂白粉等工业添加剂,而是将原色夏布用草木灰或石灰水加碱蒸煮后,在浏阳河水中反复漂洗,最后晾于河滩。这成就了浏阳夏布的天然品质。纯手工制作出来的夏布具有轻薄细软、凉爽透气、易洗易干等优点,常用作夏天衣物,这也是夏布得名的由来。

  2008年,夏布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让夏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夏布的制作和推广进程当中。

  从出口布料到打造文创品牌

  谭智祥介绍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浏阳夏布就一度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地,1986年时达到顶峰,出口了2万多匹布料。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全球性经济萧条,日韩市场萎缩,出口量开始下滑。

  “有一位日本商人,每年都到我这里进货,回去他们做成衣服或者其它物件”谭智祥说:“旺季的时候,我组织20多家农户,为这些客户赶制夏布。”

  然而,生产布料的劳动成本很低。据谭智祥介绍,工人辛苦劳作一天,只能挣60到70块钱;而在把布料进一步加工成生活用品的工厂,工人一天的工资可以达到200多块。采购成本压的低,钱一开始都让世界各地的商人挣去了。

  2014年起,陆续有人观察到这一弊端,开始致力于夏布的商品化和产业化。鲁松元就是其中之一。

  鲁松元拜谭智祥为师,学习夏布的制作流程。后来又注册公司,研究设计了服装、箱包、纸巾盒等浏阳夏布文创产品。2018年,鲁松元公司的产品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进一步打开了海外市场。浏阳夏布在本地也能实现精加工、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了。

  从产业园到华侨文化体验基地

  浏阳夏布以文创产品的形式远销海外,得益于浏阳文化产业园的推动下。抓住透气性强这一特点,产业园以“会呼吸的乡愁”重新定义浏阳夏布。打造了2100多平方米的文创中心,培育了包括鲁松元的公司在内的7家创意企业。陆续接待了法国、意大利等12个国家的来访团队,并组织夏布“走出去”参展,成为各种展会上的新宠。

  2020年7月,湖南省公布了第一批华侨文化体验基地,浏阳文化产业园名列其中,是首批入选的唯一一个产业园。越来越多的华侨来到这里,带着故乡情结,寻找儿时记忆。

  谭智祥也成立了的公司,他本人还受聘为北京服装学院的客座教授,公司也于2014年成为北京服装学院的实习基地。

  如今,谭智祥依然坚持在家亲自动手并指导当地人做夏布。他时而要外出做一些体验活动,时而也有世界各地的人慕名前来参观拜访,他不仅是传承人,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代言人。

  夏布订单也越来越多,谭智祥继续组织农户,分纱、织布,布料采购价格和工人的日工资都有了提高。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